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海嘯殃及全球石化業
http://www.xibaipo.cc 2008-12-01 13:46 中企顧問網
本文導讀:由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正開始波及石化業在內的實體經濟。受此影響,2007年業績全面飄紅的石化企業正面臨價格下降、利潤減少、增速放緩和資金鏈緊張等新問題。
由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正開始波及石化業在內的實體經濟。受此影響,2007年業績全面飄紅的石化企業正面臨價格下降、利潤減少、增速放緩和資金鏈緊張等新問題。
全球正經歷60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當前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次貸危機,也就是美國住宅市場泡沫所促成,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發的其他經濟危機既有相似之處,也存在著本質的不同。有人將這次金融危機比喻為“不可控的森林大火”,它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范圍和影響程度超過了二戰以來的所有危機,并且標志著信貸擴張時代的終結。
這次金融危機顯現于2007年下半年,當時世界經濟增長開始降溫,世界銀行、IMF、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國際組織與投資機構普遍認為世界經濟正表現著明顯放緩的趨勢。到2008年下半年,全球經濟出現了明顯降溫,發展進一步減速。盡管世界各國紛紛出臺救市措施,以盡量減小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是經濟發展的未來方向和危機對美國經濟可能造成的損害目前尚不清晰,多數人認為,今后幾年經濟增長的速度將明顯低于過去的幾年。
危機始末
對于市場的發展前景,人們普遍認同一個觀點:即使等到清償危機結束,增長潛力仍然會比較弱,世界經濟需要2~5年的時間才能逐漸回暖。據咨詢公司化學系統公司預測,在2012年,全球大部分地區的GDP增長將達到最低點,直到2015年才能恢復,直到下一個高峰。
發達國家地區短期前景已經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而金融危機主要是由次貸抵押貸款的失敗所引發的。如今美國的房地產市場低迷已經非常嚴重,僅僅只有幾個月,新房售價已由歷史上的最高位直落到最低價。
金融危機的另一個風險來自花樣繁多的各種金融衍生品。經濟全球化使美國更容易吸取全球其他地區的儲蓄,并消費高出自身產出的物品。2006年,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達到了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2%。美國的金融企業為鼓勵消費者借貸,不斷推出越來越復雜的金融衍生品和更為慷慨的借貸條件。1980年以來,美國政府不斷放寬其金融監管,甚至可以說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導致危機發生的最后一擊是金融體系核心銀行間借貸中斷。中斷的原因是各家銀行不得不保護自己的資源,不再信任對方。因此各國央行不得已向金融市場注入數額空前巨大的資金,圍繞種類之多達到前所未有程度的金融產品,向數量空前的金融機構提供信貸。
導致金融危機擴散的主要渠道有兩個:一個是“恐懼”。9月份,當危機恐慌初襲時,投資者不加區別地拋售手里的證券、股票,以盡快逃離有風險的資產。隨著政府對銀行系統實行部分國有化,市場才稍稍恢復了點冷靜和信心。另一個便是“貿易”。相比市場信心而言,對貿易的修復卻不那么容易。目前已經逐漸在削減的美歐市場需求,將會進一步萎縮,甚至可能導致市場的衰退和失控。
2008年,美國的石油市場在經過前兩個季度的持續堅挺后,第三季度開始下滑。同期,英國經濟陷入衰退,韓國經濟遭受重挫,國際經濟一片低迷之聲。隨著金融危機的深化、貿易量的萎縮,人們開始擔心金融市場的疾患蔓延到實體經濟,以致觸發大范圍的經濟衰退。而在可能受到波及的行業中,制造業首當其沖。金融危機所帶來的資金匱乏、需求增長減緩或停滯,必然影響包括石化業在內的制造業。
事實上,金融市場的動亂已然威脅到世界范圍內的石化企業,也威脅到了這些企業所服務的市場。石化業的下降速度遠遠快于預期,加上今后幾年中,在中東和亞洲地區將有大量的新裝置集中投產,過剩的產能可能會將世界石化業帶入一個很深的低谷,業內甚至悲觀地預計化學工業的增長將于近期陷入停頓。
美國化學學會(ACC)首席經濟學家Kevin Swift認為,這次金融危機將使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他說,供應鏈就如一支牛鞭,消費者握著鞭柄,煉油和化學工業則在端點。消費者支出增速的減緩將通過供應鏈的傳導,對煉油和化學工業產生沖擊。
市場萎縮
站在煉油與化學工業最前端的是石油,它為化學工業提供了大部分原料。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石油基本面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高油價的拖累下,加上金融危機的影響,美國等發達國家居民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他們的消費習慣,降低了對石油的需求。同樣受此影響,預計未來世界石化產品的需求增長也將有所放緩。
弱勢需求已影響了北美和歐洲的石化產品市場。特別是在美國,近18個月以來美國的需求一直處于疲軟狀態,但好在其強勁的出口勢頭掩蓋了這種狀況。眼下,盡管美國的石化產品出口速度也在放緩,但依然健康。不過如果金融危機進一步影響全球需求,美國的出口情況也會變得糟糕。
9月初,受需求疲軟和兩次海灣海岸颶風的雙重影響,北美地區已經預防性地關閉或閑置了占總量多達2/3的乙烯產能,進入10月后該地區仍有15%的閑置能力。盡管存在如此大范圍的停產,但是當地的石化產品價格仍然與前持平或有所下降,這表明消費者對石化產品的基本需求很弱,市場已經不再擔心供應問題。
更令人擔心的是,在需求低迷的情況下,石化行業在未來幾年仍將處于投資高峰期,將有源源不斷的新產能被投入市場。尤其是在乙烯及其下游工業,全球都將受到中東乙烯產能擴張的影響。即使在包括中國在內的東北亞市場上,盡管未來對乙烯的需求仍存在市場缺口,也難以消化中東如此大量的富裕產能。
而眼下,人們對石化產品市場將供大于求的隱憂已經開始顯現了。今年第三季度,全球石化產品的需求增幅已經放緩或下降,而同期石化產品供應增長仍較快,石化產品市場供大于需的格局更為明顯。
需求增長的放慢已經造成第二季度的損失。到了8月份,全球石化產品產量較7月下降了0.2%;全球石化產品產量的增長已從2006年的5.2%和2007年的4.5%降至了目前的3%。美國化學會所統計的全球化工指數(不包括制藥的化工)表明,6月份,該指數已從4月的9.5落至6.1。
影響廣泛
由于世界范圍內經濟的衰退和需求的大幅下降,全球原油市場價格已經迅速回彈到了本世紀初的價格水平,形勢不容樂觀。石油和天然氣價格已從7月份的高峰分別降低了30%和50%。不過,在原油供應量增加和國際原油組織減產的作用下,未來國際油價將逐漸趨于平穩,預計未來2年國際油價的合理運行區間為60~80美元/桶。
按照常規,在石油價格下降的情況下,化工產品的利潤本應有所提高,但事實上需求的下降導致化工產品的價格也一降再降,因而損害了化工行業的利潤。現在,石化企業已迅速地脫離了“大豐收”的2007年的業績平臺,2008年上半年石化企業的業績已明顯下降。盡管到目前為止,金融風暴對石化業業績的向下拉動力究竟有多大尚不十分清楚,但預后可能不良。
在過去一直比較活躍的亞洲市場,石化工業也正面臨從1997~2002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壞的低迷期。泰國一位分析家說:“2007年以前在中國和印度市場的高速增長帶領下,亞洲石化工業的發展速度一直領先于世界,但從現在開始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3~4年的低迷時期了。”
然而,價格下降、利潤減少、增速放緩,并非石化行業所受到的全部影響。市場動向表明,今后幾個季度內石化企業的現金流將逐漸趨緊,這將會對石化企業的經營狀況造成很大的沖擊,特別是那些在今后半年內需要進行再融資的企業。
不過,也有一些制造業的分析家對此表示懷疑。他們認為,現金流趨緊只是一個一般性的經濟問題,它所帶來的影響最多會像金融行業垮掉幾個金融巨頭那樣,垮掉一些制造業公司,并不會對全行業造成打擊性的影響。
美國貿易制造業聯盟主管Tom Duesterberg就認為,美國的國際制造業和消費品生產公司與金融公司相比,仍處于較好的狀態,因為它們并沒有受到與美國房地產潛在危機相關的壞債的困擾。對于那些在上次2001~2003年間經濟衰退后存活下來的公司而言,除了正受到重創的房地產和汽車業以外,大部分制造業的運營情況較好。
Dusterberg指出,迄今為止,金融危機并沒有影響到大部分制造業。他說:“借助于良好的資產負債表和貸款信譽,我們目前還未見到哪家經營狀況良好的制造企業,在需要流動資金或擴能投資時卻得不到貸款。當然,目前的貸款標準和融資條件確實比以前會更嚴格一些。”
然而,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制造者聯盟主要由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的電子、航空、計算機、醫學技術、能源和化工企業組成。對于那些中小型石化企業而言,其前景則存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
美國全國制造業協會副總裁Hank Cox就認為,制造業是資本高度密集型行業,為能在全球市場中參與競爭,制造企業必須擁有更現代的技術和穩定的研發基金,這就需要得到貸款。他擔心金融危機可能已在資金鏈上給包括石化企業在內的制造企業造成了影響。
全球正經歷60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當前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次貸危機,也就是美國住宅市場泡沫所促成,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發的其他經濟危機既有相似之處,也存在著本質的不同。有人將這次金融危機比喻為“不可控的森林大火”,它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范圍和影響程度超過了二戰以來的所有危機,并且標志著信貸擴張時代的終結。
這次金融危機顯現于2007年下半年,當時世界經濟增長開始降溫,世界銀行、IMF、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國際組織與投資機構普遍認為世界經濟正表現著明顯放緩的趨勢。到2008年下半年,全球經濟出現了明顯降溫,發展進一步減速。盡管世界各國紛紛出臺救市措施,以盡量減小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是經濟發展的未來方向和危機對美國經濟可能造成的損害目前尚不清晰,多數人認為,今后幾年經濟增長的速度將明顯低于過去的幾年。
危機始末
對于市場的發展前景,人們普遍認同一個觀點:即使等到清償危機結束,增長潛力仍然會比較弱,世界經濟需要2~5年的時間才能逐漸回暖。據咨詢公司化學系統公司預測,在2012年,全球大部分地區的GDP增長將達到最低點,直到2015年才能恢復,直到下一個高峰。
發達國家地區短期前景已經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而金融危機主要是由次貸抵押貸款的失敗所引發的。如今美國的房地產市場低迷已經非常嚴重,僅僅只有幾個月,新房售價已由歷史上的最高位直落到最低價。
金融危機的另一個風險來自花樣繁多的各種金融衍生品。經濟全球化使美國更容易吸取全球其他地區的儲蓄,并消費高出自身產出的物品。2006年,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達到了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2%。美國的金融企業為鼓勵消費者借貸,不斷推出越來越復雜的金融衍生品和更為慷慨的借貸條件。1980年以來,美國政府不斷放寬其金融監管,甚至可以說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導致危機發生的最后一擊是金融體系核心銀行間借貸中斷。中斷的原因是各家銀行不得不保護自己的資源,不再信任對方。因此各國央行不得已向金融市場注入數額空前巨大的資金,圍繞種類之多達到前所未有程度的金融產品,向數量空前的金融機構提供信貸。
導致金融危機擴散的主要渠道有兩個:一個是“恐懼”。9月份,當危機恐慌初襲時,投資者不加區別地拋售手里的證券、股票,以盡快逃離有風險的資產。隨著政府對銀行系統實行部分國有化,市場才稍稍恢復了點冷靜和信心。另一個便是“貿易”。相比市場信心而言,對貿易的修復卻不那么容易。目前已經逐漸在削減的美歐市場需求,將會進一步萎縮,甚至可能導致市場的衰退和失控。
2008年,美國的石油市場在經過前兩個季度的持續堅挺后,第三季度開始下滑。同期,英國經濟陷入衰退,韓國經濟遭受重挫,國際經濟一片低迷之聲。隨著金融危機的深化、貿易量的萎縮,人們開始擔心金融市場的疾患蔓延到實體經濟,以致觸發大范圍的經濟衰退。而在可能受到波及的行業中,制造業首當其沖。金融危機所帶來的資金匱乏、需求增長減緩或停滯,必然影響包括石化業在內的制造業。
事實上,金融市場的動亂已然威脅到世界范圍內的石化企業,也威脅到了這些企業所服務的市場。石化業的下降速度遠遠快于預期,加上今后幾年中,在中東和亞洲地區將有大量的新裝置集中投產,過剩的產能可能會將世界石化業帶入一個很深的低谷,業內甚至悲觀地預計化學工業的增長將于近期陷入停頓。
美國化學學會(ACC)首席經濟學家Kevin Swift認為,這次金融危機將使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他說,供應鏈就如一支牛鞭,消費者握著鞭柄,煉油和化學工業則在端點。消費者支出增速的減緩將通過供應鏈的傳導,對煉油和化學工業產生沖擊。
市場萎縮
站在煉油與化學工業最前端的是石油,它為化學工業提供了大部分原料。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石油基本面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高油價的拖累下,加上金融危機的影響,美國等發達國家居民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他們的消費習慣,降低了對石油的需求。同樣受此影響,預計未來世界石化產品的需求增長也將有所放緩。
弱勢需求已影響了北美和歐洲的石化產品市場。特別是在美國,近18個月以來美國的需求一直處于疲軟狀態,但好在其強勁的出口勢頭掩蓋了這種狀況。眼下,盡管美國的石化產品出口速度也在放緩,但依然健康。不過如果金融危機進一步影響全球需求,美國的出口情況也會變得糟糕。
9月初,受需求疲軟和兩次海灣海岸颶風的雙重影響,北美地區已經預防性地關閉或閑置了占總量多達2/3的乙烯產能,進入10月后該地區仍有15%的閑置能力。盡管存在如此大范圍的停產,但是當地的石化產品價格仍然與前持平或有所下降,這表明消費者對石化產品的基本需求很弱,市場已經不再擔心供應問題。
更令人擔心的是,在需求低迷的情況下,石化行業在未來幾年仍將處于投資高峰期,將有源源不斷的新產能被投入市場。尤其是在乙烯及其下游工業,全球都將受到中東乙烯產能擴張的影響。即使在包括中國在內的東北亞市場上,盡管未來對乙烯的需求仍存在市場缺口,也難以消化中東如此大量的富裕產能。
而眼下,人們對石化產品市場將供大于求的隱憂已經開始顯現了。今年第三季度,全球石化產品的需求增幅已經放緩或下降,而同期石化產品供應增長仍較快,石化產品市場供大于需的格局更為明顯。
需求增長的放慢已經造成第二季度的損失。到了8月份,全球石化產品產量較7月下降了0.2%;全球石化產品產量的增長已從2006年的5.2%和2007年的4.5%降至了目前的3%。美國化學會所統計的全球化工指數(不包括制藥的化工)表明,6月份,該指數已從4月的9.5落至6.1。
影響廣泛
由于世界范圍內經濟的衰退和需求的大幅下降,全球原油市場價格已經迅速回彈到了本世紀初的價格水平,形勢不容樂觀。石油和天然氣價格已從7月份的高峰分別降低了30%和50%。不過,在原油供應量增加和國際原油組織減產的作用下,未來國際油價將逐漸趨于平穩,預計未來2年國際油價的合理運行區間為60~80美元/桶。
按照常規,在石油價格下降的情況下,化工產品的利潤本應有所提高,但事實上需求的下降導致化工產品的價格也一降再降,因而損害了化工行業的利潤。現在,石化企業已迅速地脫離了“大豐收”的2007年的業績平臺,2008年上半年石化企業的業績已明顯下降。盡管到目前為止,金融風暴對石化業業績的向下拉動力究竟有多大尚不十分清楚,但預后可能不良。
在過去一直比較活躍的亞洲市場,石化工業也正面臨從1997~2002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壞的低迷期。泰國一位分析家說:“2007年以前在中國和印度市場的高速增長帶領下,亞洲石化工業的發展速度一直領先于世界,但從現在開始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3~4年的低迷時期了。”
然而,價格下降、利潤減少、增速放緩,并非石化行業所受到的全部影響。市場動向表明,今后幾個季度內石化企業的現金流將逐漸趨緊,這將會對石化企業的經營狀況造成很大的沖擊,特別是那些在今后半年內需要進行再融資的企業。
不過,也有一些制造業的分析家對此表示懷疑。他們認為,現金流趨緊只是一個一般性的經濟問題,它所帶來的影響最多會像金融行業垮掉幾個金融巨頭那樣,垮掉一些制造業公司,并不會對全行業造成打擊性的影響。
美國貿易制造業聯盟主管Tom Duesterberg就認為,美國的國際制造業和消費品生產公司與金融公司相比,仍處于較好的狀態,因為它們并沒有受到與美國房地產潛在危機相關的壞債的困擾。對于那些在上次2001~2003年間經濟衰退后存活下來的公司而言,除了正受到重創的房地產和汽車業以外,大部分制造業的運營情況較好。
Dusterberg指出,迄今為止,金融危機并沒有影響到大部分制造業。他說:“借助于良好的資產負債表和貸款信譽,我們目前還未見到哪家經營狀況良好的制造企業,在需要流動資金或擴能投資時卻得不到貸款。當然,目前的貸款標準和融資條件確實比以前會更嚴格一些。”
然而,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制造者聯盟主要由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的電子、航空、計算機、醫學技術、能源和化工企業組成。對于那些中小型石化企業而言,其前景則存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
美國全國制造業協會副總裁Hank Cox就認為,制造業是資本高度密集型行業,為能在全球市場中參與競爭,制造企業必須擁有更現代的技術和穩定的研發基金,這就需要得到貸款。他擔心金融危機可能已在資金鏈上給包括石化企業在內的制造企業造成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