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息產業集群發展研究
本文導讀:產業集群已經成為新一輪工業化的發展模式,對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布局產生了深刻影響。目前,國外的產業集群模式主要有:軸輪式產業集群、多核式產業集群、網狀式產業集群、混合式產業集群、無形大工廠等五種主要發展模式。近20年產業集群在我國得到迅速發展,特別是基于產
產業集群已經成為新一輪工業化的發展模式,對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布局產生了深刻影響。目前,國外的產業集群模式主要有:軸輪式產業集群、多核式產業集群、網狀式產業集群、混合式產業集群、無形大工廠等五種主要發展模式。近20年產業集群在我國得到迅速發展,特別是基于產業集群的創新體系越來越得到高度的重視。如今,產業集群已經成為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中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要載體。
1 信息技術決定了信息產業的發展
信息技術通過產業創新來促進產業集群,其產業鏈形式為:信息產業的發展受制于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的進步使生產組織形式發生變化,信息技術和組織方式的結合使創新發生擴散、引起經濟結構變化,經濟發展就進入了新的階段,從而形成新的產業空間和新的勞動分工,區域發展也因此發生重大轉換。從信息技術的發展歷史看,信息產業從產生到形成是以技術發展為前提的。
從國際范圍看,產業集群已經成為工業化進程中的普遍現象,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后工業發達國家幾乎所有競爭力強的產業通常都采取集群的方式,如美國的硅谷和128公路高科技信息產業集群,而正因為有了硅谷和128公路這樣的高科技信息產業集群,美國才能引領全球信息產業的發展。
2 我國信息產業集群的特征
2.1 我國信息產業集群的基本狀況
我國的信息產業集群誕生于改革開放后的20世紀80年代初,幾乎是與開發區同時發展起來的。20多年來,我國的產業集群已經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沿海、沿江地區初具規模,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迅速崛起和不同類別產業集群的形成,促進了沿海區域經濟的高速增長,吸引了大量外資向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浙閩沿海經濟區和膠東半島集聚。如廣東省以珠江東岸的深圳、東莞、惠州及廣州為主體,形成了著名的電子信息產業走廊,經濟規模近4 000億元,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區。信息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星羅棋布的產業群已成為開拓國際、國內市場的生產基地,各地各具特色產業集群的興起,正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加速器”。
2.2 我國信息產業集群的發展特點
我國信息產業集群發展可分為二個階段,即醞釀和孕育階段(20世紀80年代~20世紀末);發展和探索階段(21世紀初至今)。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后2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自己的產業集群特點:①從區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的東南沿海地區,尤其廣東省是我國信息產業集群最多的省份;②從成長過程看,一是由政府通過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國有和軍工企業的整合,在行政區或開發區的基礎上演進而來,二是由企業創新、模仿、衍生和裂變而來;③從產業類型看,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高技術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較少;④從驅動力看,勞動密集型以自發生成為主,高技術產業和資本密集型以國家為主,主要模式為“空間扎堆型”、“群體遷入型”和“定向嫁接型”。
我國信息產業集群對產業競爭力產生了巨大影響,主要表現在:①提高了產業整體的競爭能力。如通過東部地區形成的集群競爭力,極大地提升了整個區域的競爭能力;②加強了集群內企業間的有效合作。如通過資源共享、刺激創新、加劇競爭、知識溢出等形成一些規范和慣例,企業間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③增加了企業的創新能力。這種創新具體體現在觀念、管理、技術、制度和環境等多方面的創新。
3 我國信息產業集群發展面臨的挑戰、機遇與對策
3.1 我國信息產業集群的發展面臨的挑戰
3.1.1 地方政府在產業集群建設上的誤區
我國目前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高科技產業不可能取代傳統產業,一窩蜂地都去搞產業集群,必然是得不償失,同時,過度的行政干預而不考慮市場自身的需求,不顧實際強行建設的產業集群,由于缺乏投入、沒有研發機構、自我發展能力弱、受國際分工比較優勢等因素的影響,產業集群迅速衰亡的風險很大。如在戰略和政策的制定上政府唱獨角戲;在建設中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在規劃的制定中好高騖遠;以行政區為單位自成體系進行開發建設;用市場經濟的辦法進行產業集群建設;政府缺乏合理的參與引導等等。其原因是許多地方把發展產業集群當作了發展地方經濟的靈丹妙藥,簡單地“圈一塊地,蓋一棟樓,掛一個牌”,不顧實際地進行“拉郎配”等,如全國有一半以上的省份提出發展軟件產業集群,有三分之二的省把信息產業例為“重點工程”,這是違背產業集群發展規律的。
3.1.2 已建產業集群功能發揮上的障礙
由于近年來受城市擴張、生產要素配置不足,使已經建成的產業集群發展空間受到了限制。我國信息產業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一些產業群在功能發揮上遇到了障礙:①資源短缺,發展空間受的限制。土地、水、電、煤等資源緊張,無法保證企業的正常生產,有些經濟發達城市的工業用地已近乎枯竭。②創新能力弱,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差。由于產業配套不完善、高素質人才缺乏、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等原因,大多產業集群還沒有形成集群特有的創新功能。③有市場規模的企業少,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小。我國產業集群中大多數企業起點低、規模偏小,并存在過度競爭的情況,缺乏具備核心競爭力和引導產業發展方向的龍頭企業。④貿易壁壘,影響外向型擴張。我國大多數產業集群屬于勞動力低廉、生產成本低、出口價格優勢明顯的產業集群,時時面臨反傾銷的壓力,層出不窮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不斷威脅我國許多集群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⑤融資困難,企業普遍缺乏資金。產業集群中的企業大多數是民營中小企業,資產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貸款需求急、金額小、需求頻繁、不確定性高,融資較為困難。
3.2 我國信息產業集群的發展機遇
相對發達國家來說,我國信息產業在全球信息產業中具有市場優勢、成本優勢、國家優勢以及政府計劃下的協作優勢,這些優勢為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信息產業集群的結果是市場的重新洗牌,我國軟件業的集群發展證明了這一點,在新一輪工業化進入集群化模式后,我國企業接受了這一新模式,這為未來我國信息產業發展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有利于我國信息產業開發新產品、研發新技術、整合資源和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從信息產業集群發展以來我國與發達國家的發展勢頭可以看出,由于文化背景和經濟環境的不同,我國的信息產業集群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同時,隨著發達國家產業集群化的發展,我國的產業集群可以調整自己的戰略,借鑒和學習一些適合我國發展的模式,使我國的信息產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從市場角度看,一個成功的產業集群區的形成將會成為世界市場的新亮點,容易形成“區位品牌”效應。在當前知識經濟時代,通過產業集群聚集區域內部力量來進一步促進企業創新體系的形成,已經成為我國信息產業調整產業結構、開拓市場、強化技術合作的重點所在。
3.3 我國信息產業集群的發展對策
如何謀好信息產業集群發展之路,關鍵是各地要充分把握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圍繞本地科技、經濟能力、人才結構,在某個領域進行發展。不是全面開花,而是有限領域、有限目標地進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①經濟能力是基礎。從經濟角度去權衡集群產業的發展,對無能力的項目,如沒有相應的經濟支撐、科技資源較弱、產業配套跟不上等,就沒有必要去做。如有些方面有明顯的科技資源優勢、有經濟支持、有產業發展基礎,可以進行論證和規劃。②科技需求是關鍵。這個需求不是“低水平重復”,而是掌握自主知識產權,促進本區域產業創新,以解決產業發展中的主要問題為導向的科技水平。③區位優勢是核心,清楚本集群在國家或區域創新體系中的地位,如果產業鏈只發生在個別層面,連接性差,協作出現沖突,不能形成整體性創新,那么所要支付的成本就大,其成效也難以顯現出來。因此,要從國家、區域層面上,進行準確的自身定位,才能使信息產業群越做越好。
4 結論
我國信息產業集群呈現出來的持續性高速發展,應該說主要是政府強力推動產業結構更新換代的結果。在推進工業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其主導產業群的選擇和更替(紡織工業→重化工工業→信息產業)基本遵循了世界工業化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的普遍規律,即從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的重工業產業、再向科技含量更高的信息技術產業和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務業產業(信息產業融合下的)適時轉換。可見,產業集群選擇需要遵循經濟規律。我國信息產業之所以形成產業群模式,一是政府在深刻認識產業結構性矛盾上進行的糾偏和對信息技術的前瞻性認識,二是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中的一些產業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由此使我國工業的發展開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之中。
世界上沒有天然產生的產業群,也沒有永遠興盛的產業群。由于受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產業群存在著生命周期。我國信息產業群演進的歷史表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對產業的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有的起著促進的作用,也有的起著制約作用,有時候非經濟因素甚至起到了更大的作用一盡管這種作用力的最終結果很難達到初衷,但這些因素在今后產業集群發展中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