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貿流通服務業影響力政策分析
http://www.xibaipo.cc 2008-07-14 15:24 中企顧問網
本文導讀:從實證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商貿流通服務業直接貢獻和外溢效應的影響力問題具有重要的政策含義和現實針對性,并可以提出一系列有助于政策創新的設計思路。
從實證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商貿流通服務業直接貢獻和外溢效應的影響力問題具有重要的政策含義和現實針對性,并可以提出一系列有助于政策創新的設計思路。
當前,我國經濟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要扭轉這種局面絕非易事。最要害的問題在于,傳統增長慣性強大,存在著明顯的“外延式、拼增量”的經濟增長方式,且對其治理的效果不佳。這種情況說明,我國面臨的許多重大問題都必須與不斷累積、亂象叢生、質量不高且繞不過去的經濟存量的困擾有關。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小康、轉變發展方式、建立節約型社會,以及隨之而來的化解風險、調整結構、優化流程、節能降耗、擴大就業、提高收入、增進消費、促進公平、生態環保等等,都有一個實質性的共同點,即如何優化、降解、盤活累積多年、已被視為既成事實的經濟存量中的矛盾和問題。從積極的態度出發,目前種種觸目驚心的損失、浪費狀況剛好反襯出“騰出手來擠壓存量”的巨大潛力,今后的工作思路迫切需要將主要注意力從“靠加法、拼增量”轉變為“靠減法、解存量”。
按照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創新思路觀察,強勁而低效的外延式增長之害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經濟增長、財富增長質量和終極目的評價問題。引入時間因素,從動態化和商貿流通服務業影響力的角度出發可以發現一種衡量經濟增長質量和最終目的的新財富觀:不僅要看我國每年生產物質產品的數量及付出的代價,更要看這些產品中有多少真正處于實際發揮效能的狀態,即看有效產品率的高低。在當今國際國內分工日益加深的情況下,不經過市場、流通的檢驗過程,社會財富只不過是觀念的、想象中的存在,并不會帶來任何效用和效益(馬克思語):社會財富存量既定以后,貨暢其流,消滅耽擱遲滯、庫存積壓和斷檔脫銷,使所有經濟環節和領,域趨近于流暢平滑、最為經濟合理的有效狀態,就是社會財富實際效用和總福利的真實增長,就意味著社會生產效率提高和人民生活得到實惠:反之,則是社會財富實際效用和總福利的虛假增長。假如缺乏關注存量效能的新財富觀,踐行科學發展觀就仍然會在有意無意之間被打折扣。
如前所述,市場化、競爭性商貿流通服務業的強大影響力和天然功能就在于最大限度地減少各種形式的財富閑置和浪費。而提高所有時點中實際發揮作用的社會產品所占比重,最大限度消滅閑置、損失和浪費,是評價流通效率和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因為商貿流通服務業天然具有“雙優”的本質和功能,即在時間上消滅耽擱遲滯、庫存積壓和斷檔脫銷,加快節奏,優化經濟流程;在空間上消滅無效生產、優化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這是從時間繼起和空間并存兩個視角所作出的最高概括,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政策含義。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效果不夠理想,經濟流程不順暢,都同商貿流通服務業影響力被低估、被輕視有著極大的關系。
因此,從國民經濟大局和大背景出發,從政策分析和對策分析的角度提出關注存量效能和重視商貿流通服務業影響力的新財富觀,有助于創新政策思路和解決方案,最大限度消滅經濟存量中的閑置、浪費和損失。而一切存量的優化與盤活,最終都是稀缺資源的節省和生態壓力的減輕,這是新時期成本最低的戰略選擇。
充分發揮商貿流通服務業的影響力,有望在新時期挖掘出至少五六萬億元的巨額實效。在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型過程中,我國現代市場體系缺失、流通產業落后及經濟存量惡化的現象具有普遍性,本質上是總體經濟缺少市場化的底盤,而絕非某一個部門、行業存在的問題。因此,宏觀調控不僅需要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更需要培育市場、加快發展商貿流通服務業的基礎性政策。在新時期,率先改變這種底盤缺失狀況,有望成為解決各種深層次存量難題的新途徑;依靠存量發展法,從商貿流通服務業入手,有望解決國民經濟存量中結構扭曲、流程紊亂、高耗低效、消費瓶頸、“三農”滯后等老大難問題。即通過相互關聯的五項政策措施和具體行動,在未來5-10年,堅持“減法、效能”的思路,培育市場體系,優化流通環節,充分發揮商貿流通服務業影響力。
一、實施以市場化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優化行動
實踐證明,總量調控是政府的強項,市場的弱項:結構調整是市場的強項,政府的弱項。我國經濟結構扭曲的一個原因就是政府和市場角色的顛倒,是政府弱項阻礙了市場強項。如果經濟結構調整的市場化基礎依然缺失,僅憑借行政能力進行調節,則我國一輪又一輪由政府弱項指導,以有限的增量來調整巨大存量的政策思路,將越來越難以奏效。在從排斥市場體制向依賴市場體制轉變的過程中,我國與一般市場經濟國家最大的區別在于商貿流通服務業這一傳導產業、傳導機制的嚴重缺失。在這個背景下,最應警惕的是由政府越位、壟斷集團操控所導致的偽市場調節。
我國原有的縱向化、條塊分割、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使原本可以更有效率、更具競爭性、內外貿一體化的商品流程和流通網絡被切割得零零碎碎、混亂不堪,導致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難以計數。我國應將主要注意力從自計劃經濟時代并延續至今的制造業轉向貿易、市場和流通業,尋求借助商貿流通服務業解決原有問題的新途徑;改變習慣于越過市場流通過程這一市場經濟的天然基礎,直接憑借政府力量配置資源、調整結構的傳統做法,結構調整要從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轉變。
最新情況表明,作為市場配置資源“人格化”的表現,企業競爭性的商業訂單機制及流通渠道對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市場資源配置能力的提高產生了明顯的作用。憑借貼近市場和了解消費信息的優勢,流通服務企業逐漸取得了對上游制造商、供應商的支配地位。另外,由于網絡技術和供應鏈管理的興起,產業結構實現競爭性升級和高效率運作在技術上已經不存在問題,關鍵在于體制和政策環境。在這種背景下,結構優化只能更多地依、托市場配置資源機制,實行市場化、競爭性的商業訂單機制和流通渠道建設,促使商品和生產要素高效率自由流動,促進區域分工的深化,改變地區之間產業結構高度趨同的自然經濟體系,改變國內商品和要素市場分割、封閉、壟斷、無序以及價格信號扭曲的局面。
二、實施以信息化為主導的流程優化行動
據保守估計,通過加快經濟節奏,提高資本周轉速度,我國全社會工商企業可節省至少一萬億元的流通資本。目前,我國企業資本周轉速度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在繼續拉大,特別是2007年流動資本的周轉速度出現減慢趨勢。與流動資本周轉速度相對應的另外一個指標是庫存率。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減少商品庫存量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條件。因此,通過發揮商貿流通服務業的影響力,加快經濟節奏、消除遲滯耽擱來挖掘競爭優勢和開發利潤源泉,已經成為新世紀宏觀經濟運行的突出特點。以制造業流程優化為主導的經濟節奏的較量正在全球范圍內展開,在微觀方面表現為提高科技含量、加快資本周轉、控制庫存、精確采購、強化銷售、降低成本、推行供應鏈一體化等。工業晶流程的優化,一要改變工業品流通渠道行政化,商業資源重復建設,信息傳遞受阻,貨不對路,產、供、銷脫節,脫銷積壓并存,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的局面:二要改變我國原有高度集中、條塊分割、縱向管理的工業經濟體制,把制造業從一個個非市場化的封閉型孤島中釋放出來,使其真正成為市場主體:三要改變我國工業企業在國際和國內市場無渠道、無品牌、無訂單、無技術,處處受制于人、勉強微利經營甚至虧損經營的狀況。在這個基礎上,切實以等量資本獲取等量利潤這一市場化的公平原則,推動流程中利益相關各方,特別是零售商和供應商、工業企業和商貿流通服務企業結成利益共贏體,減少因利益沖突而損毀流程的現象。
三、實施以物流合理化為主導的節能降耗行動
從全球看,成本削減的重點正在從空間越來越有限的制造環節向空間廣闊的流通環節轉移,產品生產時間和生產成本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即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被物流時間和物流成本所取代,物流成本占產品銷售價格的平均比重高達30%—40%,已經成為吞噬企業利潤的巨大“黑洞”。據推算,現階段我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每降低1%,就可節能降耗1600億元以上:如果我國能達到當前發達國家的物流成本平均水平(10%—12%),則每年可節約物流成本14000億-16000億元。
這種節能降耗行動的要點是快速發展我國現代物流業,推進物流合理化和高效化,“十一五”后期應明確將社會物流資源優化整合、工業企業物流績效改善作為主攻方向。我國物流的主要問題不在批發、零售業等商貿流通服務業,而在制造業,突出表現為工業企業大而全、小而全及普遍自辦物流的低效格局。在歷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工業生產資料投資晶銷售總額中,工業企業自采自銷比重高達70%;在社會總產品中,工業生產資料占75%,工業品物流總值占社會物流總值的85%以上,這些產品的市場流通絕大部分是在工業企業之間直接進行的。目前,對工業企業自設的采購、庫存、儲運、銷售機構所造成的巨額投入以及成本和效率狀況幾乎難以統計,原因在于游離于市場交易之外的非社會化物流運作在全部物流活動中所占比例過高。這正是我國物流效率低下、流程惡化的原因所在,也是改善的潛力之所在。
四、實施以商品暢銷為主導的增進消費行動
我國居民收入增長和生活質量提高不同步的情況已持續多年,非收入消費制約因素大大抵消了收入增長對消費的促進作用。而從商貿流通服務業入手,排除非收入制約因素的影響,可化解至少一兩萬億元的購買力存量,從而增加即期消費需求。這就迫切需要在增長動力、經濟結構上完成由政府推動、投資主導型向市場調控、消費主導型的轉變,改變重投資、輕消費,重需求、輕供給;重收入、輕轉化的傳統思路,將改善消費環境、排除非收入制約因素、化解購買力存量作為政策實施的重點。目前,尤其需要根據收入增量有限而購買力存量巨大的特點,大力改善消費環境條件,加快釋放收入—消費能力的存量。這一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也更加迫切。為此,要切實發揮現代流通服務業在促進消費方面轉化劑和催化劑功能,建立買方市場條件下的商品暢銷體系。相關的政策要點包括:從批發、零售場所建設轉變為大批發商、大零售商的培育;倡導綠色、健康、環保、可持續消費;建立、鞏固快速反應體系;在內外貿一體化背景下,優化各類商貿流通企業資源和國內外商品產供銷流程,實現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有效對接等。
五、實施以提高組織化程度為主導的反哺農業行動
在新時期,反哺“三農”固然需要直接補貼、外援式的輸血機制,但更重要的是要發揮商貿流通服務業在提高農村組織化程度方面的影響力,形成內生式的造血機制。其中,培育農村經濟的微觀基礎是萬事之本。目前,在農村未能形成像城市居民和企業那樣具有獨立承擔市場風險、經營風險和民事責任能力、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在整體上農民的組織程度比較低,還處于松散的組織狀態。這是中央一系列“三農”利好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實的根本原因。
在農村經濟的多種微觀基礎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最適合國情的組織形式。推動、喚醒農民行動起來,大面積創辦真正屬于自己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時機已經成熟。有關農村的經濟政策都要從外在于“三農”的包辦代替模式轉變為內在于“三農”的內生性自主模式,從千方百計“替”農民辦實事,轉變為提供條件允許農民組織起來,依靠真正屬于自己的組織,自己辦好自己的實事。換而言之,我國的政策要點需要從“他組織”轉變為“自組織”,從為“三農”服務的包辦政策,轉變為促使農民自己組織起來為自己服務的自主政策。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創造條件,提供服務,尊重農民的創造,總結農民的經驗,制定政策、程序和辦法。如合作社登記注冊辦法、內部組織管理辦法及合作社優惠政策等,為農民創建合作組織創造條件。同時,促使其始終保持經濟獨立和農民自治,改變農村行政機構與經濟組織混淆、機構臃腫、人員龐雜的狀況。同時,以此為基礎,提高農民和商貿流通服務企業的參與度,整合流通渠道資源,降低涉農產品的交易成本,加快構建可化解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的城鄉一體化市場流通體系,進一步使“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有效實現形式。
當然,圍繞以上充分發揮商貿流通服務業影響力、從流通領域入手挖掘潛力的思路,還需要有其他方面行動的配合。一是不斷增強商貿流通服務企業可持續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改變對外開放中各自為政、少穩多變的優惠吸引政策思路,創造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二是積極開展以服務至上為主導的誠信商業行動,使商貿流通服務企業切實提供優質服務,從源頭上降低交易成本中的社會防范成本(實際上,化解誠信危機也可從源頭上降低至少1萬億元的社會防范成本);三是以精確化為主導的科學監測行動解決數據、信息、指標等的缺失、虛假、混亂、不全、不準、不及時問題,加強商貿流通服務業監管體系的精確化、制度化、基礎性建設,重點建立商貿流通服務業現代化評價體系、標準化指標體系和競爭力評價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