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啤酒在中國市場情況分析
http://www.xibaipo.cc 2008-08-05 17:02 中企顧問網
本文導讀:跨國啤酒在中國市場情況分析
跨國洋啤的征伐之路
近年來,中國啤酒市場消費量持續上升,2003年更是達到2500萬噸,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消費市場。中國啤酒市場的容量、人均購買力所形成的利潤誘惑,讓任何資本都無法拒絕,國外各路英豪及幕后玩家大舉征伐的步子越來越快。中國啤酒市場群雄爭霸的過程中,隨著許多偏居一隅的地方小諸侯紛紛繳械,跨國巨頭SAB、英博、AB漸成三足鼎立之勢。
SAB目前為全球最大的啤酒商,已經持有華潤49%的股份,并斥巨資并購了“西部大王”藍劍啤酒。
英博啤酒集團總部設在比利時,2000年12月在布魯塞爾證券交易所上市,全球啤酒產量超過200億升,占全球市場份額的14%,2006年銷售收入達133億歐元,為世界第二大啤酒集團。1984年進入中國市場后發展快速,目前已擁有33家獨資與合資的啤酒釀造廠,總銷量超過400萬噸,在福建、浙江等多個省份擁有市場第一、第二的份額,且擁有雪津、紅石梁、雙鹿、金白沙、金龍泉、金陵等多個區域強勢品牌、福建雪津啤酒集團100%股權、金獅啤酒集團100%股權、湖北金龍泉啤酒集團60%股份和珠江啤酒24%的股份,雄踞中國東南一方。
AB擁有“啤酒之王”———知名啤酒品牌百威,現在全球排名第三。AB控制著利潤最豐厚的美國啤酒市場近一半的份額,中國現在是AB在美國以外最大的一塊國際市場,15年中AB在中國的總投資累計達15億美元,已擁有青啤27%的股權,哈啤100%的股權,成為惟一全面參與中國啤酒高、中、低檔市場的外資企業。今年,AB設計了一整套發展整合計劃,力爭將百威推廣到25個以上的新城市,將哈啤精品酒通過百威渠道推廣到30多個新城市,做成全國性品牌。
毋庸置疑,經過多年耕耘,外資對中國啤酒的滲透已非常深入,目前中國啤酒有明顯的派系區分,如浙江溫州雙鹿為代表的英博系,青啤、哈啤為代表的AB系,華潤雪花為代表的SAB系,重慶啤酒、金威為代表的喜力系以及蘭州黃河為代表的嘉士伯系,雖然三得利啤酒在上海根深蒂固,但日資企業還遠未形成氣候。這些派系中,最強大的當屬英博系、AB系和SAB系,如果英博收購AB,兩大體系合并,僅從其市場區域看,將形成環海經濟體,對SAB構成極大威脅。怪不得人們驚呼———中國目前的啤酒市場格局將遭顛覆。
外資啤酒的中國搶灘共有兩輪。上世紀80、90年代的搶灘浪潮中,以百威、生力、嘉士伯、喜力為代表的國際品牌及合資品牌,定位高端市場,產品價格偏高,難免曲高和寡。更為重要的是由于“進入成本”太高,這些企業購并國啤、擴張市場時都下了血本,一下子有了吃不消的感覺。另外,中國的啤酒市場區域化特征十分明顯,一些洋啤在銷售渠道上不諳門道,投入較高,銷售策略也沒有本土化,在市場上不斷受挫。第二次洋啤擴張浪潮,帶有明顯的策略性:一是本土化,加強洋啤親和力;二是合作式,高舉“土洋”聯合大旗;三是推行漸推式的“和平演變”,洋啤戰略目標就是對中國啤酒的影響從間接影響到直接影響,從直接影響到重大影響,最終撼動國啤的江山。
目前,百威、SAB等洋啤在青啤、珠啤等國啤企業的股份比重還較小(華潤例外),但世事難料,憑洋啤超凡的實力、雄厚的資本以及攻城掠地的周密策劃,反客為主的日子也可能行將不遠。面對國際大鱷的鯨吞蠶食,青啤、雪花以及燕京的處境非常不利。
跨國啤企無論保留多少本土品牌,白花花的銀子還是讓洋老板賺走了。中國啤企是否一直甘心屈居后位,默默無語呢?答案肯定是“不”。
中國啤企,圍魏救趙?
受行政性壟斷和地方保護主義影響,中國啤酒企業曾經處在各據一方、相安無事的小國寡民狀態。在那相對“幸福”的時光里,眾多啤酒企業雖也有零星廝殺,但總體相處“和諧”。
就中國啤企而言,排位靠前的三位依次是:青島、華潤、燕京。
青島啤酒國際市場銷量在國內品牌中占據絕對優勢。青島啤酒從上世紀初就開始出口,現在已經出口到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占中國啤酒出口總量的50%以上。目前,已經形成美國、歐洲、東南亞強力出口“三角架”,出口份額和品牌影響力日漸增長。青島啤酒2007年將此前堅持的整合為主戰略,改變為整合與發展并重戰略,在青島、濟南等地開始擴建新廠,規模之大前所未有;
華潤雪花啤酒有限公司從1994年開始進入這個行業,到目前擁有超過50家工廠,華潤是中國啤酒行業最近10年發展的全線參與者。華潤雪花2006年實現530萬噸的銷量,擠掉青島啤酒,成為中國啤酒市場新的第一。2007年達到690多萬噸,更是以超常規的發展速度將競爭對手遠遠甩開。到目前為止,華潤雪花的勢頭似乎沒有企業能阻擋。華潤雪花啤酒的擴張戰略過去叫蘑菇戰略,后來發展為沿江、沿海中心城市戰略。布局選擇沿江、沿海中心城市,是因為啤酒跟消費水平有很大的關系,而那些地方消費量比較大,人口比較集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較高。華潤雪花沿江、沿海戰略取得不俗戰績后向縱深發展,擴張步伐一直未停歇,2007年開拓了浙江、甘肅等地市場;
2007年,燕京啤酒銷售量超過400萬噸,銷售額超過100億元,對國外潛在投資者的誘惑力越來越大。但到目前為止,在外資滲透嚴重的啤酒行業,燕京啤酒和位居第四的金星啤酒是國內少數沒有外資參股的啤酒企業,其引資計劃備受關注。早早進入一線行列的燕京啤酒近幾年雖然不停擴建,但重要精力還是深耕北京、廣西、內蒙古等五大市場。近期,燕京啤酒已決定進入華潤雪花的大本營四川市場,此次融資計劃如順利實施,無疑將助力其接下來的大規模擴張。
雖然最近兩年,國內啤酒行業的一線企業相繼進入擴張期,但相對于外企似乎總跟不上趟兒。外企以點帶面、以面帶片,大有一統之勢,而中國啤企至今還在打局部戰爭。業內人士表示,跨國大鱷之所以在速度、規模上如此強勢,同其資本實力關系密切。比如,AB收購哈啤、英博收購雪津,分別都是50多個億的資金支出,這樣的收購項目、這樣的成本,對中國的啤酒企業來說是不可想像的。
同外國啤酒航母的對抗在現在看來是以少抗多、以弱抗強,但本著守土有責的理念,中國啤企無論如何必須得有所作為。專家表示,啤酒行業應借助外資并購,正確調整經營戰略,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優勢,打造大型啤酒集團,只有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才有實力參與國際競爭。
但在中國本土打造航空母艦并非易事。由于對中國啤酒市場需求的盲目樂觀,導致了供需嚴重失衡,中國啤酒市場在10多年的時間內迅速從成長期進入成熟期。2006年,中國啤酒總產量達到了3515.15萬噸,同比增長14.70%,連續4年成為世界最大的啤酒生產和消費國及發展最快的市場之一。其中19個省市的啤酒產量增長15%以上。在跨國大鱷和地方諸侯的拼爭下,中國啤酒市場這塊大蛋糕可供下嘴的地方越來越少,加之成本提高,一些啤酒企業開始出現年度預虧。目前形勢下,兵法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術任何運用,還須細思量。
相關人士分析,與其被國際化,不如去國際化。中國啤酒業目前應更具全球化的視野和認知,而不應固受單一的民族情結,“廝守”本土。在中國啤酒市場日漸開放的進程中,中國啤企應在互為攻守中與“外資大鱷”或聯手或抗衡,實現“走出去”的戰略。如青啤、燕啤等啤酒企業集團,雖然與AB、SAB等國外航母相比,還有相當差距,但已是令人生畏的“驅逐艦”,完全可在世界啤酒之海與跨國公司博弈。只要中國啤酒企業能培育起核心競爭力,主動出擊,及早應對,未雨綢繆,正確選擇經營戰略,也能迎頭趕上,建立起持續穩固的競爭優勢,以自身的國際化一體化,對跨國公司的一體化進行回擊反攻。
劍走偏鋒能否出奇制勝
2007年,青島啤酒在泰國設廠的計劃得到董事會批準,這是青島啤酒在國外設的第一家工廠,被媒體戲稱開啟了中國啤企在海外建廠的“瓶蓋”。業內人士認為,青島啤酒在泰國建廠,對其拓展東南亞乃至歐洲、大洋洲的國際市場具有深遠意義。
近幾年,幾大啤酒企業中,相繼有華潤、珠江、青島、哈爾濱等啤酒企業以各種方式與外資聯合、走國際化之路,燕京還保持著股權結構的相對單一。但是燕京對外擴張之路絲毫不落下風———目前已打入美國馬薩諸塞州、加利福尼亞州等美國16個州的餐館、超市,并已打進包括佛羅里達州迪斯尼樂園等在內的娛樂場所。
雖然中國啤酒業國際化之路取得進展,但與跨國啤酒企業相比,瓶頸很多:一、規模小,一年出口總量尚不及百威在華一年銷售量,出口總量所占銷售總量比例不足1%。二、渠道單一,目前中國啤酒出口大都依靠委托貿易,真正通過自建辦事處、銷售公司實現銷售的比例還小,像青啤這樣在海外有生產基地的寥寥無幾。三、品牌力弱,青啤、燕京在國內號稱啤酒業“巨鱷”,但與百威、喜力、嘉士伯等國際名牌相比較,仍是“小巫”,在世界影響力很小,知名度很低,幾乎僅在所在國的華人圈銷售。四、贏利力低,中國外銷啤酒基本是“賠本生意”,贏利率很低,“一流產品二流包裝三流價格”是個真實寫照,中國出口啤酒噸酒利潤目前尚不及在華洋啤酒的1/3。
對此,專家對中國啤企的國際化道路給以支招。
原料國際化。雖然中國是農業大國,但卻是世界上最大的啤麥進口國。中國大麥產量也不低,但由于大麥種植分散及經營、加工落后等因素,致使國產大麥在品種純度、質量均一、理化指標等方面難以滿足啤酒生產需要。面對日益縮小的耕地,急劇增加的啤麥需求,啤麥生產必須實現“走出去”戰略,尋求建立新的海外原料基地,如在南非、澳大利亞等。
投資國際化。直接投資設廠,成本巨大,而且面臨水土不服的重大經營風險。而兼并或收購當地經營不善或破產的中小啤酒企業,可直接利用原來所在國銷售網絡、專業技術,用當地品牌迅速進入新市場,大大節約市場拓展成本和廣告費用,加速品牌國際化的營運。
人才國際化。許多海外企業的實踐經驗表明,應當盡快實現海外企業人員本土化。當地人熟悉本地經濟、法律和人際關系,可以較容易地為海外企業開辟當地市場。上世紀90年代初,百威啤酒能在中國高端啤酒市場取得銷售15萬噸的成績,與其長期推行人才中國化是分不開的。據悉,百威啤酒中高級管理人員,外方僅占7%。
市場國際化。在美國、西歐等發達國家,啤酒釀造歷史悠久,基地優良,技術標準高,工藝要求嚴,而其所飲的大都是本地產的高檔品種,對來自第三世界的啤酒往往設置很高貿易壁壘,因此,對目前整體落后的中國啤酒業要突破設置重重難關的歐美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開拓國際市場必須細分對象(國家),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東南亞、港澳臺市場應是中國啤酒搶占國際市場尤其是歐美國家的橋頭堡。東南亞國家人口3億多,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關系密切,其中華裔人口占這些國家人口的7%,這些華裔的生活習慣、消費行為(包括飲酒愛好)與中國尤其是東南沿海省市十分相似,為中國啤酒進入這些國家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如此比較,港澳臺市場更是前景廣闊。此外,東(南)歐市場應是中國啤酒國際化戰略的另一關鍵。長期以來,由于深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這些東歐國家食品酒類產品較為匱乏,對中國食品酒類存在較大的依賴性和互補性。中國商品銷售網絡在這些國家健全發達,尤其是民間貿易、資本十分活躍,這都是中國啤酒進入這些地區所需考慮和借助的重要力量。
圍魏救趙,決戰歐美市場之前,中國啤企采取迂回包抄策略不失為妙招。
近年來,中國啤酒市場消費量持續上升,2003年更是達到2500萬噸,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消費市場。中國啤酒市場的容量、人均購買力所形成的利潤誘惑,讓任何資本都無法拒絕,國外各路英豪及幕后玩家大舉征伐的步子越來越快。中國啤酒市場群雄爭霸的過程中,隨著許多偏居一隅的地方小諸侯紛紛繳械,跨國巨頭SAB、英博、AB漸成三足鼎立之勢。
SAB目前為全球最大的啤酒商,已經持有華潤49%的股份,并斥巨資并購了“西部大王”藍劍啤酒。
英博啤酒集團總部設在比利時,2000年12月在布魯塞爾證券交易所上市,全球啤酒產量超過200億升,占全球市場份額的14%,2006年銷售收入達133億歐元,為世界第二大啤酒集團。1984年進入中國市場后發展快速,目前已擁有33家獨資與合資的啤酒釀造廠,總銷量超過400萬噸,在福建、浙江等多個省份擁有市場第一、第二的份額,且擁有雪津、紅石梁、雙鹿、金白沙、金龍泉、金陵等多個區域強勢品牌、福建雪津啤酒集團100%股權、金獅啤酒集團100%股權、湖北金龍泉啤酒集團60%股份和珠江啤酒24%的股份,雄踞中國東南一方。
AB擁有“啤酒之王”———知名啤酒品牌百威,現在全球排名第三。AB控制著利潤最豐厚的美國啤酒市場近一半的份額,中國現在是AB在美國以外最大的一塊國際市場,15年中AB在中國的總投資累計達15億美元,已擁有青啤27%的股權,哈啤100%的股權,成為惟一全面參與中國啤酒高、中、低檔市場的外資企業。今年,AB設計了一整套發展整合計劃,力爭將百威推廣到25個以上的新城市,將哈啤精品酒通過百威渠道推廣到30多個新城市,做成全國性品牌。
毋庸置疑,經過多年耕耘,外資對中國啤酒的滲透已非常深入,目前中國啤酒有明顯的派系區分,如浙江溫州雙鹿為代表的英博系,青啤、哈啤為代表的AB系,華潤雪花為代表的SAB系,重慶啤酒、金威為代表的喜力系以及蘭州黃河為代表的嘉士伯系,雖然三得利啤酒在上海根深蒂固,但日資企業還遠未形成氣候。這些派系中,最強大的當屬英博系、AB系和SAB系,如果英博收購AB,兩大體系合并,僅從其市場區域看,將形成環海經濟體,對SAB構成極大威脅。怪不得人們驚呼———中國目前的啤酒市場格局將遭顛覆。
外資啤酒的中國搶灘共有兩輪。上世紀80、90年代的搶灘浪潮中,以百威、生力、嘉士伯、喜力為代表的國際品牌及合資品牌,定位高端市場,產品價格偏高,難免曲高和寡。更為重要的是由于“進入成本”太高,這些企業購并國啤、擴張市場時都下了血本,一下子有了吃不消的感覺。另外,中國的啤酒市場區域化特征十分明顯,一些洋啤在銷售渠道上不諳門道,投入較高,銷售策略也沒有本土化,在市場上不斷受挫。第二次洋啤擴張浪潮,帶有明顯的策略性:一是本土化,加強洋啤親和力;二是合作式,高舉“土洋”聯合大旗;三是推行漸推式的“和平演變”,洋啤戰略目標就是對中國啤酒的影響從間接影響到直接影響,從直接影響到重大影響,最終撼動國啤的江山。
目前,百威、SAB等洋啤在青啤、珠啤等國啤企業的股份比重還較小(華潤例外),但世事難料,憑洋啤超凡的實力、雄厚的資本以及攻城掠地的周密策劃,反客為主的日子也可能行將不遠。面對國際大鱷的鯨吞蠶食,青啤、雪花以及燕京的處境非常不利。
跨國啤企無論保留多少本土品牌,白花花的銀子還是讓洋老板賺走了。中國啤企是否一直甘心屈居后位,默默無語呢?答案肯定是“不”。
中國啤企,圍魏救趙?
受行政性壟斷和地方保護主義影響,中國啤酒企業曾經處在各據一方、相安無事的小國寡民狀態。在那相對“幸福”的時光里,眾多啤酒企業雖也有零星廝殺,但總體相處“和諧”。
就中國啤企而言,排位靠前的三位依次是:青島、華潤、燕京。
青島啤酒國際市場銷量在國內品牌中占據絕對優勢。青島啤酒從上世紀初就開始出口,現在已經出口到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占中國啤酒出口總量的50%以上。目前,已經形成美國、歐洲、東南亞強力出口“三角架”,出口份額和品牌影響力日漸增長。青島啤酒2007年將此前堅持的整合為主戰略,改變為整合與發展并重戰略,在青島、濟南等地開始擴建新廠,規模之大前所未有;
華潤雪花啤酒有限公司從1994年開始進入這個行業,到目前擁有超過50家工廠,華潤是中國啤酒行業最近10年發展的全線參與者。華潤雪花2006年實現530萬噸的銷量,擠掉青島啤酒,成為中國啤酒市場新的第一。2007年達到690多萬噸,更是以超常規的發展速度將競爭對手遠遠甩開。到目前為止,華潤雪花的勢頭似乎沒有企業能阻擋。華潤雪花啤酒的擴張戰略過去叫蘑菇戰略,后來發展為沿江、沿海中心城市戰略。布局選擇沿江、沿海中心城市,是因為啤酒跟消費水平有很大的關系,而那些地方消費量比較大,人口比較集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較高。華潤雪花沿江、沿海戰略取得不俗戰績后向縱深發展,擴張步伐一直未停歇,2007年開拓了浙江、甘肅等地市場;
2007年,燕京啤酒銷售量超過400萬噸,銷售額超過100億元,對國外潛在投資者的誘惑力越來越大。但到目前為止,在外資滲透嚴重的啤酒行業,燕京啤酒和位居第四的金星啤酒是國內少數沒有外資參股的啤酒企業,其引資計劃備受關注。早早進入一線行列的燕京啤酒近幾年雖然不停擴建,但重要精力還是深耕北京、廣西、內蒙古等五大市場。近期,燕京啤酒已決定進入華潤雪花的大本營四川市場,此次融資計劃如順利實施,無疑將助力其接下來的大規模擴張。
雖然最近兩年,國內啤酒行業的一線企業相繼進入擴張期,但相對于外企似乎總跟不上趟兒。外企以點帶面、以面帶片,大有一統之勢,而中國啤企至今還在打局部戰爭。業內人士表示,跨國大鱷之所以在速度、規模上如此強勢,同其資本實力關系密切。比如,AB收購哈啤、英博收購雪津,分別都是50多個億的資金支出,這樣的收購項目、這樣的成本,對中國的啤酒企業來說是不可想像的。
同外國啤酒航母的對抗在現在看來是以少抗多、以弱抗強,但本著守土有責的理念,中國啤企無論如何必須得有所作為。專家表示,啤酒行業應借助外資并購,正確調整經營戰略,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優勢,打造大型啤酒集團,只有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才有實力參與國際競爭。
但在中國本土打造航空母艦并非易事。由于對中國啤酒市場需求的盲目樂觀,導致了供需嚴重失衡,中國啤酒市場在10多年的時間內迅速從成長期進入成熟期。2006年,中國啤酒總產量達到了3515.15萬噸,同比增長14.70%,連續4年成為世界最大的啤酒生產和消費國及發展最快的市場之一。其中19個省市的啤酒產量增長15%以上。在跨國大鱷和地方諸侯的拼爭下,中國啤酒市場這塊大蛋糕可供下嘴的地方越來越少,加之成本提高,一些啤酒企業開始出現年度預虧。目前形勢下,兵法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術任何運用,還須細思量。
相關人士分析,與其被國際化,不如去國際化。中國啤酒業目前應更具全球化的視野和認知,而不應固受單一的民族情結,“廝守”本土。在中國啤酒市場日漸開放的進程中,中國啤企應在互為攻守中與“外資大鱷”或聯手或抗衡,實現“走出去”的戰略。如青啤、燕啤等啤酒企業集團,雖然與AB、SAB等國外航母相比,還有相當差距,但已是令人生畏的“驅逐艦”,完全可在世界啤酒之海與跨國公司博弈。只要中國啤酒企業能培育起核心競爭力,主動出擊,及早應對,未雨綢繆,正確選擇經營戰略,也能迎頭趕上,建立起持續穩固的競爭優勢,以自身的國際化一體化,對跨國公司的一體化進行回擊反攻。
劍走偏鋒能否出奇制勝
2007年,青島啤酒在泰國設廠的計劃得到董事會批準,這是青島啤酒在國外設的第一家工廠,被媒體戲稱開啟了中國啤企在海外建廠的“瓶蓋”。業內人士認為,青島啤酒在泰國建廠,對其拓展東南亞乃至歐洲、大洋洲的國際市場具有深遠意義。
近幾年,幾大啤酒企業中,相繼有華潤、珠江、青島、哈爾濱等啤酒企業以各種方式與外資聯合、走國際化之路,燕京還保持著股權結構的相對單一。但是燕京對外擴張之路絲毫不落下風———目前已打入美國馬薩諸塞州、加利福尼亞州等美國16個州的餐館、超市,并已打進包括佛羅里達州迪斯尼樂園等在內的娛樂場所。
雖然中國啤酒業國際化之路取得進展,但與跨國啤酒企業相比,瓶頸很多:一、規模小,一年出口總量尚不及百威在華一年銷售量,出口總量所占銷售總量比例不足1%。二、渠道單一,目前中國啤酒出口大都依靠委托貿易,真正通過自建辦事處、銷售公司實現銷售的比例還小,像青啤這樣在海外有生產基地的寥寥無幾。三、品牌力弱,青啤、燕京在國內號稱啤酒業“巨鱷”,但與百威、喜力、嘉士伯等國際名牌相比較,仍是“小巫”,在世界影響力很小,知名度很低,幾乎僅在所在國的華人圈銷售。四、贏利力低,中國外銷啤酒基本是“賠本生意”,贏利率很低,“一流產品二流包裝三流價格”是個真實寫照,中國出口啤酒噸酒利潤目前尚不及在華洋啤酒的1/3。
對此,專家對中國啤企的國際化道路給以支招。
原料國際化。雖然中國是農業大國,但卻是世界上最大的啤麥進口國。中國大麥產量也不低,但由于大麥種植分散及經營、加工落后等因素,致使國產大麥在品種純度、質量均一、理化指標等方面難以滿足啤酒生產需要。面對日益縮小的耕地,急劇增加的啤麥需求,啤麥生產必須實現“走出去”戰略,尋求建立新的海外原料基地,如在南非、澳大利亞等。
投資國際化。直接投資設廠,成本巨大,而且面臨水土不服的重大經營風險。而兼并或收購當地經營不善或破產的中小啤酒企業,可直接利用原來所在國銷售網絡、專業技術,用當地品牌迅速進入新市場,大大節約市場拓展成本和廣告費用,加速品牌國際化的營運。
人才國際化。許多海外企業的實踐經驗表明,應當盡快實現海外企業人員本土化。當地人熟悉本地經濟、法律和人際關系,可以較容易地為海外企業開辟當地市場。上世紀90年代初,百威啤酒能在中國高端啤酒市場取得銷售15萬噸的成績,與其長期推行人才中國化是分不開的。據悉,百威啤酒中高級管理人員,外方僅占7%。
市場國際化。在美國、西歐等發達國家,啤酒釀造歷史悠久,基地優良,技術標準高,工藝要求嚴,而其所飲的大都是本地產的高檔品種,對來自第三世界的啤酒往往設置很高貿易壁壘,因此,對目前整體落后的中國啤酒業要突破設置重重難關的歐美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開拓國際市場必須細分對象(國家),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東南亞、港澳臺市場應是中國啤酒搶占國際市場尤其是歐美國家的橋頭堡。東南亞國家人口3億多,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關系密切,其中華裔人口占這些國家人口的7%,這些華裔的生活習慣、消費行為(包括飲酒愛好)與中國尤其是東南沿海省市十分相似,為中國啤酒進入這些國家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如此比較,港澳臺市場更是前景廣闊。此外,東(南)歐市場應是中國啤酒國際化戰略的另一關鍵。長期以來,由于深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這些東歐國家食品酒類產品較為匱乏,對中國食品酒類存在較大的依賴性和互補性。中國商品銷售網絡在這些國家健全發達,尤其是民間貿易、資本十分活躍,這都是中國啤酒進入這些地區所需考慮和借助的重要力量。
圍魏救趙,決戰歐美市場之前,中國啤企采取迂回包抄策略不失為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