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電子信息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http://www.xibaipo.cc 2008-11-10 17:30 中企顧問網
本文導讀: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的經驗,第一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深化改革、解放思想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這是發展產業的基本指導思想。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2007年與1977年相比,30年中產業規模翻了12番多,居國內工業部門首位,制造業規模列全球第二,工業增加值13083億元,相當于30年前的472倍,年均增長22.8%;利稅總額3127億元,相當于30年前的1421倍;出口額4595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總額的37.7%;工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比重由1977年的0.7%上升到2007年的5.3%。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已初步建成了專業門類相對齊全、產業鏈基本完善、產業基礎扎實雄厚、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創新能力日益提升、宏觀調控科學規范的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已成為電子信息產業大國,并正在向電子強國邁進。
產業規模位居工業行業首位
在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指引下,在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下,在歷屆部黨組的科學決策下,經過30年的持續快速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已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規模居全球第二,軟件業快速發展,信息化有序推進,從材料、元器件、專用設備、測試儀器到整機的產業鏈和價值鏈日益打造完善,主要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2007年我國境內生產的移動電話手持機占全球的48%,PC機占46%,彩電占42%,顯示器占65%,程控交換機占58%,數碼相機占57%,均已居全球第一。
中國制造在引領全球的同時,研究開發水平日益提高。2007年,全行業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元,占銷售收入的1.74%,占全國R&D經費支出的27%。截至2007年年底,我國本土電子信息企業申請技術專利254301件,其中發明專利125762件;獲專利授權的有153483件,其中發明專利24943件。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深圳華為公司PCT(專利合作條約)申請量為1544件,在全球排名第四,是中國企業有史以來的最高排名。截至2007年年底,我國軟件類著作權登記近12萬件,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登記1550件。2001年-2007年間,信息產業重大技術發明46項;截至2007年年底,共頒布技術標準6876項,其中國家標準2158項,行業標準4718項,取得了以超級VCP、數字集群移動通信(GoTa)、AVS、WAPI、TD-SCDMA等為代表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準21項,其中TD-SCDMA成為ITU公布的3G國際標準之一。
在電子信息產業飛速發展的同時,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發展不斷推進。1993年按照中央指示精神,電子工業部開始實施“金卡”、“金關”、“金稅”等重大信息化工程,揭開了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快速發展的序幕。十六大提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十七大報告則進一步提出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當前,在電子政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農村信息化、電子商務等領域信息化應用成果顯著,信息化環境日益改善,信息技術應用進一步深化,信息化成效顯著增強,已進入全方位、多層次推進的新階段。
在支柱產業崛起的同時,通過實施大公司戰略,一批民族品牌開始走向國際舞臺。1987年首屆電子信息百強企業排名第一的上海電視機一廠年營業收入為5.76億元,1997年排名第一的四川長虹營業收入首次超過100億元,而2007年百強企業中有23家企業的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排名第一的聯想,營業收入已達到1462億元,進入財富全球500強。
由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2008年“世界品牌500強”中,我國企業入圍15家,其中海爾、聯想、長虹、清華同方榜上有名,分別為第104名、第129名、第293名和第498名。
改革開放是活力之源
改革開放引領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快速發展。按照黨中央關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戰略思想,電子信息產業以改革促業績,以開放促發展,始終走在改革開放的前列。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行業管理部門進行了5次機構改革:1981年成立“電子工業部”,1988年變更為“機械電子工業部”,1993年重建“電子工業部”,1998年組建“信息產業部”,2008年新建“工業和信息化部”。與此同時,產業發展也經歷了幾次重大戰略轉型:上世紀80年代初軍轉民,上世紀80年代中期優先發展消費類電子,上世紀90年代從單一產品制造業向現代電子信息產業轉變,新世紀以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推進從電子大國向電子強國的戰略轉型。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是最早實行有限領域市場開放、引進外資、引導內企走向市場的產業。上世紀80年代初,四川長虹從日本松下公司引進黑白電視機生產線,上海金星電視機廠從日立公司引進彩色電視機生產線,天津市計算中心從富士通引進電子計算機F160,日本三洋公司在北京設立了辦事處。從1987年起,全國先后引進和改造彩電整機生產線113條,配套件生產線800多條,元器件的生產技術、工藝裝備、檢測手段、生產規模都發生了重大變革,產品的質量達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國際先進水平,有力地推進了彩電國產化進程。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WTO,同時參加《信息技術協議》(信息技術產品實行零關稅),標志著我國擴大開放、融入國際經濟體系進入一個新階段。
30年來,電子信息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大體上經歷了“三來一補”、加工出口(OEM)、科技興貿(ODM)、境外辦廠(OBM)、境外合資合作、設立研發機構、開展跨國并購7個階段,已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對于拉動行業經濟增長、緩解國內需求不足、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過實施“走出去”戰略,大批國內企業憑實力在國際舞臺上打拼。2007年華為海外銷售收入超過90億美元;海爾建立了全球設計、采購、制造、營銷和服務網絡,2004年入選世界品牌100強;TCL以彩電為主打產品,先進入東南亞,后擴展到印度、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建立了全球的銷售網絡,擴大了境外市場份額,TCL品牌在越南市場排名第二,在新加坡和菲律賓市場排名居前四位;2004年聯想收購IBM公司在全球的PC業務,經過3年的整合,國際并購初見成效,已成為全球三大微機制造商之一,進入財富全球500強。
擴大開放,促進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更好地參與國際分工和合作,加快了國內產業規模的擴大和技術水平的提升。截止到2007年年底,電子信息產業利用外資超過1300億美元。通過不斷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利用兩種資源,造就了中國電子信息產業今天在國際上的地位。
寶貴的經驗
總結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的經驗,第一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深化改革、解放思想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這是發展產業的基本指導思想。
第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電子信息產業,自1992年起就把電子信息產業列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并通過實施彩電、集成電路、移動通信、數字電視、TD-SCDMA(時分同步碼分多址)產業化等一批重大專項,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加快發展;與此同時,提出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為電子信息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第三,歷屆部黨組制定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戰略,包括優先發展消費類電子,實行加工組裝與自行生產相結合,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與再創新相結合,倡導原始創新、支持集成創新和鼓勵學習型創新相結合,擴大產業規模與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相結合,實施建設電子強國戰略等。堅持制造業、運營業、軟件業互動發展,軟件與硬件融合發展,網絡與服務融合發展,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四,堅持在發展中調整結構,在調整中加快發展。通過宏觀指導、產業政策來調節和規范市場;通過用好電子發展基金,實施彩電專項、移動通信專項、軟件和集成電路專項、“908”和“909”工程,推動落實出口退稅機制等產業政策,貫徹落實5號文件和18號文件等加快結構調整。經過多年的努力,電子信息產業的經濟結構已有了根本改善,目前,計算機和通信產業已在行業總量中占有60%的比例,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以年均增長35%的速度快速發展,平板電視、數字電視、3C產品正在取代傳統電視。
第五,堅持政府職能轉變,抓好行業管理。政府已從過去直接介入經濟活動轉向行業宏觀調控,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強統計分析、強化經濟調節、實施市場監管、抓好百強企業、調整產業結構、深化國企改革等宏觀調控方面,建立健全行業管理體系,對產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六,解放思想,不斷推進制度創新、環境創新、管理創新和發展模式創新,這是電子信息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的不竭源泉。擴大開放,全面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的發展戰略,企業的整體素質和綜合實力明顯提高。
產業規模位居工業行業首位
在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指引下,在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下,在歷屆部黨組的科學決策下,經過30年的持續快速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已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規模居全球第二,軟件業快速發展,信息化有序推進,從材料、元器件、專用設備、測試儀器到整機的產業鏈和價值鏈日益打造完善,主要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2007年我國境內生產的移動電話手持機占全球的48%,PC機占46%,彩電占42%,顯示器占65%,程控交換機占58%,數碼相機占57%,均已居全球第一。
中國制造在引領全球的同時,研究開發水平日益提高。2007年,全行業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元,占銷售收入的1.74%,占全國R&D經費支出的27%。截至2007年年底,我國本土電子信息企業申請技術專利254301件,其中發明專利125762件;獲專利授權的有153483件,其中發明專利24943件。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深圳華為公司PCT(專利合作條約)申請量為1544件,在全球排名第四,是中國企業有史以來的最高排名。截至2007年年底,我國軟件類著作權登記近12萬件,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登記1550件。2001年-2007年間,信息產業重大技術發明46項;截至2007年年底,共頒布技術標準6876項,其中國家標準2158項,行業標準4718項,取得了以超級VCP、數字集群移動通信(GoTa)、AVS、WAPI、TD-SCDMA等為代表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準21項,其中TD-SCDMA成為ITU公布的3G國際標準之一。
在電子信息產業飛速發展的同時,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發展不斷推進。1993年按照中央指示精神,電子工業部開始實施“金卡”、“金關”、“金稅”等重大信息化工程,揭開了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快速發展的序幕。十六大提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十七大報告則進一步提出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當前,在電子政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農村信息化、電子商務等領域信息化應用成果顯著,信息化環境日益改善,信息技術應用進一步深化,信息化成效顯著增強,已進入全方位、多層次推進的新階段。
在支柱產業崛起的同時,通過實施大公司戰略,一批民族品牌開始走向國際舞臺。1987年首屆電子信息百強企業排名第一的上海電視機一廠年營業收入為5.76億元,1997年排名第一的四川長虹營業收入首次超過100億元,而2007年百強企業中有23家企業的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排名第一的聯想,營業收入已達到1462億元,進入財富全球500強。
由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2008年“世界品牌500強”中,我國企業入圍15家,其中海爾、聯想、長虹、清華同方榜上有名,分別為第104名、第129名、第293名和第498名。
改革開放是活力之源
改革開放引領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快速發展。按照黨中央關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戰略思想,電子信息產業以改革促業績,以開放促發展,始終走在改革開放的前列。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行業管理部門進行了5次機構改革:1981年成立“電子工業部”,1988年變更為“機械電子工業部”,1993年重建“電子工業部”,1998年組建“信息產業部”,2008年新建“工業和信息化部”。與此同時,產業發展也經歷了幾次重大戰略轉型:上世紀80年代初軍轉民,上世紀80年代中期優先發展消費類電子,上世紀90年代從單一產品制造業向現代電子信息產業轉變,新世紀以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推進從電子大國向電子強國的戰略轉型。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是最早實行有限領域市場開放、引進外資、引導內企走向市場的產業。上世紀80年代初,四川長虹從日本松下公司引進黑白電視機生產線,上海金星電視機廠從日立公司引進彩色電視機生產線,天津市計算中心從富士通引進電子計算機F160,日本三洋公司在北京設立了辦事處。從1987年起,全國先后引進和改造彩電整機生產線113條,配套件生產線800多條,元器件的生產技術、工藝裝備、檢測手段、生產規模都發生了重大變革,產品的質量達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國際先進水平,有力地推進了彩電國產化進程。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WTO,同時參加《信息技術協議》(信息技術產品實行零關稅),標志著我國擴大開放、融入國際經濟體系進入一個新階段。
30年來,電子信息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大體上經歷了“三來一補”、加工出口(OEM)、科技興貿(ODM)、境外辦廠(OBM)、境外合資合作、設立研發機構、開展跨國并購7個階段,已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對于拉動行業經濟增長、緩解國內需求不足、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過實施“走出去”戰略,大批國內企業憑實力在國際舞臺上打拼。2007年華為海外銷售收入超過90億美元;海爾建立了全球設計、采購、制造、營銷和服務網絡,2004年入選世界品牌100強;TCL以彩電為主打產品,先進入東南亞,后擴展到印度、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建立了全球的銷售網絡,擴大了境外市場份額,TCL品牌在越南市場排名第二,在新加坡和菲律賓市場排名居前四位;2004年聯想收購IBM公司在全球的PC業務,經過3年的整合,國際并購初見成效,已成為全球三大微機制造商之一,進入財富全球500強。
擴大開放,促進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更好地參與國際分工和合作,加快了國內產業規模的擴大和技術水平的提升。截止到2007年年底,電子信息產業利用外資超過1300億美元。通過不斷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利用兩種資源,造就了中國電子信息產業今天在國際上的地位。
寶貴的經驗
總結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的經驗,第一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深化改革、解放思想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這是發展產業的基本指導思想。
第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電子信息產業,自1992年起就把電子信息產業列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并通過實施彩電、集成電路、移動通信、數字電視、TD-SCDMA(時分同步碼分多址)產業化等一批重大專項,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加快發展;與此同時,提出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為電子信息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第三,歷屆部黨組制定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戰略,包括優先發展消費類電子,實行加工組裝與自行生產相結合,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與再創新相結合,倡導原始創新、支持集成創新和鼓勵學習型創新相結合,擴大產業規模與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相結合,實施建設電子強國戰略等。堅持制造業、運營業、軟件業互動發展,軟件與硬件融合發展,網絡與服務融合發展,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四,堅持在發展中調整結構,在調整中加快發展。通過宏觀指導、產業政策來調節和規范市場;通過用好電子發展基金,實施彩電專項、移動通信專項、軟件和集成電路專項、“908”和“909”工程,推動落實出口退稅機制等產業政策,貫徹落實5號文件和18號文件等加快結構調整。經過多年的努力,電子信息產業的經濟結構已有了根本改善,目前,計算機和通信產業已在行業總量中占有60%的比例,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以年均增長35%的速度快速發展,平板電視、數字電視、3C產品正在取代傳統電視。
第五,堅持政府職能轉變,抓好行業管理。政府已從過去直接介入經濟活動轉向行業宏觀調控,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強統計分析、強化經濟調節、實施市場監管、抓好百強企業、調整產業結構、深化國企改革等宏觀調控方面,建立健全行業管理體系,對產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六,解放思想,不斷推進制度創新、環境創新、管理創新和發展模式創新,這是電子信息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的不竭源泉。擴大開放,全面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的發展戰略,企業的整體素質和綜合實力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