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國糧食行業市場分析
http://www.xibaipo.cc 2008-07-10 11:13 中企顧問網
本文導讀:提供能源礦產、石油化工、IT通訊、房產建材、機械設備、電子電器、食品飲料、農林牧漁、旅游商貿、醫藥保艦交通物流、輕工紡織等行業專業研究報告
糧食問題成為一個大問題
近年來,國際市場糧食價格漲幅突起。在2006年,糧農組織糧食價格指數比前一年平均上升了8%,但在2007年升高了24%,進入2008年,前三個月的平均增幅為53%,在同時期內糧食平均價格增幅為87%。主要品種如玉米、小麥、大豆、大米等四大糧食品種。與06 年相比,平均漲幅超過一倍。玉米、大豆和大米的價格漲幅為120%、130%和141%。
國際糧食價格上漲原因分析
國際糧食價格上漲主要在于很大一部分糧食產品增量被應用于生物能源。
生物能源產量改變了農產品應用屬性,由于石油價格高企以及地緣政治影響,很多國家將生物能源作為其國家的能源安全戰略。生物能源將長期成為糧食邊際需求的主要增量,主要生產為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2007年約23%的美國粗糧,約54%的巴西甘蔗作物被用來生產乙醇,歐盟約47%的植物油被用來生產生物柴油。
另外,全球糧食庫存消費比持續下降,主要糧油庫存消費比持續下降至30年最低點。盡管08年全球糧食將迎來豐收年,但由于生物燃料生產仍保持較高增速,全球糧食庫存消費比依然在低點徘徊。
第三:糧食價格存在補漲內在需求,因為在過去40年來,全球農業商品實際價格指數呈現的是下降態勢。食品價格在近十年來明顯落后于其他商品價格漲幅,特別是黨石油價格大幅度上漲。
與國際市場的風起云涌相比,國內糧食市場相對比較穩定,但漲幅不大。除了大豆產品價格漲幅超過90%之外,玉米、稻谷、小麥等三大糧食品種價格的最高漲幅不超過25%,平均漲幅才11-20%之間。
我國糧價與國際糧價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其中小麥,稻米,玉米到岸價分別比國內市場高1.8、0.8和0.6倍。
國內市場價格穩定,首要得益于我國糧食保持著較高自給率,近年來糧食凈進口量占國內總消費量的5%左右。其中大豆產品需求已經主要依賴國際市場,2007年大豆凈進口占總消費比重為70%,分品種來看,谷物和畜家禽產品國際市場價格傳導相對受阻,其他農產品傳導機制相對較強。
但我國人多地少,農業生產人均資源相比匱乏,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近十年來我國農產品的國際依賴程度明顯提高,這為國內糧食產品未來價格變化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得益于國家對糧食價格的管制調控。
這里首先要介紹一下中國的糧食戰略儲備系統:
我國在1990年建立了糧食專項儲備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調節市場供求和平抑年際間糧食波動,保障國家糧食戰略安全。現階段糧食戰略儲備系統包括四個部分:①戰略儲備;②備荒儲備("甲子糧");③后備儲備(專項儲備)④周轉儲備(商品儲備)。并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
國家糧食儲備局。國家儲備糧油所有權、動用權屬于國務院,未經國務院批準,任何地區、部門、單位和個人都不準擅自動用。國家儲存在各地的儲備糧油,必須服從國務院統一調度。 國家對糧食價格調控最有效的手段是直接市場干預,利用國儲糧收儲獲銷售來調節市場糧食供應,達到影響終端價格的目的。
2007 年以來國儲糧拍賣的頻率呈現大幅度上升趨勢。06 年國存小麥拍賣的次數和量僅分別為7 次、493 萬噸。而07 年量次分別達到48 次、2606.18 萬噸。尤其07 年3 月、9 月、08 年2 月國際小麥價格大幅上漲期間,國儲糧拍賣的頻率和量都大大加強。
同樣,在今年國際稻米價格飚漲的時期,國儲稻谷拍賣頻率也明顯加大。盡管國際稻谷價格大漲,但在國儲糧拋售壓力下,國內現貨價格終沒有有效上行。
從結果來看,國儲糧在此輪穩定國內的過程中發揮了它既定的作用,使國內糧食市場能夠在國際糧價大幅上漲的環境中獨善其身。
在穩定市場預期與國內供給方面,政府也作了相應的準備。一方面是通過貿易政策,限制出口和鼓勵進口來增加國內供給。具體措施如對大米、小麥等相關粗產品實施出口配額、征收出口關稅來減少國內出口,此外還降低一些產品的進口關稅。
另一方面,政府在今年又再度加大鼓勵糧食生產的政策扶持力度。包括分別在2、3 月份兩次提高小麥和稻谷的最低收購價格的直接價格支持政策,以及增加直接補貼的收入支持政策。收入和價格政策支持力度都比以往有很大程度的加強。
盡管糧食價格穩定運行在過去兩年為緩和國內通脹壓力做出了很大的貢獻,2008年夏糧豐收也使糧食價格平穩有了較為寬松的調控環境,但未來國內市場糧食價格調整勢在必行,因為長遠來看,糧食生產的收入和價格支持政策才是保證國內糧食供給穩定的根本性措施,它對糧食市場的意義要比庫存調節及貿易政策更具持久。持續保持低價糧食政策是對廣大農民群體利益的犧牲。更有可能影響到09年以及未來糧食供需平衡。
國家雖然能夠借助戰略儲備系統保障價格穩定,但在生產環節,目前種糧成本不斷上升:
1、種糧生產資料成本上漲。2006年糧食種植成本中人工、化肥、土地以及機械作業占到81.6%。在人工方面,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了臨界點,低成本勞動力供不應求,勞動力價格出現大幅度上漲,我國正在由勞動力過剩向勞動力短缺時代轉變,轉變會帶來城鄉勞動力工資的上漲。
在化肥方面,2008年1-4月份,如尿素、鉀肥等生產資料價格平均漲幅超過30%。
2、勞動力機會成本加速上升,也是推動種糧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過去充分供給的勞動力對中國經濟增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隨著勞動力總量的供給速度迅速降低,我國工資低廉的優勢也將消失。2007年農民工月均工資相當于2.38畝糧食現金收益,種糧收益遠不如打工收益,所以現在從事糧食種植的主要是那些無法外出打工的農民。
3、物化成本上升直接推動種糧成本的上升,2002年以來,石油、金屬、煤炭、土地、房產價格均進入上升周期,且漲幅巨大,不僅直接推動了糧食生產成本的上升,而且還造成新的工農產品比價失調。種糧收益也不如經濟作物收益,糧食收入在農民收入中所占比例有35%下降到不到10%,這也是糧食種植面積在農作物播種面積中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
高成本拉低了種糧效益,會挫傷農民種糧積極性,會危險到我國糧食安全。
我國采取的措施,糧食補貼政策可持續性值得商榷
2003年我國糧食補貼政策發生轉變,由最早的向消費者補貼,發展到中期的向流通環節補貼,以及到目前實行對生產者補貼為主,如取消農業稅、提高最低收購價格、農資綜合補貼、增加種糧直補等。
補貼政策雖然有所進步,但實際效果要低于預期,因為目前施行的補貼政策雙方追求方向并不一致,政府要糧,農民要錢。補貼增速不及成本漲幅,另外補貼是按照基礎面積發放。這難以有效引導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更為關鍵的是,我國大米消費量是全球出口量的5-6倍,小麥消費量是全球出口量的1倍,玉米消費量是全球出口量的1.5倍,龐大的消費需求根本無法通過進口來解決。只有通過自力更生來實現。
未來我國糧食需求前景分析
我國糧食中長期需求剛性向上,但播種面積穩中有降,人口增長,食品消費增長,加工需求增長。通過多年的技術進步,糧食單產提高的空間縮小,化肥的使用量進入到邊際報酬遞減階段。未來單產的提高將主要依賴品種改良。
我國主要糧食品種庫存消費比下降。到2015年我國糧食品種需求將達到5.5-5.9億噸,如果年內糧食價格不出現超預期上調,政策不出現大的調整,明年糧食可能出現小幅度減產。
業內人士及專家預計,未來三年,我國為保障糧食戰略的安全和糧食儲備戰略系統的有效性,糧價將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年內價格漲幅大約在10%以內,未來三年糧價可能在現有的基礎上增長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