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國城市商業發展報告
本文導讀:提供能源礦產、石油化工、IT通訊、房產建材、機械設備、電子電器、食品飲料、農林牧漁、旅游商貿、醫藥保艦交通物流、輕工紡織等行業專業研究報告
市場規模加速擴大,有力拉動全國商業增長
2006年是“十一五”時期的開局年,一系列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政策措施加緊落實,國內商業規模呈現加速增長趨勢。其中,商業在城市尤其是區域核心城市和重點城市的增長速度具有領先優勢,城市商業在全國商業發展進程中的先導地位突出顯現。
二、國民經濟背景
經濟增速穩中有升,為商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2006年,全國經濟發展延續近年來的平穩勢頭,其中網絡城市打破上年增速放緩局面,實現經濟總量快速增長。全年,34個城市共實現生產總值89800億元,較上年增長14.1%,增速較2005年加快0.5個百分點。
同年,全國共實現生產總值209407億元,較上年增長10.7%。從規模看,網絡城市占全國總量的比重達到42.9%,較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從增速看,網絡城市快于全國平均水平3.4個百分點,對全國的增長貢獻率達到54.8%。
34個城市中,上海的生產總值率先突破萬億關口,北京、廣州、深圳、蘇州、天津等東部城市的經濟總量整體較大;合肥的生產總值增長最快,達到17.5%,廈門、大連、沈陽等城市的增速相對領先。
第三產業有序發展,為城市商業營造和諧環境
2006年,網絡城市的第三產業繼續保持近幾年的良好發展勢頭,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起步早、規模大、行業全的優勢得到進一步放大,旅游、會展、物流等行業蓬勃發展,與城市商業的溝通、互補、聯動進一步加強。
從總量看,34個城市共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43188億元,較上年增長13.3%;占網絡城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8.1%;占全國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52.2%,對全國第三產業的增長貢獻率為65.8%。
分城市看,北京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0%;海口、烏魯木齊、廣州、西安、太原、蘭州、上海、長沙等城市超過50%;另有14個城市超過45%,較2005年增加2個。
從增速看,共計12個城市的三產產值增長快于生產總值。整體而言,現階段三產比重相對較低的城市,如蘇州、石家莊、無錫、寧波等,三產增速大多高于生產總值,這些城市的經濟規模依托工業快速壯大,第三產業由此獲得充足發展空間,迅速進入成長期;大部分三產比重較高的城市,如北京、海口、烏魯木齊、廣州、西安等,三產增速與生產總值持平,這些城市的經濟發展模式成熟、產業結構穩定、資源配置合理,第三產業與其他經濟要素協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