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國生物醫藥行業競爭力分析
本文導讀:我國70年代開展生物技術基礎跟蹤研究,進入90年代,在醫藥和農業領域開始產業化進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市場規模較小,但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全球市場增長水平。目前國內生物醫藥市場尚未形成壟斷競爭格局,行業集中度低,大多數企業處于中小規模發展階段。總體而言呈現
一、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現狀和途徑
我國70年代開展生物技術基礎跟蹤研究,進入90年代,在醫藥和農業領域開始產業化進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市場規模較小,但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全球市場增長水平。目前國內生物醫藥市場尚未形成壟斷競爭格局,行業集中度低,大多數企業處于中小規模發展階段。總體而言呈現出以下的特點:
第一、人才和技術已有相當儲備。目前從事生物技術研發的人員已近2萬人,越來越多的出國留學人員學成回國,帶來先進的技術。承擔1%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工作以及中華民族基因組項目的啟動,為建立中華民族基因庫奠定了較好的基礎,轉基因動植物的研究也已取得了一些成果。
第二、我國具備特有的生物資源。經濟發展不平衡,使得我國同時具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各種疾病,為與疾病相關的基因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具有良好的多樣性;我國的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
第三、諸多因素促進該產業的發展。國家政策的支持,醫藥企業的重視,風險投資的引入,投資者的認同,二板市場的建立等等均會促進該產業的快速發展。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對各類新藥的保護期給予適當延長。目前已有部分上市公司介入生物醫藥領域,同時針對這一產業的風險投資也已開始運作。
第四、專利風險將逐步釋放。我國一些企業仿制國外一些生物制品會受到加入WTO,保護知識產權的沖擊,但由于很多產品的專利即將到期,使得這些企業生產這些產品的風險逐漸釋放。
加入WTO后,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面臨著進口生物藥品的沖擊,從進口關稅的角度看,目前制劑藥品進口的關稅為20%;“入世”后,10年內將減到6.5%的水平。外資企業直接進入的沖擊。世界上很多生物制藥企業都已直接或間接進入我國市場,它們不僅將自己獲得批準的藥品迅速來中國注冊,同時將生產線建在中國境內生產,有的還將新藥開發的臨床試驗移到中國境內來完成。國外新藥開發的沖擊。1997年美國對生物工程的風險投資已超過500億美元,而且每年追加的投資都在50億美元,而我國十幾年來對生物制藥的總投入還不到40億元人民幣。知識產權的紛爭。知識產權保護大大限制了國內廠商的仿制行為,而我國擁有自主產權的藥品極少。
總體而言,我國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呈現出規模小、起步晚特點,與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相比還處于劣勢地位。從產業生命周期的角度而言,生物醫藥產業處于產業的成長階段,未來具有較強的市場前景,也是各國產業競爭的必爭之地。從全球范圍來看,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市場競爭,加上政府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許多發達國家在技術、人才、資金密集的區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產業聚集區,由此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生物醫藥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美國已形成了舊金山、波士頓、華盛頓、北卡、圣迭戈五大生物技術產業區。其中硅谷生物技術產業從業人員占美國生物技術產業從業人員的一半以上,銷售收入占美國生物產業的57%,R&D投入占59%,其銷售額每年以近40%的速度增長。除美國外,英國的劍橋基因組園、法國巴黎南郊的基因谷、德國的生物技術示范區、印度班加羅爾生物園等,聚集了包括生物公司、研究、技術轉移中心、銀行、投資、服務等在內的大量機構,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大部分產值。這些生物技術產業集群已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產業結構中嶄露頭角,對擴大產業規模、增強產業競爭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因此,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最關鍵的在于培育和發展有實力的生物醫藥區域集群。
二、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現狀及提升途徑
上海的生物醫藥產業在國內處于領先的位置,已經形成以張江國家基地為核心,南匯周康、徐匯楓林、星火開發區、青浦開發區為輻射點的產業集聚,張江國家基地形成了產業群體、研究開發、孵化創新、教育培訓、專業服務、風險投資六個模塊組成的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和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中試孵化--規模生產-營銷物流的現代生物醫藥創新體系。但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產業規模、科研水平和企業實力方面處于劣勢地位。上海生物醫藥研究水平接近國際水平,但專業研究機構的實力和深度上與國外還有較大的差距。從產業產值與投資、產業基地建設、重點項目和技術成果轉化等方面,對上海各產業的產業化水平進行了比較,如表1所示。與裝備制造、信息產品制造、汽車相比,由于資金和市場等條件的限制,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化水平較低。2005年生物醫藥完成新產值47億元,新產品產值率16.6%,科技經費投入11億元,R&D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1.4%,高于全市0.7%的平均水平。根據上海工業委員會的統計,到2005年底上海生物醫藥制造企業數量共364家,其中,中小企業有200多家。這與輝瑞制藥等國際生物醫藥企業規模相比,差距非常之大。
表1上海潛在支柱產業規模
潛在突破口工業總產值占全市比重投資額園區重點項目成果轉化
裝備制造業7409.09億元47%142.8億元3個10個高
信息產品4029億元25.5%142.4億元5個2個中
汽車1026.48億元6.5%80億元2個2個中
生物醫藥282億元1.78%18億元5個0個低
資料來源:《上海市2006年工業發展報告》。
三、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創新對策分析
1.選擇適合的創新突破口
從產業技術未來的走勢看,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將會成為繼信息技術后,最有可能推動人類科技革命的新技術,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生物醫藥發展戰略的第二個階段,即追趕印度和韓國階段。上海生物醫藥產業上游科研水平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在中藥合成、基因工程技術領域積累了一定的優勢,但其整體產業規模和產業化水平較低,產業進一步發展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2005年產值落后于山東、江蘇、浙江和廣東。因此,上海應立足產學研一體化和創新平臺建設,強化產業化環節的建設,從中藥合成和基因工程技術入手,努力實現技術的突破性發展。
2.加強中小企業的創新支持,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
通過間接的產業優惠政策鼓勵中小企業與外資、本土研究機構進行橫向研發合作,強化中小研發企業集成創新的能力,使各種相關技術有機融合,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政府可以通過增加科技活動的R&D投入,增加創新基金的啟動資金規模、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加強稅收優惠等方面,加大對中小型研發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努力培育本土的大中型企業。
目前,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資金渠道相對單一,以企業自籌和國家項目基金支持為主,缺少風險投資基金和證券金融市場的支持,因此,要建立生物醫藥項目的技術評估平臺,為風險資本進入、退出創造條件,鼓勵民營資本、風險投資基金介入生物醫藥產業;采取優惠政策,完善鼓勵技術創新信貸政策,促進有實力的生物醫藥企業上市融資。同時,將科技資源分配到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薄弱環節和重點技術領域,加大開發研究、產品生產的投資,加快生物醫藥技術的產業化。
3.強化產學研一體化程度,提高創新效率
生物醫藥業技術產業化過程包括:R&D、中試、生產和市場四個階段。要實現企業成為科研、開發和引進技術的主體,企業應努力培育自主科技開發力量,在各級政府的幫助和扶持下,打破條塊和體制上的界限,實現產學研協作、聯合。充分發揮企業技術開發中心、行業技術開發基地和技術轉移中心的作用,以企業開發中心為主體,組織產學研緊密圍繞生物醫藥產業關鍵技術領域,集中進行技術開發,力爭實現產業某些技術的跨越式發展;鼓勵以重大項目為紐帶,建立多種形式的產學研聯盟。
4.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降低企業自主創新成本
由于生物醫藥產業化所需的巨額資金和現有企業一體化程度低,生物醫藥企業尤其需要技術、信息交流平臺,課題組對上海張江生物醫藥企業的訪談,如表2。
表2 上海生物醫藥企業創新現狀分析
企業類型業務范圍角色創新難題
研發類技術、產品開發、技術外包技術和中試孵化技術交流平臺、人才
一體化技術研發、銷售、技術推廣研發和推廣主體推廣資金、信息平臺
技術推廣技術、產品推廣企業注冊代理技術產業化技術、產品評估困難
研發中心技術、產品研發提供技術服務技術研發技術標準和成果轉化
共享平臺主要包括技術、市場信息交流的平臺和產品技術評估。生物醫藥試驗設備在研發中有重要的作用,中小企業通常無力購買這些設備,因此,需要政府或產業基地投資,搭建中小企業設備共享平臺,實現資源共享。目前上海生物醫藥協會和專利檢索系統擁有原始的專利數據庫,建議政府建立生物技術與醫藥化學專利數據庫、專利數據電子化服務系統及專利商品化網站等項信息系統,直接與國外知名數據庫連結,搜集美、日、歐等國專利信息和文獻,縮短專利文獻檢索的時間。
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專利申請成本相對較高,部分企業已經開始到國外其它地區申請專利,為此,政府需要實施專利為核心的知識產權戰略、加快發展知識產權交易、專利代理等中介服務機構,實行在專利期滿前,將銷售產品給醫院進行臨床試驗應享有專利免責權,促進科技成果流動擴散和轉化。另外人才缺乏是制約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能力的重要障礙,政府應建立生物技術產業技術人才數據庫,搭建企業與大學、研究機構人才需求交流的平臺,加強高校重點學科建設,逐步建立開放式學科發展體系,鼓勵采取大學、企業、研究機構聯合培養人才的方法,提高人才的實用性和動手能力,建立產業個人職業信用檔案,為企業人才管理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