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半導體代工業大整合跡象漸明
http://www.xibaipo.cc 2008-12-12 11:21 中企顧問網
本文導讀:大陸半導體代工業大整合跡象漸明,提供能源礦產、石油化工、IT通訊、房產建材、機械設備、電子電器、食品飲料、農林牧漁、旅游商貿、醫藥保艦交通物流、輕工紡織等行業專業研究報告
破產清算、大裁員、停產。如果只看這些關鍵詞,全球金融危機下的半導體代工業,好像成了“半倒體”——“做到一半就要倒了”。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正是目前大陸半導體代工業醞釀整合的背景。
相對臺灣地區代工雙雄臺積電、聯電以及韓國、日本等地的對手,中國大陸相關企業中,除中芯國際排名靠前外,其他都不具備真正與代工巨頭抗衡的實力。
在這種局面下,整合已經成為大陸半導體代工產業的共識。從業內權威人士處獲悉,日前傳出的華虹NEC、宏力整合案,甚至雙方整合后再與中芯國際實現“三合一”的構想,并非空穴來風,當事企業高管確實有過親密接觸,只是目前仍屬構想階段。
“這是個涉及未來出路的大問題。在經過多年高速發展后,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大陸半導體代工業開始顯示出變革的明確動向。在反思的同時尋找新的產業模式,重新上路。”全球半導體專業調研機構iSuppli中國分析師顧文軍說。
大整合跡象
在兩周前傳出整合消息后,華虹NEC、宏力兩家公司變得更為緘默,進展細節已難以為人所知。消息人士透露,中芯國際也與宏力有過秘密接觸,但是否真如外界傳聞,最終走向“三合一”,沒有確切消息。
在這朦朧局面下,一個更新、也更有韻味的線索再次浮現。據業內權威人士透露,上海貝嶺公司可能與華虹集團脫離股權關系,直接由CEC(中國電子)來控制,而華虹集團則可能走出CEC掌控,投入上海市政府旗下投資機構的懷抱。但現在還不清楚上海貝嶺融入CEC、華虹集團擁抱上海市政府的整合意圖。
顧文軍分析說,也許這是一系列大整合的鋪墊,因為華虹NEC與宏力要整合,雙方背后股權較復雜,如果華虹脫離CEC,再與宏力整合,將可由上海市政府方面主導進行,整合速度顯然可以加快。
但向華虹集團、上海貝嶺求證時,雙方均表示不對傳言發表看法。
不過,上述整合消息傳出前,大陸半導體市場早已有整合案。其中,中芯國際與大唐控股的合作當然引人注目,但上海貝嶺借股權置換,吸納上海先進半導體的動作,同樣備受關注。更早時候,無錫的華潤上華還曾試圖整合北京首鋼NEC。
分析人士說,與中芯國際、華虹NEC、宏力三家公司有所不同,上海貝嶺、先進以及前不久IPO擱淺的上海新進半導體,基本上是IDM模式,它們之間也許存在更大的整合需要,考慮產業模式的轉變:在模擬領域從事IDM之路。
事實上,整合跡象已經延伸到海外。
消息人士透露,為了防止臺積電與新加坡特許半導體聯姻,中芯國際正與特許暗中接觸,試圖實現國際化整合。這一消息早在去年也曾有媒體報道,但由于中芯國際處于戰略引資階段,在金融危機局面下,整合背景顯然有所不同。這一消息昨日未經中芯國際官方證實。
好日子不再
針對上述密集整合跡象,半導體產業研究專家莫大康此前對本報表示,這是相關企業對于金融危機來臨的一種反應,也是求生存、求出路的策略。
不過,顧文軍表示,金融危機確實有直接沖擊作用,但大陸半導體產業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前幾年經濟的高速發展,半導體產業的迅猛增長:掩蓋金融危機之前的狀況,掩飾了相關企業運營局面的艱難。
“就像巴菲特所說,只有退潮了,才看到誰在裸泳。”顧文軍說,今年,大陸半導體市場整體呈現負增長局面,而過去幾年,平均增長速度則一直穩定在30%以上,遠高于全球平均增速。
上面提及的公司,運營局面都不樂觀。其中,中芯國際雖獲大唐控股1.71億美元注資,但CFO吳曼寧表示,這錢首先要償還部分銀行債務,顯示出運營資本的短缺。而且,大唐控股僅以1.71億美元便拿到16.6%的股份,可見中芯國際在資本市場的吸引力已不如從前。此前,三家國際私募機構欲以6億美元換取其25%的股份,中芯國際并未同意。
華虹NEC曾借助智能卡業務獲得穩定增長,但國內第二代身份證已升級完畢,公司智能卡業務已明顯下滑,而限于訂單、資金、技術實力等因素,其整體規模仍難在短期內大幅提升,原來的12英寸生產項目、IPO目標以及商業模式再造一直無法達成。
宏力的尷尬與華虹NEC略為相似,盡管它的商業思路清晰,業務創造的現金流穩定,但原來欠下的部分銀行債務仍是它的沉重包袱,這家由上海市政府旗下資本主導的公司,目前的產能只有3.5萬片/月,與華虹類似的夢想同樣未能實現。
上海貝嶺的日子相對好過些,但它屬于上市企業,危機直接沖擊其訂單,并影響股價。而且,至今這家公司仍局限于6英寸制造業務,未來技術升級壓力較大。至于上海先進半導體,本報獲悉,該公司正開始大裁員,1800名員工將可能縮減三分之一。
“上海幾家領頭羊都不樂觀,其他地方的企業更難。”顧文軍無奈地說,“結合兩年來的失敗案看,半導體確實有點像‘半倒體’了。”
而另一業內人士表示,新的失敗案甚至可以預見:綠山、德芯都已經停產,后者還一直在抱怨昆山當地政府資金不到位。
整合也是拯救?
一家正處于整合階段的半導體企業高管表示,上述整合動向中,雖然企業自身需求明顯,但由于各家背后股權中,國資力量越來越強,如果沒有政府參與,整合很難推進。
此前,一位權威人士對本報表示,華虹NEC、宏力的整合將受益于政府意志推動。如果前者短期內能脫離CEC掌控,投身上海市政府旗下投資公司,成功的可能性將增大。
顧文軍表示,考慮到上述危機局面,這也可以視為政府出面挽救半導體代工業的動作,這與韓國、德國等市場的最新輿論基本一致。
由于消費端不力、庫存較高、全球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產業價格體系崩盤,全球相關企業早已虧損連連。臺灣地區力晶、茂德、南亞科等企業均已陷入絕境,幾個月來,臺灣經濟主管機構一直呼吁企業間要盡快整合,就連最高負責人也發言說“不能倒,否則臺灣地區IT產業就糟糕了”。而德國奇夢達、韓國海力士也正在向政府呼吁,希望得到資金支援。
但是,短期內,政府的支援恐怕無法改變產業衰退的局面。就大陸企業來說,如果只靠直接的資金注入,企業也許能暫時走出困境,但長遠看,積累多年的運營模式、技術提升、團隊建設等難題仍很難真正解決。
“我們希望看到,在政府支持下,大陸半導體企業乃至整個產業能創新經營,建立起長遠的戰略,這個產業更需要自救,也就是新的出路。”顧文軍表示。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正是目前大陸半導體代工業醞釀整合的背景。
相對臺灣地區代工雙雄臺積電、聯電以及韓國、日本等地的對手,中國大陸相關企業中,除中芯國際排名靠前外,其他都不具備真正與代工巨頭抗衡的實力。
在這種局面下,整合已經成為大陸半導體代工產業的共識。從業內權威人士處獲悉,日前傳出的華虹NEC、宏力整合案,甚至雙方整合后再與中芯國際實現“三合一”的構想,并非空穴來風,當事企業高管確實有過親密接觸,只是目前仍屬構想階段。
“這是個涉及未來出路的大問題。在經過多年高速發展后,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大陸半導體代工業開始顯示出變革的明確動向。在反思的同時尋找新的產業模式,重新上路。”全球半導體專業調研機構iSuppli中國分析師顧文軍說。
大整合跡象
在兩周前傳出整合消息后,華虹NEC、宏力兩家公司變得更為緘默,進展細節已難以為人所知。消息人士透露,中芯國際也與宏力有過秘密接觸,但是否真如外界傳聞,最終走向“三合一”,沒有確切消息。
在這朦朧局面下,一個更新、也更有韻味的線索再次浮現。據業內權威人士透露,上海貝嶺公司可能與華虹集團脫離股權關系,直接由CEC(中國電子)來控制,而華虹集團則可能走出CEC掌控,投入上海市政府旗下投資機構的懷抱。但現在還不清楚上海貝嶺融入CEC、華虹集團擁抱上海市政府的整合意圖。
顧文軍分析說,也許這是一系列大整合的鋪墊,因為華虹NEC與宏力要整合,雙方背后股權較復雜,如果華虹脫離CEC,再與宏力整合,將可由上海市政府方面主導進行,整合速度顯然可以加快。
但向華虹集團、上海貝嶺求證時,雙方均表示不對傳言發表看法。
不過,上述整合消息傳出前,大陸半導體市場早已有整合案。其中,中芯國際與大唐控股的合作當然引人注目,但上海貝嶺借股權置換,吸納上海先進半導體的動作,同樣備受關注。更早時候,無錫的華潤上華還曾試圖整合北京首鋼NEC。
分析人士說,與中芯國際、華虹NEC、宏力三家公司有所不同,上海貝嶺、先進以及前不久IPO擱淺的上海新進半導體,基本上是IDM模式,它們之間也許存在更大的整合需要,考慮產業模式的轉變:在模擬領域從事IDM之路。
事實上,整合跡象已經延伸到海外。
消息人士透露,為了防止臺積電與新加坡特許半導體聯姻,中芯國際正與特許暗中接觸,試圖實現國際化整合。這一消息早在去年也曾有媒體報道,但由于中芯國際處于戰略引資階段,在金融危機局面下,整合背景顯然有所不同。這一消息昨日未經中芯國際官方證實。
好日子不再
針對上述密集整合跡象,半導體產業研究專家莫大康此前對本報表示,這是相關企業對于金融危機來臨的一種反應,也是求生存、求出路的策略。
不過,顧文軍表示,金融危機確實有直接沖擊作用,但大陸半導體產業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前幾年經濟的高速發展,半導體產業的迅猛增長:掩蓋金融危機之前的狀況,掩飾了相關企業運營局面的艱難。
“就像巴菲特所說,只有退潮了,才看到誰在裸泳。”顧文軍說,今年,大陸半導體市場整體呈現負增長局面,而過去幾年,平均增長速度則一直穩定在30%以上,遠高于全球平均增速。
上面提及的公司,運營局面都不樂觀。其中,中芯國際雖獲大唐控股1.71億美元注資,但CFO吳曼寧表示,這錢首先要償還部分銀行債務,顯示出運營資本的短缺。而且,大唐控股僅以1.71億美元便拿到16.6%的股份,可見中芯國際在資本市場的吸引力已不如從前。此前,三家國際私募機構欲以6億美元換取其25%的股份,中芯國際并未同意。
華虹NEC曾借助智能卡業務獲得穩定增長,但國內第二代身份證已升級完畢,公司智能卡業務已明顯下滑,而限于訂單、資金、技術實力等因素,其整體規模仍難在短期內大幅提升,原來的12英寸生產項目、IPO目標以及商業模式再造一直無法達成。
宏力的尷尬與華虹NEC略為相似,盡管它的商業思路清晰,業務創造的現金流穩定,但原來欠下的部分銀行債務仍是它的沉重包袱,這家由上海市政府旗下資本主導的公司,目前的產能只有3.5萬片/月,與華虹類似的夢想同樣未能實現。
上海貝嶺的日子相對好過些,但它屬于上市企業,危機直接沖擊其訂單,并影響股價。而且,至今這家公司仍局限于6英寸制造業務,未來技術升級壓力較大。至于上海先進半導體,本報獲悉,該公司正開始大裁員,1800名員工將可能縮減三分之一。
“上海幾家領頭羊都不樂觀,其他地方的企業更難。”顧文軍無奈地說,“結合兩年來的失敗案看,半導體確實有點像‘半倒體’了。”
而另一業內人士表示,新的失敗案甚至可以預見:綠山、德芯都已經停產,后者還一直在抱怨昆山當地政府資金不到位。
整合也是拯救?
一家正處于整合階段的半導體企業高管表示,上述整合動向中,雖然企業自身需求明顯,但由于各家背后股權中,國資力量越來越強,如果沒有政府參與,整合很難推進。
此前,一位權威人士對本報表示,華虹NEC、宏力的整合將受益于政府意志推動。如果前者短期內能脫離CEC掌控,投身上海市政府旗下投資公司,成功的可能性將增大。
顧文軍表示,考慮到上述危機局面,這也可以視為政府出面挽救半導體代工業的動作,這與韓國、德國等市場的最新輿論基本一致。
由于消費端不力、庫存較高、全球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產業價格體系崩盤,全球相關企業早已虧損連連。臺灣地區力晶、茂德、南亞科等企業均已陷入絕境,幾個月來,臺灣經濟主管機構一直呼吁企業間要盡快整合,就連最高負責人也發言說“不能倒,否則臺灣地區IT產業就糟糕了”。而德國奇夢達、韓國海力士也正在向政府呼吁,希望得到資金支援。
但是,短期內,政府的支援恐怕無法改變產業衰退的局面。就大陸企業來說,如果只靠直接的資金注入,企業也許能暫時走出困境,但長遠看,積累多年的運營模式、技術提升、團隊建設等難題仍很難真正解決。
“我們希望看到,在政府支持下,大陸半導體企業乃至整個產業能創新經營,建立起長遠的戰略,這個產業更需要自救,也就是新的出路。”顧文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