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國原料藥進出口形勢分析
本文導讀:2008年中國原料藥進出口形勢分析,提供能源礦產、石油化工、IT通訊、房產建材、機械設備、電子電器、食品飲料、農林牧漁、旅游商貿、醫藥保艦交通物流、輕工紡織等行業專業研究報告
2008年前三季度醫藥外貿進出口情況(單位:億美元)
分類 |
08年前三季度 |
07年前三季度 |
金額增減 |
總和 |
241.66 |
178.48 |
35.40% |
中藥類 |
9.61 |
8.45 |
13.66% |
中藥材及飲片 |
3.88 |
3.31 |
17.21% |
提取物 |
3.85 |
3.53 |
9.14% |
保健品 |
0.63 |
0.52 |
21.32% |
中成藥 |
1.25 |
1.10 |
13.83% |
西藥類 |
151.90 |
109.75 |
38.40% |
西藥原料 |
137.12 |
99.60 |
37.67% |
西成藥 |
8.38 |
5.60 |
49.61% |
生化藥 |
6.40 |
4.55 |
40.63% |
醫療器械類 |
80.15 |
60.28 |
32.97% |
1.2008年中國化學原料藥概況
前三季度,我國化學原料藥產量約168萬噸,同比去年同期增長5.80%。1~8月出口 交貨值完成290億元,同比增長30.2%。以原料藥生產為主的企業平均利潤增長逾80%。
1-8月份我國西藥原料藥產品出口總金額123.8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近40%。其中出口金額增幅較大的是心血管系統用藥和維生素類產品,增幅分別為255%和103%。對中國藥品進口額最高的20個國家中,美國、印度、德國、日本和荷蘭是前五大出口目的國。由于第二大進口國印度為負增長,為-4.22%,排名第十的韓國僅為3.55%,日本為15.37%,未來其藥品進口額前景堪憂。
1.1中國化學原料藥進出口的特點
1.1.1本土藥企重出口,外資藥企重進口
共有5015家企業出口原料藥到國際市場,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醫藥醫藥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浙江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東北制藥總廠和維生藥業(石家莊)有限公司5家本土企業以出口為主占據頭排。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和德固賽(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等外資公司主要以進口為主,與本土企業形成鮮明對照。
1.1.2市場供求總體看漲,出口企業獲利頗多
雖然亦如去年的形式,我國自主研發的青蒿素等產品價格持續走低,但多數原料藥價格均出現大幅度上漲,尤以青霉素工業鹽和維生素為龍頭。一般貿易出口平均價上漲49%,大宗原料藥中,糖精出口平均價同比增長226.61%、維生素C出口平均價同比增長99.57%、撲熱息痛出口平均價同比增長15.28%。一些老品種如四環素、氯霉素等的出口平均價增幅也超過46%。其中維生素價格的大幅上漲成就了浙江等地藥企年度和季度的優異業績。
1.1.3產品在國際貿易比重大
某些產品在國際市場占有支配地位,例如維生素C、撲熱息痛、青霉素工業鹽和糖精鈉的出口分別約占世界貿易量的65%、40%、60%和90%。然而,中國醫藥企業出口以初級、資源類產品為主,原料藥出口比重大,占總出口的54.3%,如不計醫療器械類產品,則占出口的82.8%,
1.2各類原料藥出口狀況
1.2.1維生素類
今年1-8月維生素類產品出口數量11.36萬噸,同比增加16%;出口金額15.37億美元,同比增加103%,實現翻番。原因是出口均價同比上漲了75%。其中漲幅較大的是維生素E、維生素B12、維生素C和維生素A,漲幅分別為228%、204%、90%、81%。全球的全球生產廠家集中在浙江醫藥、新合成、帝斯曼和巴斯夫手中,他們的產能合計達到約6萬噸的規模,國際上的實際需求約在4萬~5萬噸左右,這個需求每年保持5%左右的增速。
造成維生素類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的原因除了市場需求增加外,有長、短期兩個方面因素共同作用:長期因素是因為煤、電、天然氣等資源性產品成本增高,生產維生素的玉米等主要原料價格大幅上漲,人民幣升值和國內日益收緊的環保政策造成成本大幅增加及利潤減少,迫使生產企業提高了市場價格;短期因素是奧運會對企業生產及出口影響,買方提前購買屯貨。
1.2.2抗生素類
2008年上半年抗生素類原料藥出口數量755噸,同比增長17.53%,出口金額11174萬美元,同比增長20.74%。其中:
乙酰螺旋霉素及其衍生物麥迪霉素及其衍生物出口數量40.39噸,出口金額500.83萬美元。同比增長-27.55%及-15.72%。
麥迪霉素及其衍生物麥迪霉素及其衍生物出口數量25.44噸,出口金額136.55萬美元。同比增長-62.51%及62.55%。
頭孢他啶的藥品,未配定劑量出口數量3.64噸,出口金額47.40萬美元。同比增長-3.32%及-26.85%。
頭孢克羅及其鹽出口數量4.43噸,出口金額85.90萬美元。同比增長9.98%及342.62%。2008年上半年酒石酸出口數量9638.80噸,出口金額2987.93萬美元。同比增長43.37%及72.75%。
頭孢噻肟及其鹽出口數量135.42噸,出口金額1423.43萬美元,同比增長4.41%及40.61%。
頭孢曲松及其鹽出口數量447.68噸,出口金額4277.74萬美元,同比增長28.83%及37.22%。
其他先鋒霉素及其衍生物麥迪霉素及其衍生物出口數量98.13噸,出口金額1714.36萬美元,同比增長24.49%及1.47%。
1.2.3撲熱息痛
對于長期處于出口低迷狀態的撲熱息痛來說,今年上半年無疑是令人驚喜的轉折點。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4月我國合計出口撲熱息痛原料藥數量達1.56萬噸,5~6月又出口了1萬多噸,不僅在數量上與去年同期持平,更可喜的是出口均價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1%。而今年上半年3.41美元/公斤的出口均價,終于讓很久以來掙扎在出口低價“泥潭”里的國內企業有了喘息的機會。我國出口撲熱息痛原料藥的主要市場為:亞洲,以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等南亞國家為主;歐洲,主要是東歐國家、俄羅斯及獨聯體國家,部分西歐國家如西班牙、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等國。
由于前幾年撲熱息痛原料價格低迷,一些專門從事外銷的撲熱息痛生產商因經不起低價競爭而瀕臨倒閉或停產。至2006年,全國僅剩下13家公司在堅持生產撲熱息痛原料藥,其中規模最大的4家生產商為山東安丘魯安藥業公司、河北衡水冀衡藥業公司、羅迪亞(無錫)制藥公司和浙江康樂藥業公司。上述4家公司的撲熱息痛原料的年產量均在7000噸以上,其產量合計約占全國撲熱息痛原料藥總產量和出口量的80%。其他如浙江湖州康全藥業公司、江蘇常熟華港藥業公司等公司的產量也有千噸級。上述制藥公司的產量加上江浙和其他省市化工廠的產量,2006年全國撲熱息痛原料藥實際產量已突破6萬噸,而實際出口數量為4.6萬噸。從2004年以來,我國實際上已成為全球最大撲熱息痛出口和生產國,出口的撲熱息痛原料約占國際撲熱息痛原料市場38%~40%的份額。
2007年,我國撲熱息痛產能達到8萬噸,實際產量約為6.3萬~6.4萬噸,出口約4.64萬噸。但卻因為出口價一直徘徊在低位,使得撲熱息痛原料行情整體顯得萎靡不振。今年上半年的撲熱息痛原料出口終于轉好,量價均有所提升,估計2008年的出口量將可達到5萬噸。
1.2.4青霉素工業鹽
經歷了2007年底青霉素工業鹽出口的低迷,2008年上半年,青霉素工業鹽出口價格逐步恢復反彈,上半年平均出口價為15.44美元/公斤,同比僅降低3.05%,但出口量依然不大,僅為6270噸,同比減少21.19%。
從單月出口情況看,1月份青霉素工業鹽出口依舊延續了去年年底出口量價雙減的低迷態勢;2月份隨著大量低價庫存產品的集中釋放,出口價格跌至谷底;之后的幾個月,青霉素工業鹽出口價格出現恢復性反彈,至6月上旬,最高成交價達到24.77美元/公斤。但在出口價格大幅回升的同時,印度方面的買單卻直線下滑,取而代之的是6-APA的買單有所上升。至6月下旬,我國青霉素工業鹽的出口價格已顯現出滯漲態勢,同時各企業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庫存壓力。我國青霉素工業鹽共銷往8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對印度出口額占全部出口總額的88.72%,出口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排名第2至5位的分別為阿聯酋、伊朗、日本、美國。
由于印度從11月開始對我國青霉素工業鹽實行反傾銷政策,年度出口量將受到較大影響。
2 中國原料藥行業的機會
2.1由于創新藥物的產出越來越少,因此,制藥界更多地將市場開拓策略的重點轉向了通用名藥物。隨著通用名生產商相繼涌入市場,原料藥生產商也獲得了更多的機會。
2.2隨著國內醫藥經濟的快速增長,目前,我國有能力生產西藥制劑60個劑型、4500余個品種,產能居世界首位。近年來,西藥制劑出口發展迅速,在國內醫藥市場復雜多變、波動較大的形勢下,已成為消化過剩能力、推動國內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3 國內原料藥出口存在的不足
3.1出口到規范類市場的少、粗級產品多、老分子多、新分子出口少、發酵類產品多,簡而言之,國內的原料藥出口還處于低水平階段。
3.2中國雖然是最大的原料藥出口國,但在規范市場的注冊與銷售還與印度有不少差距,如在美國提交的DMF文件數量就遠少于印度。特別是在2000年后,差距越來越顯著,2007年提交的DMF文件大約只有印度的1/3。
3.3國內的原研藥研發投入不足,即使是作為國內最好原料藥企業之一的華海藥業,年研發費用不足銷售收入的5%,其他企業的研發投入在1%~2%之間。上市公司尚且如此,未上市企業更是受制于資金條件,研發投入將會更少。低額的研發投入直接帶來的后果就是后續產品的匱乏,很難想象,缺乏研發投入的企業,能在未來的“重磅炸彈”藥物專利失效之際獲得競爭優勢。
4 影響原料藥出口的因素
2008年,以原料藥為代表的中國出口產品主要受到五方面因素的影響:
4.1 原材料價格、工業成本、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帶動原料藥出口價格上漲。傳統大宗原料藥無疑是今后引領醫藥商品行情的龍頭性產品,但是,不同的企業和產品業績會呈現出“悲”“喜”兩種不同的結局:具有綜合實力優勢而不是靠一時機會取勝的企業會延續良好的業績,而沒有形成綜合競爭優勢的產品和企業仍然無法擺脫困境。
4.2 產業政策、環保監管的實施,引導國內產業向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產品結構方向發展。從近期和長遠來看,原料藥產業發展需要良性的調控。來自于政府、民間對環保措施和監督的實施,限制了某些品種的過度增長,遏制了不正常價格競爭,從眼前利益上看,起到了維護一個產業、一個產品正常市場秩序的作用;從長遠利益上看,將使我國的制造業水平提升到高素質階段,過去依賴小電廠、無環保作為的低成本競爭越來越行不通了,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技術實力,這樣條件下的競爭更加公平。
4.3 受人民幣與美元比率升值的影響,進口形勢好于出口形勢,出口價值萎縮;四是食品、藥品安全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輿論對中國產品的質量、認證的要求更加嚴格,中國政府相繼出臺對出口商品的監管政策和更加嚴厲的質量標準。
4.4 受政策的影響,今年國家出口退稅政策的改變,刺激了出口,有效的提高了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在原料藥出口上,印度和我國的競爭向來激烈,價格是我國的主要競爭優勢。此次提高退稅的品種中,即包括我國產量巨大的解熱鎮痛類大宗原料藥,也包括心腦血管類。就品種而言,不僅囊括撲熱息痛、阿司匹林等常用解熱鎮痛藥,克拉維酸及其鹽、生長激素及其衍生物和結構類似物、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甘草酸粉、膽堿及其鹽、谷氨酸等都在調整目錄內。今年國家在藥品審批注冊放緩,限制了一些品種在國內上市,與此同時,國家藥品監督和用藥安全力度加大,醫藥流通體系管理辦法、藥品注冊辦法、規范藥品名稱管理等有關政策對醫藥產業和終端市場無疑起到良好的監管作用,但是并不會在市場需求上有所擴大,反映在原料藥行業會呈現出上游漲價而下游沒有消化漲價的動力。因此,在我國制藥行業還沒有改變企業眾多、低水平重復的格局情況下,國內的醫藥市場競爭會越來越殘酷,尋求在國際市場找出路和新產品變得更為迫切,會有越來越多企業把目光轉向國際市場,將研發力量投入到新產品開發上,從而大力推動中國原料藥中間體產業融入全球化大市場中。
4.5 來自其他國家和區域的競爭。如同迅速崛起的中國制藥一樣,印度制藥業的發展也是極其迅猛。以撲熱息痛為例,上世紀80年代,印度全國撲痛總產量不過區區數千噸,當時每年還要從我國進口2000~3000噸以滿足其國內需要。而進入90年代以后,印度政府將發展原料藥工業作為新國策,大力提倡常用藥國產化和減少進口,此后,印度醫藥工業開始以超常規速度發展。撲痛作為常用藥之一自然被政府列入發展計劃中。在短短十年時間里,印度的撲痛原料藥生產總量已達1.9萬噸,其發展速度令人吃驚。自2000年以來,印度對外出口撲痛原料藥呈逐年上升之勢。據印度商工部的統計資料,1999年印度出口撲痛原料藥總量為2400噸,到2007年已提高至5800~6000噸。
雖然印度出口撲痛原料藥的主要市場為南亞地區和太平洋島國,但同時也生產DC級、顆粒級等高檔撲痛原料藥,再加上印度不少制藥公司擁有美國FDA頒發的DMF證書,因此,盡管印度在撲痛出口總量上尚與我國存在較大差距,但我們必須清楚看到,其生產的高檔撲痛產品要比我國生產的“大路貨”更容易進入美國、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市場,相反高檔產品卻是我國企業無法涉及的“真空地帶”。
據悉,印度目前從我國大量進口氨基苯酚用于合成撲痛原料藥。最近,印度一制藥公司又研發出撲痛電解法合成新工藝,據說此法能大大降低撲痛的生產成本和提高產品質量。而據國外分析師估計,印度撲熱息痛原料藥總產能可能已達2.4萬噸,而且發展勢頭較快。估計今后幾年,印度的撲熱息痛原料藥將對我國出口同類產品構成真正的挑戰。我國企業擬應及早做好應對準備。
我國目前已是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和出口國,意大利和印度緊隨其后,預計到2010年,印度將成為第二大原料藥生產國。面對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壓力,中國制藥企業必須從自身找尋更多發展機遇,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優異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