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的五個新特點
http://www.xibaipo.cc 2008-12-25 13:29 中企顧問網
本文導讀:新農村建設20字目標“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提出已有3年時間。在新一輪農村改革浪潮和新的經濟形式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環境建設均表現出了新的特點。
新農村建設20字目標“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提出已有3年時間。在新一輪農村改革浪潮和新的經濟形式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環境建設均表現出了新的特點。透視農村居民當前生活、挖掘他們需求特征,既可衡量現狀與目標間差距,還可發現實現目標的新動力、新著力點和新的條件要求。
生產發展的新動力:農資供應服務模式創新與農技服務效能提升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農資供應和農技服務作為代表性的農業支持性產業,其發展水平是農業生產效益提升的重要影響因素。
零點研究咨詢集團11月發布的《2008年中國公共服務公眾評價指數報告》中針對農資供應和農技服務的專項調查結果表明:當前階段,農資供應的安全性、農技服務的充足性和有效性都存在較大發展空間,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適度規模化經營的改革思想下,農資供應的模式創新和農技服務的效能提升有著較大的想象空間,有望成為新一輪農業生產效益提升的重要推動力量。
《2008年中國公共服務公眾評價指數報告》指出:盡管農資購買方便性基本不成問題(76.3%的受訪農村居民表示目前購買農資農具比較方便),但方便性只是農資服務的一個方面,農資農具流通領域中一直廣受詬病的農資農具質量問題,有望通過農資供應模式的創新來得到保證。受假化肥、假農藥、劣質種子事件影響,傳統農資銷售渠道普遍存在比較嚴重的信用缺失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具有統一形象、統一標識、統一采購渠道的農資超市開始出現。但在小農經濟下,這一供應模式的可持續性和長期發展性值得探討。在小農經濟模式下,農資供應商面對的是廣闊而分散的市場,需要較多的農資超市才能滿足需求。但是,因土地規模較小,單個用戶農資農具的用量很有限,導致單店開設的成本與收益難成比例;同時,高素質加盟店和店鋪管理者欠缺,使得連鎖超市賴以快速擴張的“加盟”法寶難以奏效。在經營權流轉和適度規模化經營模式下,對于農資供應商而言,市場和客戶集中度提升,集中物流可有效降低成本,服務效率可大大提高,農民在農資購買上不但更方便,也會更有質量保障。因此,適度規模經營后的農資銷售模式,有望逐漸升級為類似于西方農莊經濟的“點對點”模式。我國農資供應商在商業模式前瞻性創新方面可借鑒西方農莊經濟的模式和思路。
《2008年中國公共服務公眾評價指數報告》還指出:當前階段農村居民對于農業科技服務的接觸和認知非常有限(累計55.5%受訪農村居民表示鄉村里“根本不提供”或“提供的農技服務比較有限”)。過去30年,農業技術服務一直是我國農業生產力持續提高的重要促進因素。但是,農業發展到今天,化肥、技術、良種在提升生產效率方面已臨近天花板,農技服務如何才能進一步發揮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作用?分析來看,當前諸多因素制約了農技服務的效能。首先,農技服務內容復雜但服務資源有限,有限的服務資源只能支撐數量有限的農民接受輔導,在服務對象無法聚集情況下,服務資源無整合的動力與價值。其次,有限土地規模下農技服務的投入產出比有限,農戶使用和政府投入的意愿都較低。最后,農業實際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下滑客觀上也加大了農技服務工作的難度(大量有一定文化程度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地區,農業實際從業人員多為老弱病殘者,他們對于農技服務的主觀需求和客觀理解接受能力均比較有限)。而在土地經營權流轉和適度規模化經營模式下,這些問題有望得到解決或部分解決。
生活寬裕的新著力點:農村社保體系建設與農村就業服務工作
生活寬裕,既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更是衡量其工作效果的基本指標。零點研究咨詢集團歷年《中國居民生活質量調查報告》指出:2003年—2005年間,農村居民經濟狀況滿意度水平一直呈下降趨勢,2005年達到相當低水平(5分制下僅有2.96分)。2006年農業稅全面取消較大幅度地拉升了農村居民經濟狀況滿意度水平,但在2006—2008年間又呈下降趨勢(3.26分→3.23分→3.08分)。
“增收、減負”一直是提升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兩條并行路徑。依靠政策支撐的“減負”路徑可以在較短時間內見到成效,但在農業稅全面取消之后,將難有進一步作為;“增收”路徑是長期工程,發展農業經濟是增收的主力,農民其它就業和創業是增收的輔力。在提升農村居民生活水平上,一條新的路徑越來越受到關注,那就是建立農村社保體系、加大農村居民通過社會保障來抵抗風險的能力。資料顯示,當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擴大至3.33倍,如果算上社會福利,城鄉差距則會擴大到5至6倍以上。
《2008年中國公共服務公眾評價指數報告》指出:盡管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覆蓋率已達較高水平(88.1%),但結構單一、力度不足依然是農村社保體系的主要特點,當前農村居民養老保險需求已經比較突出。當被問及“最需要加強的社保領域是什么?”時,45%受訪農村居民首選養老保險。而在預計自己今后的養老費用主要來源時,近半數(49%)農村居民認為主要靠子女晚輩,三成(31%)人認為主要靠自己的積蓄,這兩個比例遠高于城市和小城鎮居民。當城鎮居民對于“社會養老”具有比較普遍的心理預期之時(城市居民中42.1%預計今后依靠養老金/退休工資,35.3%預計依靠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來養老),農村居民依然預期“養兒防老”、“自己養老”,這是養老保障未能覆蓋到農村地區的必然反應。
《2008年中國公共服務公眾評價指數報告》還指出:盡管農村居民對政府就業服務的評價分值連續三年穩定增長(40.7分→45.7分→47.2分),但就業服務依然是整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短板,特別是就業信息交流服務和就業技能培訓服務非常欠缺(分別僅僅獲得33分和44.3分的評價分值)。當前農村地區的就業服務機構建設顯然與農村居民進城務工和鄉鎮企業發展的規模不相適應(61%的農村居民表示當地沒有任何就業信息交流場所,與城鎮差距較大),農村居民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就業信息,主要依靠親戚朋友口碑傳播的信息外出找工作現象比較普遍。同時,就業技能培訓也非常欠缺,導致農村居民就業能力低下,絕大多數只能從事技術含量低的機械性或體力性工作,既拿不到理想報酬,更談不上就業技能的獲取和進一步發展。另外,廣義上的農村就業服務還包括對于務農者的農業技術服務,而農技服務工作在當前也處于瓶頸期,期待進一步突破。
當前經濟危機已經導致大量農民工失業,以此次經濟危機的規模和中國農民工群體的規模(約2億),已失業和終將失業農民工的數量將是非常龐大的。在這種形式下,農村地區的就業服務工作將更加重要和緊迫。
鄉風文明的新保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硬件,管理群眾文化需求是軟件
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在《2007年中國居民生活質量調查報告》中指出:農村居民對于高質量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快速增長,并且其需求滿足程度會極大地影響其總體生活感受。在2006年和2007年,影響農村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的首要因素均是業余娛樂生活滿意度,其影響力甚至超過個人經濟狀況滿意度。
由于各級財政投入不足,農村文化建設中一直存在基礎設施匱乏或落后、公共文化機構運轉困難、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村居民的文化生活享受。2008年度“零點中國居民生活質量調查”發現:2008年農村居民業余娛樂生活滿意度水平有較大降幅下降(3.36分→2.74分),休閑娛樂場所和相關設施設備的匱乏是影響農村居民業余娛樂生活質量的最根本原因(提及率達49.1%)。在本次調查所涉及到的農村區域,基本都不具備圖書館、電影院、劇院/音樂廳、體育館/健身場所、公園、科技館等文體娛樂場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中關于農村文化建設的一個具體目標是:在2010年達到“縣、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相對完備,實現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動室”。顯然,目前離這一目標還有較大距離,農村地區必要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將是農村文化建設的硬件保證。
在加大農村地區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同時,還要把握廣大農村居民精神和文化生活需求的變化特征,比如從單純求樂需求向求新、求知需求的轉變,從單純娛樂功能向文體功能相結合轉變等,同時還要考慮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特征,比如留守務農群體、留守兒童和青少年、留守老年群體、外出務工群體等等,他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有何不同?他們所追求的業余娛樂生活方式和活動類型又有何差異等等。可以說,準確把握不同群體的文化生活需求,是資源有限條件下,農村文化建設工作效能最大化的軟件保證之一。
村容整潔的新目標:從垃圾處理著手,打一場向農村轉移的環衛治理持久戰
村容整潔,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新農村建設最直觀的體現。《2008年中國公共服務公眾評價指數報告》指出,在整體環境治理工作不容樂觀的大環境下,農村環境治理工作與城市之間還存在顯著差距,農村居民對居住環境的總體評價分值顯著低于城市居民(68.7分,73.5分),其中垃圾處理(64.1分)和污染治理(65.3分)是最薄弱環節。報告還指出,在環境治理工作中,應該從垃圾處理著手,打一場向農村發展的持久戰。
由于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農村垃圾逐漸出現“量變”和“質變”:垃圾總量不斷加大,垃圾結構發生變化,塑料袋、塑料薄膜等不可降解物比例迅速增加,不再是以前可循環、可分解物居多的狀況。另外,城市生活垃圾和工業排放物以及一些對環境有不良影響的產業,向郊區城鎮和農村地區的轉移進一步加大了農村地區污染治理和垃圾處理工作的難度。相關資料顯示,在農村地區,1.5億畝耕地已被污染,1.5億噸垃圾露天存放。環境污染不僅影響農業生產,甚至已危及到生命安全:農村人口中與環境污染密切相關的惡性腫瘤死亡率已經從1988年的0.0952‰上升到了2000年的0.1126‰。
但是,農村地區環境治理工作不僅沒有做到未雨綢繆、先行一步,甚至在問題已很嚴重情況下,依然未能做出相應調整。農村地區環保基礎設施(如垃圾處理廠)嚴重匱乏;垃圾處理技術落后,依然主要依靠堆肥、焚燒、簡易填埋、自然腐爛等傳統方法,由于垃圾結構的變化,這些傳統的垃圾處理方法極容易引發二次污染。另外,鄉鎮企業和居民自身的環保安全意識也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環境問題是一體化的,農村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不僅威脅到數億農村人口的健康,還會通過水源、大氣和食品等渠道最終“傳染”回城市。因此環境治理工作要向農村地區加大投入,農村地區不能再重蹈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管理民主的兩個層面:基層干部隊伍建設與群眾民主意識和民主能力的提升
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管理民主涉及到兩個層面,一是基層政府的管理能力、態度、作風和效率,二是群眾的民主意識和能力。
基層政府是新農村建設各項任務的承接載體,其管理能力、態度和效率,是影響基層民主建設的重要因素。零點研究咨詢集團歷年《公眾評價政府及政府公共服務報告》顯示:盡管農村居民對鄉鎮政府工作表現的滿意度水平在逐年穩步提升,但其受評分值還處在較低水平,與區縣政府的受評分值有一定差距,與省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差距則更大。2007年度報告指出:在評價鄉鎮政府表現時,近半數農村居民認為鄉鎮干部“和有錢人親近”(47.4%)、“和上面領導親近”(49%),而不是和普通百姓親近;42.3%群眾認為鄉鎮干部“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和好處”,而不是關心普通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的生活和利益;39%認為鄉鎮干部“高高在上”,而不是和群眾親密無間;20%群眾認為鄉鎮干部是“愚蠢的”。
當然,我們也需要看到基層干部隊伍建設中實際存在的諸多客觀困難:①青年人外出務工多,農村干部隊伍存在年齡老化、文化偏低、活力不足等特征,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地區;②在外出搞活經濟思想下,部分素質較高、經濟活動能力較強的農村干部外出頻率較高;③鄉鎮政府財力有限,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政府服務功能弱化甚至是完全缺失,影響群眾對基層政府和干部的認同和信任感,群眾不認同、不信任反過來又會影響基層干部工作的積極主動性;④待遇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基層干部的效能發揮。
廣大農民群眾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只有廣大農民群眾真正有當家作主的意識和能力,才能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建設積極性。當前階段,農村居民普遍具有比較強的參政議政意愿,零點研究咨詢集團《2008年行政首長支持率研究》結果表明,63.7%的農村居民愿意參與投票選舉地方行政首長,對于通過民選方式選出優秀干部也具有較強信心(比較有信心和非常有信心者比例累計為63.6%),并且表現出信心越強者參與選舉意愿越強的特點。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盡管具有較強參政議政意愿,當前階段農村居民實際參政議政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升。《2008年行政首長支持率研究》指出:在本次調查所涉及到的7個農村地區,只有10.8%的人知道當地現任縣長是誰,知道本省現任省長是誰的比例則更低,只有7.3%。農村基層干部能力建設中有一項重要要求,那就是要引導農村居民積極參與并培養他們參與民主管理的能力。
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年度追蹤調查項目—《中國居民生活質量調查報告》揭示出:歷年來,支撐農村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的主要是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國家自豪感、國家管理信心度等宏觀因素,而個人經濟、個人社會保障、業余娛樂生活質量等微觀因素卻一直是制約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提升的主要因素。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目標尚需時日,而在新形式下,20字目標的實現基礎、實現動力等都有了新的內容。
生產發展的新動力:農資供應服務模式創新與農技服務效能提升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農資供應和農技服務作為代表性的農業支持性產業,其發展水平是農業生產效益提升的重要影響因素。
零點研究咨詢集團11月發布的《2008年中國公共服務公眾評價指數報告》中針對農資供應和農技服務的專項調查結果表明:當前階段,農資供應的安全性、農技服務的充足性和有效性都存在較大發展空間,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適度規模化經營的改革思想下,農資供應的模式創新和農技服務的效能提升有著較大的想象空間,有望成為新一輪農業生產效益提升的重要推動力量。
《2008年中國公共服務公眾評價指數報告》指出:盡管農資購買方便性基本不成問題(76.3%的受訪農村居民表示目前購買農資農具比較方便),但方便性只是農資服務的一個方面,農資農具流通領域中一直廣受詬病的農資農具質量問題,有望通過農資供應模式的創新來得到保證。受假化肥、假農藥、劣質種子事件影響,傳統農資銷售渠道普遍存在比較嚴重的信用缺失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具有統一形象、統一標識、統一采購渠道的農資超市開始出現。但在小農經濟下,這一供應模式的可持續性和長期發展性值得探討。在小農經濟模式下,農資供應商面對的是廣闊而分散的市場,需要較多的農資超市才能滿足需求。但是,因土地規模較小,單個用戶農資農具的用量很有限,導致單店開設的成本與收益難成比例;同時,高素質加盟店和店鋪管理者欠缺,使得連鎖超市賴以快速擴張的“加盟”法寶難以奏效。在經營權流轉和適度規模化經營模式下,對于農資供應商而言,市場和客戶集中度提升,集中物流可有效降低成本,服務效率可大大提高,農民在農資購買上不但更方便,也會更有質量保障。因此,適度規模經營后的農資銷售模式,有望逐漸升級為類似于西方農莊經濟的“點對點”模式。我國農資供應商在商業模式前瞻性創新方面可借鑒西方農莊經濟的模式和思路。
《2008年中國公共服務公眾評價指數報告》還指出:當前階段農村居民對于農業科技服務的接觸和認知非常有限(累計55.5%受訪農村居民表示鄉村里“根本不提供”或“提供的農技服務比較有限”)。過去30年,農業技術服務一直是我國農業生產力持續提高的重要促進因素。但是,農業發展到今天,化肥、技術、良種在提升生產效率方面已臨近天花板,農技服務如何才能進一步發揮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作用?分析來看,當前諸多因素制約了農技服務的效能。首先,農技服務內容復雜但服務資源有限,有限的服務資源只能支撐數量有限的農民接受輔導,在服務對象無法聚集情況下,服務資源無整合的動力與價值。其次,有限土地規模下農技服務的投入產出比有限,農戶使用和政府投入的意愿都較低。最后,農業實際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下滑客觀上也加大了農技服務工作的難度(大量有一定文化程度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地區,農業實際從業人員多為老弱病殘者,他們對于農技服務的主觀需求和客觀理解接受能力均比較有限)。而在土地經營權流轉和適度規模化經營模式下,這些問題有望得到解決或部分解決。
生活寬裕的新著力點:農村社保體系建設與農村就業服務工作
生活寬裕,既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更是衡量其工作效果的基本指標。零點研究咨詢集團歷年《中國居民生活質量調查報告》指出:2003年—2005年間,農村居民經濟狀況滿意度水平一直呈下降趨勢,2005年達到相當低水平(5分制下僅有2.96分)。2006年農業稅全面取消較大幅度地拉升了農村居民經濟狀況滿意度水平,但在2006—2008年間又呈下降趨勢(3.26分→3.23分→3.08分)。
“增收、減負”一直是提升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兩條并行路徑。依靠政策支撐的“減負”路徑可以在較短時間內見到成效,但在農業稅全面取消之后,將難有進一步作為;“增收”路徑是長期工程,發展農業經濟是增收的主力,農民其它就業和創業是增收的輔力。在提升農村居民生活水平上,一條新的路徑越來越受到關注,那就是建立農村社保體系、加大農村居民通過社會保障來抵抗風險的能力。資料顯示,當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擴大至3.33倍,如果算上社會福利,城鄉差距則會擴大到5至6倍以上。
《2008年中國公共服務公眾評價指數報告》指出:盡管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覆蓋率已達較高水平(88.1%),但結構單一、力度不足依然是農村社保體系的主要特點,當前農村居民養老保險需求已經比較突出。當被問及“最需要加強的社保領域是什么?”時,45%受訪農村居民首選養老保險。而在預計自己今后的養老費用主要來源時,近半數(49%)農村居民認為主要靠子女晚輩,三成(31%)人認為主要靠自己的積蓄,這兩個比例遠高于城市和小城鎮居民。當城鎮居民對于“社會養老”具有比較普遍的心理預期之時(城市居民中42.1%預計今后依靠養老金/退休工資,35.3%預計依靠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來養老),農村居民依然預期“養兒防老”、“自己養老”,這是養老保障未能覆蓋到農村地區的必然反應。
《2008年中國公共服務公眾評價指數報告》還指出:盡管農村居民對政府就業服務的評價分值連續三年穩定增長(40.7分→45.7分→47.2分),但就業服務依然是整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短板,特別是就業信息交流服務和就業技能培訓服務非常欠缺(分別僅僅獲得33分和44.3分的評價分值)。當前農村地區的就業服務機構建設顯然與農村居民進城務工和鄉鎮企業發展的規模不相適應(61%的農村居民表示當地沒有任何就業信息交流場所,與城鎮差距較大),農村居民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就業信息,主要依靠親戚朋友口碑傳播的信息外出找工作現象比較普遍。同時,就業技能培訓也非常欠缺,導致農村居民就業能力低下,絕大多數只能從事技術含量低的機械性或體力性工作,既拿不到理想報酬,更談不上就業技能的獲取和進一步發展。另外,廣義上的農村就業服務還包括對于務農者的農業技術服務,而農技服務工作在當前也處于瓶頸期,期待進一步突破。
當前經濟危機已經導致大量農民工失業,以此次經濟危機的規模和中國農民工群體的規模(約2億),已失業和終將失業農民工的數量將是非常龐大的。在這種形式下,農村地區的就業服務工作將更加重要和緊迫。
鄉風文明的新保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硬件,管理群眾文化需求是軟件
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在《2007年中國居民生活質量調查報告》中指出:農村居民對于高質量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快速增長,并且其需求滿足程度會極大地影響其總體生活感受。在2006年和2007年,影響農村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的首要因素均是業余娛樂生活滿意度,其影響力甚至超過個人經濟狀況滿意度。
由于各級財政投入不足,農村文化建設中一直存在基礎設施匱乏或落后、公共文化機構運轉困難、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村居民的文化生活享受。2008年度“零點中國居民生活質量調查”發現:2008年農村居民業余娛樂生活滿意度水平有較大降幅下降(3.36分→2.74分),休閑娛樂場所和相關設施設備的匱乏是影響農村居民業余娛樂生活質量的最根本原因(提及率達49.1%)。在本次調查所涉及到的農村區域,基本都不具備圖書館、電影院、劇院/音樂廳、體育館/健身場所、公園、科技館等文體娛樂場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中關于農村文化建設的一個具體目標是:在2010年達到“縣、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相對完備,實現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動室”。顯然,目前離這一目標還有較大距離,農村地區必要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將是農村文化建設的硬件保證。
在加大農村地區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同時,還要把握廣大農村居民精神和文化生活需求的變化特征,比如從單純求樂需求向求新、求知需求的轉變,從單純娛樂功能向文體功能相結合轉變等,同時還要考慮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特征,比如留守務農群體、留守兒童和青少年、留守老年群體、外出務工群體等等,他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有何不同?他們所追求的業余娛樂生活方式和活動類型又有何差異等等。可以說,準確把握不同群體的文化生活需求,是資源有限條件下,農村文化建設工作效能最大化的軟件保證之一。
村容整潔的新目標:從垃圾處理著手,打一場向農村轉移的環衛治理持久戰
村容整潔,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新農村建設最直觀的體現。《2008年中國公共服務公眾評價指數報告》指出,在整體環境治理工作不容樂觀的大環境下,農村環境治理工作與城市之間還存在顯著差距,農村居民對居住環境的總體評價分值顯著低于城市居民(68.7分,73.5分),其中垃圾處理(64.1分)和污染治理(65.3分)是最薄弱環節。報告還指出,在環境治理工作中,應該從垃圾處理著手,打一場向農村發展的持久戰。
由于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農村垃圾逐漸出現“量變”和“質變”:垃圾總量不斷加大,垃圾結構發生變化,塑料袋、塑料薄膜等不可降解物比例迅速增加,不再是以前可循環、可分解物居多的狀況。另外,城市生活垃圾和工業排放物以及一些對環境有不良影響的產業,向郊區城鎮和農村地區的轉移進一步加大了農村地區污染治理和垃圾處理工作的難度。相關資料顯示,在農村地區,1.5億畝耕地已被污染,1.5億噸垃圾露天存放。環境污染不僅影響農業生產,甚至已危及到生命安全:農村人口中與環境污染密切相關的惡性腫瘤死亡率已經從1988年的0.0952‰上升到了2000年的0.1126‰。
但是,農村地區環境治理工作不僅沒有做到未雨綢繆、先行一步,甚至在問題已很嚴重情況下,依然未能做出相應調整。農村地區環保基礎設施(如垃圾處理廠)嚴重匱乏;垃圾處理技術落后,依然主要依靠堆肥、焚燒、簡易填埋、自然腐爛等傳統方法,由于垃圾結構的變化,這些傳統的垃圾處理方法極容易引發二次污染。另外,鄉鎮企業和居民自身的環保安全意識也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環境問題是一體化的,農村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不僅威脅到數億農村人口的健康,還會通過水源、大氣和食品等渠道最終“傳染”回城市。因此環境治理工作要向農村地區加大投入,農村地區不能再重蹈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管理民主的兩個層面:基層干部隊伍建設與群眾民主意識和民主能力的提升
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管理民主涉及到兩個層面,一是基層政府的管理能力、態度、作風和效率,二是群眾的民主意識和能力。
基層政府是新農村建設各項任務的承接載體,其管理能力、態度和效率,是影響基層民主建設的重要因素。零點研究咨詢集團歷年《公眾評價政府及政府公共服務報告》顯示:盡管農村居民對鄉鎮政府工作表現的滿意度水平在逐年穩步提升,但其受評分值還處在較低水平,與區縣政府的受評分值有一定差距,與省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差距則更大。2007年度報告指出:在評價鄉鎮政府表現時,近半數農村居民認為鄉鎮干部“和有錢人親近”(47.4%)、“和上面領導親近”(49%),而不是和普通百姓親近;42.3%群眾認為鄉鎮干部“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和好處”,而不是關心普通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的生活和利益;39%認為鄉鎮干部“高高在上”,而不是和群眾親密無間;20%群眾認為鄉鎮干部是“愚蠢的”。
當然,我們也需要看到基層干部隊伍建設中實際存在的諸多客觀困難:①青年人外出務工多,農村干部隊伍存在年齡老化、文化偏低、活力不足等特征,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地區;②在外出搞活經濟思想下,部分素質較高、經濟活動能力較強的農村干部外出頻率較高;③鄉鎮政府財力有限,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政府服務功能弱化甚至是完全缺失,影響群眾對基層政府和干部的認同和信任感,群眾不認同、不信任反過來又會影響基層干部工作的積極主動性;④待遇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基層干部的效能發揮。
廣大農民群眾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只有廣大農民群眾真正有當家作主的意識和能力,才能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建設積極性。當前階段,農村居民普遍具有比較強的參政議政意愿,零點研究咨詢集團《2008年行政首長支持率研究》結果表明,63.7%的農村居民愿意參與投票選舉地方行政首長,對于通過民選方式選出優秀干部也具有較強信心(比較有信心和非常有信心者比例累計為63.6%),并且表現出信心越強者參與選舉意愿越強的特點。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盡管具有較強參政議政意愿,當前階段農村居民實際參政議政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升。《2008年行政首長支持率研究》指出:在本次調查所涉及到的7個農村地區,只有10.8%的人知道當地現任縣長是誰,知道本省現任省長是誰的比例則更低,只有7.3%。農村基層干部能力建設中有一項重要要求,那就是要引導農村居民積極參與并培養他們參與民主管理的能力。
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年度追蹤調查項目—《中國居民生活質量調查報告》揭示出:歷年來,支撐農村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的主要是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國家自豪感、國家管理信心度等宏觀因素,而個人經濟、個人社會保障、業余娛樂生活質量等微觀因素卻一直是制約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提升的主要因素。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目標尚需時日,而在新形式下,20字目標的實現基礎、實現動力等都有了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