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
http://www.xibaipo.cc 2008-06-12 23:13 中企顧問網
本文導讀:當前我國已步入經濟發展的新階段。為保持宏觀經濟平穩運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既要根據經濟形勢的需求致力于各自目標的實現,又要注重協同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發展。
1998年以來我國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非常明顯,而貨幣政策的作用則不夠理想。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以及我國加入WTO后的經濟結構調整,兩大政策配合的重心要從財政政策協調為主體轉向更多地發揮貨幣政策的調控作用。
關鍵詞: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配合實踐
當前我國已步入經濟發展的新階段。為保持宏觀經濟平穩運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既要根據經濟形勢的需要致力于各自目標的實現,又要注重協同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發展。分析以往兩大政策的配合情況,對進一步完善這兩大經濟政策的配合是必要的。
一、改革開放以來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配合運行的基本軌跡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實行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雙松政策組合達14年,實行雙緊政策組合9年,實行松緊組合的只有一年。具體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84年)。1984年以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尚處于起步階段,中央銀行體制1984年才剛剛建立,自然沒有從財政的附屬地位中解放出來,這時財政政策在經濟運行中的主導地位仍十分明顯,貨幣政策作為財政政策配套服務的工具,對醫治十年動亂創傷、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經濟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擴大職工就業,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二階段(1985-1997年)。1985年隨著中央銀行體制的建立,貨幣政策作為一項宏觀經濟政策工具開始具有了特定的內涵和應有的作用,銀行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地位開始得到確立,信貸資金成為社會資金來源的主渠道。貨幣政策開始成為宏觀經濟政策的主體,特別是在抑制通貨膨脹、支持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階段(1998-2004年)。這個時期,中國經濟運行出現了一種新的現象,告別了長期困擾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的短缺經濟,出現了物質產品的相對過剩,出現了明顯的通貨緊縮,由過去的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由過去以治理通貨膨脹為主轉變為治理通貨緊縮。在政策取向上,由實施長達5年之久的“雙緊”過渡到“雙松”,即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著力防范金融風險,財政政策在支持發展、化解風險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2003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國民經濟中出現了經濟的局部過熱現象,個別地區、個別產業的發展嚴重失調,一些能源消耗性的產業非正常發展,使國民經濟的發展態勢出現了不均衡,因而積極財政政策的淡出逐步提上了日程。
詳細分析改革開放以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組合軌跡,我國兩大政策的調節趨向于周期性使用(見表),對宏觀調控的效果趨好,經濟增長的波動幅度減小。
改革開放以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組合軌跡
時間 所屬階段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搭配方式 實施年限
1979—1980年 第一階段 松 松 雙松 2年
1981年 第一階段 緊 松 緊松 1年
1982—1984年 第一階段 松 松 雙松 3年
1985年 第二階段 緊 緊 雙緊 1年
1986—1988年 第二階段 松 松 雙松 3年
1989—1991年 第二階段 緊 緊 雙緊 3年
1992—1993年中 第二階段 松 松 雙松 1年
1993年中一1997 第二階段 緊 緊 雙緊 5年
1998—2002年 第三階段 松(積極) 松(穩健) 雙松 5年
2003—2004年 第四階段? 積極淡出 穩健趨緊 偏松和趨緊 2年
2006—2010年 ? 中性偏緊 中性偏緊 ? ?
二、1998年以來我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效果分析
至1996年底我國的緊縮政策成功地將當時的高通貨膨脹降了下來,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加上1997年爆發的東亞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經濟整體上陷入了通貨緊縮的狀態。1998年我國啟動積極的財政政策,同時伴以穩健的貨幣政策。至這次財政政策的調整,這一整體上積極的宏觀政策歷時近7年之久,前后能持續如此長時間的宏觀政策,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見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進行分析:
1。積極財政政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非常明顯。一方面,每年發行大量的長期建設國債,直接增加了固定資產投資,拉動了經濟增長。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期間,中央政府每年發行1000-1500億元的長期建設國債,僅從1998年至2004年7月間,累計發行9100億元。財政的資本性支出的帶動作用非常大。政府資金具有引導效應,比如政府上一個項目,銀行就爭著給貸款,這種“政府投資、銀行跟進”所形成的投資規模是相當驚人的。
2。“積極”貨幣政策的作用不夠理想。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啟動,宏觀政策伴以穩健的貨幣政策。但從事后來看,我們的貨幣政策事實上是偏松的。如,中國人民銀行從1996年以來連續8次調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后就有5次。這期間,盡管央行采取了一系列寬松的貨幣政策措施,但并沒有徹底扭轉信貸緊縮的局面。從供給方面看:銀行的“惜貸”現象仍然嚴重,自1995年金融體系開始出現的“存差”進一步擴大,至2003年已高達49059億元;從需求方面看,質量好的大中型企業的資金比較充裕,信貸需求不大,而大量中小民營企業,因銀行的貸款條件和自身的因素,取得貸款依然困難。
從以上兩方面可以看出,一方面經濟主體的貨幣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大量的資金沉淀在銀行中不能轉化為投資。這表明我們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最終使“積極”貨幣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以致從表面上看,中國已幾乎陷入了流動性陷阱。雖然“積極”的貨幣政策并不如意,事后效果微弱,但“積極”的貨幣政策無疑為積極財政政策有效發揮作用提供了一個寬松的貨幣環境,這也是我國目前特定的國有企業體制和銀行體制下積極財政政策能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
三、對我國當前兩大政策配合的一些建議
當前,我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配合日趨協調、完善,共同在反經濟周期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在更深層次上的協調配合還不是很成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調節分工不明確。貨幣政策長于總量調節,財政政策長于結構調整,但目前我國的兩大政策均未發揮出各自優勢,導致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緩慢。二是配合關系不規范,缺乏有效的配合機制。三是在經濟運行和體制改革的某些重大問題以及在投資領域,都一定程度上存在配合不協調的問題。根據以上存在的問題,借鑒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兩大政策的配合經驗,為了進一步發揮兩大政策的配合效應,可以從如下方面人手:
1。建立和完善規劃、財政、銀行的配合機制,優化國家宏觀調控體系。要健全和完善國家規劃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系,國家規劃明確的宏觀調控目標和總體要求,是制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主要依據。要通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長期規劃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行統籌安排和政策協調。包括兩大政策目標的協調、財政赤字和金融不良資產的定期跟蹤測算、財政金融穩定性的預安排、財政金融政策和操作工具進行互動效率評估和化解金融不良債務安排等。財政政策要在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和調節收入分配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貨幣政策要在保持幣值穩定和經濟總量平衡方面發揮作用,健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要完善統計體制,健全經濟運行監測體系,加強各宏觀經濟調控部門的功能互補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2。完善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機制,發揮綜合效應。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結構問題甚于總量問題,經濟結構不合理致使局部需求過高和局部供給不足成為主要矛盾,必須重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其他經濟政策的協調。我國產業政策要通過鼓勵、限制或禁止某些產業、產品和技術發展,合理配置利用資源,優化經濟結構。目前部分信貸資金流向低水平重復建設領域,與產業政策導向出現了偏離,要求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要適時、適度進行調整,形成動態協調配合機制,更好地發揮綜合調控作用。發改委要定期發布和適時調整相關產業政策;人民銀行和銀行監管部門要配合提出加強和改進信貸管理、優化信貸結構的政策措施,為商業銀行適時調整信貸投向提供支持;商業銀行要嚴格按照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發放貸款。為解決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增長不平衡現象,要重視通過調整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消費需求增長。要加快進行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從根本上抑制由地方政府推動的某些行業和地區出現的投資熱。只有各項經濟政策協調配合,我國經濟才能步入自主增長的良性循環。
3。適度調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財政政策要從以國債手段為主轉向以稅收和財政貼息手段為主刺激總需求;貨幣政策要更多地運用利率、公開市場操作、再貼現率、存款準備金率等間接手段調節總需求。財政政策依然要在公共投資領域發揮作用,創造社會公平、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要建立健全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配套的分稅分級財政框架。重點要對省以下體制灌注分稅分級體制的實質性內容,建立三級分稅分級財政。建立規范的公共收入制度,調整優化支出結構,推進部門預算、收支兩條線、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制度等改革。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方面,要通過改革完善國債發行交易制度,統一國內債券市場,活躍短期債券市場,使央行公開市場操作能有的放矢,成為貨幣供應量調控的有效工具。
4。推進財政投融資體制和國債運作管理的改革是未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的兩大基點。新形勢下一項非常緊迫的戰略任務是,既要抵御低水平重復投資,又要繼續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安排要建立投資信息透明化、投資來源市場化、投資管理法制化的操作平臺。在投融資體制改革中,要明確財政投融資與商業銀行投融資的界限,既提高財政投融資的投資效益,又保障貨幣政策免受政策性金融業務的沖擊。要規范、強化、整合債券市場,切斷隱性的地方財政赤字融資渠道,切斷企業和銀行用信貸資金盲目投資的渠道,把有效的投資納入到正常的軌道上來。國債運作上可考慮實行“國債余額管理”制度,全國人大每年給財政部批準一個國債余額指標,這個指標是上一年國債余額加上本年度財政預算赤字之和。只要國債發行不突破余額,由財政部視市場情況靈活掌握發行規模和期限品種。為解決財政部發行短期國債缺少動力、
而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缺乏短期國債作為操作工具的矛盾,短期國債可不列入當年國債發行計劃,財政賬戶出現臨時性頭寸不足時,財政部可發行短期國債用于周轉。
5。適度調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重心。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以及我國加入WTO后的經濟結構調整,兩大政策配合的重心要從以財政政策協調為主體轉向更多地發揮貨幣政策的調控作用。蒙得爾•弗萊明提出的財政貨幣選擇新理論指出,現實世界中的資本具有不完全流動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是有效的,但其政策效應的大小取決于資本流動的完全程度。資本流動性越大,財政政策的作用越小,而貨幣政策的作用越大。在改革開放日益擴大的進程中,資本流動性越來越大,因此貨幣政策應發揮主要的作用,而財政政策予以配合。通過貨幣政策所體現的資源配置,實現以資源效率為主,兼顧公平的原則。
關鍵詞: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配合實踐
當前我國已步入經濟發展的新階段。為保持宏觀經濟平穩運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既要根據經濟形勢的需要致力于各自目標的實現,又要注重協同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發展。分析以往兩大政策的配合情況,對進一步完善這兩大經濟政策的配合是必要的。
一、改革開放以來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配合運行的基本軌跡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實行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雙松政策組合達14年,實行雙緊政策組合9年,實行松緊組合的只有一年。具體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84年)。1984年以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尚處于起步階段,中央銀行體制1984年才剛剛建立,自然沒有從財政的附屬地位中解放出來,這時財政政策在經濟運行中的主導地位仍十分明顯,貨幣政策作為財政政策配套服務的工具,對醫治十年動亂創傷、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經濟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擴大職工就業,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二階段(1985-1997年)。1985年隨著中央銀行體制的建立,貨幣政策作為一項宏觀經濟政策工具開始具有了特定的內涵和應有的作用,銀行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地位開始得到確立,信貸資金成為社會資金來源的主渠道。貨幣政策開始成為宏觀經濟政策的主體,特別是在抑制通貨膨脹、支持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階段(1998-2004年)。這個時期,中國經濟運行出現了一種新的現象,告別了長期困擾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的短缺經濟,出現了物質產品的相對過剩,出現了明顯的通貨緊縮,由過去的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由過去以治理通貨膨脹為主轉變為治理通貨緊縮。在政策取向上,由實施長達5年之久的“雙緊”過渡到“雙松”,即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著力防范金融風險,財政政策在支持發展、化解風險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2003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國民經濟中出現了經濟的局部過熱現象,個別地區、個別產業的發展嚴重失調,一些能源消耗性的產業非正常發展,使國民經濟的發展態勢出現了不均衡,因而積極財政政策的淡出逐步提上了日程。
詳細分析改革開放以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組合軌跡,我國兩大政策的調節趨向于周期性使用(見表),對宏觀調控的效果趨好,經濟增長的波動幅度減小。
改革開放以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組合軌跡
時間 所屬階段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搭配方式 實施年限
1979—1980年 第一階段 松 松 雙松 2年
1981年 第一階段 緊 松 緊松 1年
1982—1984年 第一階段 松 松 雙松 3年
1985年 第二階段 緊 緊 雙緊 1年
1986—1988年 第二階段 松 松 雙松 3年
1989—1991年 第二階段 緊 緊 雙緊 3年
1992—1993年中 第二階段 松 松 雙松 1年
1993年中一1997 第二階段 緊 緊 雙緊 5年
1998—2002年 第三階段 松(積極) 松(穩健) 雙松 5年
2003—2004年 第四階段? 積極淡出 穩健趨緊 偏松和趨緊 2年
2006—2010年 ? 中性偏緊 中性偏緊 ? ?
二、1998年以來我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效果分析
至1996年底我國的緊縮政策成功地將當時的高通貨膨脹降了下來,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加上1997年爆發的東亞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經濟整體上陷入了通貨緊縮的狀態。1998年我國啟動積極的財政政策,同時伴以穩健的貨幣政策。至這次財政政策的調整,這一整體上積極的宏觀政策歷時近7年之久,前后能持續如此長時間的宏觀政策,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見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進行分析:
1。積極財政政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非常明顯。一方面,每年發行大量的長期建設國債,直接增加了固定資產投資,拉動了經濟增長。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期間,中央政府每年發行1000-1500億元的長期建設國債,僅從1998年至2004年7月間,累計發行9100億元。財政的資本性支出的帶動作用非常大。政府資金具有引導效應,比如政府上一個項目,銀行就爭著給貸款,這種“政府投資、銀行跟進”所形成的投資規模是相當驚人的。
2。“積極”貨幣政策的作用不夠理想。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啟動,宏觀政策伴以穩健的貨幣政策。但從事后來看,我們的貨幣政策事實上是偏松的。如,中國人民銀行從1996年以來連續8次調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后就有5次。這期間,盡管央行采取了一系列寬松的貨幣政策措施,但并沒有徹底扭轉信貸緊縮的局面。從供給方面看:銀行的“惜貸”現象仍然嚴重,自1995年金融體系開始出現的“存差”進一步擴大,至2003年已高達49059億元;從需求方面看,質量好的大中型企業的資金比較充裕,信貸需求不大,而大量中小民營企業,因銀行的貸款條件和自身的因素,取得貸款依然困難。
從以上兩方面可以看出,一方面經濟主體的貨幣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大量的資金沉淀在銀行中不能轉化為投資。這表明我們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最終使“積極”貨幣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以致從表面上看,中國已幾乎陷入了流動性陷阱。雖然“積極”的貨幣政策并不如意,事后效果微弱,但“積極”的貨幣政策無疑為積極財政政策有效發揮作用提供了一個寬松的貨幣環境,這也是我國目前特定的國有企業體制和銀行體制下積極財政政策能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
三、對我國當前兩大政策配合的一些建議
當前,我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配合日趨協調、完善,共同在反經濟周期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在更深層次上的協調配合還不是很成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調節分工不明確。貨幣政策長于總量調節,財政政策長于結構調整,但目前我國的兩大政策均未發揮出各自優勢,導致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緩慢。二是配合關系不規范,缺乏有效的配合機制。三是在經濟運行和體制改革的某些重大問題以及在投資領域,都一定程度上存在配合不協調的問題。根據以上存在的問題,借鑒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兩大政策的配合經驗,為了進一步發揮兩大政策的配合效應,可以從如下方面人手:
1。建立和完善規劃、財政、銀行的配合機制,優化國家宏觀調控體系。要健全和完善國家規劃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系,國家規劃明確的宏觀調控目標和總體要求,是制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主要依據。要通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長期規劃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行統籌安排和政策協調。包括兩大政策目標的協調、財政赤字和金融不良資產的定期跟蹤測算、財政金融穩定性的預安排、財政金融政策和操作工具進行互動效率評估和化解金融不良債務安排等。財政政策要在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和調節收入分配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貨幣政策要在保持幣值穩定和經濟總量平衡方面發揮作用,健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要完善統計體制,健全經濟運行監測體系,加強各宏觀經濟調控部門的功能互補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2。完善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機制,發揮綜合效應。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結構問題甚于總量問題,經濟結構不合理致使局部需求過高和局部供給不足成為主要矛盾,必須重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其他經濟政策的協調。我國產業政策要通過鼓勵、限制或禁止某些產業、產品和技術發展,合理配置利用資源,優化經濟結構。目前部分信貸資金流向低水平重復建設領域,與產業政策導向出現了偏離,要求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要適時、適度進行調整,形成動態協調配合機制,更好地發揮綜合調控作用。發改委要定期發布和適時調整相關產業政策;人民銀行和銀行監管部門要配合提出加強和改進信貸管理、優化信貸結構的政策措施,為商業銀行適時調整信貸投向提供支持;商業銀行要嚴格按照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發放貸款。為解決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增長不平衡現象,要重視通過調整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消費需求增長。要加快進行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從根本上抑制由地方政府推動的某些行業和地區出現的投資熱。只有各項經濟政策協調配合,我國經濟才能步入自主增長的良性循環。
3。適度調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財政政策要從以國債手段為主轉向以稅收和財政貼息手段為主刺激總需求;貨幣政策要更多地運用利率、公開市場操作、再貼現率、存款準備金率等間接手段調節總需求。財政政策依然要在公共投資領域發揮作用,創造社會公平、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要建立健全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配套的分稅分級財政框架。重點要對省以下體制灌注分稅分級體制的實質性內容,建立三級分稅分級財政。建立規范的公共收入制度,調整優化支出結構,推進部門預算、收支兩條線、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制度等改革。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方面,要通過改革完善國債發行交易制度,統一國內債券市場,活躍短期債券市場,使央行公開市場操作能有的放矢,成為貨幣供應量調控的有效工具。
4。推進財政投融資體制和國債運作管理的改革是未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的兩大基點。新形勢下一項非常緊迫的戰略任務是,既要抵御低水平重復投資,又要繼續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安排要建立投資信息透明化、投資來源市場化、投資管理法制化的操作平臺。在投融資體制改革中,要明確財政投融資與商業銀行投融資的界限,既提高財政投融資的投資效益,又保障貨幣政策免受政策性金融業務的沖擊。要規范、強化、整合債券市場,切斷隱性的地方財政赤字融資渠道,切斷企業和銀行用信貸資金盲目投資的渠道,把有效的投資納入到正常的軌道上來。國債運作上可考慮實行“國債余額管理”制度,全國人大每年給財政部批準一個國債余額指標,這個指標是上一年國債余額加上本年度財政預算赤字之和。只要國債發行不突破余額,由財政部視市場情況靈活掌握發行規模和期限品種。為解決財政部發行短期國債缺少動力、
而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缺乏短期國債作為操作工具的矛盾,短期國債可不列入當年國債發行計劃,財政賬戶出現臨時性頭寸不足時,財政部可發行短期國債用于周轉。
5。適度調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重心。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以及我國加入WTO后的經濟結構調整,兩大政策配合的重心要從以財政政策協調為主體轉向更多地發揮貨幣政策的調控作用。蒙得爾•弗萊明提出的財政貨幣選擇新理論指出,現實世界中的資本具有不完全流動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是有效的,但其政策效應的大小取決于資本流動的完全程度。資本流動性越大,財政政策的作用越小,而貨幣政策的作用越大。在改革開放日益擴大的進程中,資本流動性越來越大,因此貨幣政策應發揮主要的作用,而財政政策予以配合。通過貨幣政策所體現的資源配置,實現以資源效率為主,兼顧公平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