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種業開放與“糧食安全”
http://www.xibaipo.cc 2008-12-26 20:24 中企顧問網
本文導讀:什么是真正的糧食安全?它不在于糧食是由誰來生產和供應,而是我們的糧食生產和供應能不能滿足中國人糧食消費的需求,能不能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矗
在中美洲,不在中國。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開放以后,曾經引入了一批美國的玉米種質資源。這批資源成為我國目前玉米主栽品種的基因材料來源,使得中國玉米育種水平提升了一大步,為中國玉米產業發展提高起到了極大的貢獻。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市場的開放,就沒有這種種質資源持續引入的機制,中國的玉米的可持續發展將會受到極大的限制。所以中國必須建立這種種質資源引進的經常性機制。這種引進和交流機制應該是多層次、多渠道,而且是經常性可重復的。這些都是以市場開放作為前提條件的。
種質資源的引進、開發和利用利市場的開放和發展有這樣一個過程:首先是市場的開放,帶來新產品的引進;然后跨國公司為了提高市場的競爭力,需要把他們的生產基地放到中國,這樣就帶來了投資;為了生產取得競爭優勢,他們就要把最先進的技術和資源,特別是種質資源不斷引入中國,生產出新一代的種子產品;同時,這些跨國公司要引入他們的市場開發的經驗和方法,并且帶來了全面的管理的技術;最終是為中國和相關的產業培養了一批人才。所以,種業的開放會對整個行業發展的各個環節的發展和產業的升級換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大家都可以看到這樣一條規律,某一個產業在開放的初期,都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和整合,他們都會重新進行聯合、發展、成長壯大,最后在一定程度形成較強的競爭力,最終能夠和國際上先進的公司平起平坐,最后甚至可以大量的出口,不僅僅是產品,而且是技術。我們在汽車、通訊、電腦、家電產業這些都看到同樣的歷程。反觀我們的農業特別是種業,我們的開放還沒有開始,我們還沒有真正受到影響,如果我們能夠了解這種開放和產業發展的歷程,就應該對這種開放,以及開放初期所受的影響,應該處之泰然。我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整合和成長,中國的種業將來必將會成長為世界種業的生力軍,在世界的市場上獲得自己的立足之地。
關于種業開放與“糧食安全”
是不是中國的種子產業一旦開放,外資公司就會控制了中國的種子產業,就會進一步威脅到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其實,這完全是基于一種不可能成立的假想之上的。
1.種子產業是一個非常高度本地化的產業。任何一種來自國外的作物品種,如果沒有經過本地環境的馴化,是沒有辦法在當地生存或者取得生物競爭優勢的。這些與汽車制造、電腦芯片、電腦軟件或者可口可樂的配方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2.所有的農產品種子都是在開放的環境中生產的,都要通過和千家萬戶的農民簽訂生產合同來完成。任何一個公司沒有辦法在這樣一個大規模的開放的環境中保守自己的所謂的“商業秘密”;
3.種子產業的自身特性決定了它是一個規模大,工序簡單和可重復性強的產業。農業生產和種子生產的競爭優勢不在于特有的技術和商業秘密,而在于如何提高效率和規避自然界存在的風險;
4.本地的雇員掌握研發,生產的和銷售的全部流程和實際操作的技術經驗。跨國公司要想保持單純任何技術訣竅是難上加難的
5.國家間、企業間還存在著強大的市場競爭。除了美國杜邦公司的先鋒公司之外,還有美國的孟山都公司,瑞士的先正達公司,法國的力馬格蘭公司,還有德國的KWS公司等。
實際上,自從棉花種子市場開放以來,美國的孟山都公司和岱字棉公司曾經一度稱雄,其所引進的先進的抗蟲技術和優良的棉花品種也挽救了當年曾經瀕臨困境的棉花生產和下游的棉紡織業和服裝業。但十年后的今天,這兩家公司早已退出了市場。今天的棉花種子市場完全是中國種業公司的天下,而其所使用的技術和品種也已經達到或超越了當年孟山都公司和岱字棉公司的水準。
與中國的種植業相比,種子產業的價值還不足它的5%。中國目前為了所謂的“保護民族種子產業”的一些做法,實際上是保護了目前國內種子行業從業人員的局部利益,保護了落后的技術和體制。它犧牲了種植業的快速發展和農民的利益,犧牲了種子產業迅速升級、發展的機遇。這可謂“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這些都應當迅速改變。
總之,有規則的市場開放意味著有規則的競爭,意味著農業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高;開放意味著農民收入的提高和農業經濟的發展;開放也意味著中國新農村建設的提速。
開放的中國的今天,比30年前閉關自守和落后的中國更加安全。
種質資源的引進、開發和利用利市場的開放和發展有這樣一個過程:首先是市場的開放,帶來新產品的引進;然后跨國公司為了提高市場的競爭力,需要把他們的生產基地放到中國,這樣就帶來了投資;為了生產取得競爭優勢,他們就要把最先進的技術和資源,特別是種質資源不斷引入中國,生產出新一代的種子產品;同時,這些跨國公司要引入他們的市場開發的經驗和方法,并且帶來了全面的管理的技術;最終是為中國和相關的產業培養了一批人才。所以,種業的開放會對整個行業發展的各個環節的發展和產業的升級換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大家都可以看到這樣一條規律,某一個產業在開放的初期,都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和整合,他們都會重新進行聯合、發展、成長壯大,最后在一定程度形成較強的競爭力,最終能夠和國際上先進的公司平起平坐,最后甚至可以大量的出口,不僅僅是產品,而且是技術。我們在汽車、通訊、電腦、家電產業這些都看到同樣的歷程。反觀我們的農業特別是種業,我們的開放還沒有開始,我們還沒有真正受到影響,如果我們能夠了解這種開放和產業發展的歷程,就應該對這種開放,以及開放初期所受的影響,應該處之泰然。我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整合和成長,中國的種業將來必將會成長為世界種業的生力軍,在世界的市場上獲得自己的立足之地。
關于種業開放與“糧食安全”
是不是中國的種子產業一旦開放,外資公司就會控制了中國的種子產業,就會進一步威脅到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其實,這完全是基于一種不可能成立的假想之上的。
1.種子產業是一個非常高度本地化的產業。任何一種來自國外的作物品種,如果沒有經過本地環境的馴化,是沒有辦法在當地生存或者取得生物競爭優勢的。這些與汽車制造、電腦芯片、電腦軟件或者可口可樂的配方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2.所有的農產品種子都是在開放的環境中生產的,都要通過和千家萬戶的農民簽訂生產合同來完成。任何一個公司沒有辦法在這樣一個大規模的開放的環境中保守自己的所謂的“商業秘密”;
3.種子產業的自身特性決定了它是一個規模大,工序簡單和可重復性強的產業。農業生產和種子生產的競爭優勢不在于特有的技術和商業秘密,而在于如何提高效率和規避自然界存在的風險;
4.本地的雇員掌握研發,生產的和銷售的全部流程和實際操作的技術經驗。跨國公司要想保持單純任何技術訣竅是難上加難的
5.國家間、企業間還存在著強大的市場競爭。除了美國杜邦公司的先鋒公司之外,還有美國的孟山都公司,瑞士的先正達公司,法國的力馬格蘭公司,還有德國的KWS公司等。
實際上,自從棉花種子市場開放以來,美國的孟山都公司和岱字棉公司曾經一度稱雄,其所引進的先進的抗蟲技術和優良的棉花品種也挽救了當年曾經瀕臨困境的棉花生產和下游的棉紡織業和服裝業。但十年后的今天,這兩家公司早已退出了市場。今天的棉花種子市場完全是中國種業公司的天下,而其所使用的技術和品種也已經達到或超越了當年孟山都公司和岱字棉公司的水準。
與中國的種植業相比,種子產業的價值還不足它的5%。中國目前為了所謂的“保護民族種子產業”的一些做法,實際上是保護了目前國內種子行業從業人員的局部利益,保護了落后的技術和體制。它犧牲了種植業的快速發展和農民的利益,犧牲了種子產業迅速升級、發展的機遇。這可謂“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這些都應當迅速改變。
總之,有規則的市場開放意味著有規則的競爭,意味著農業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高;開放意味著農民收入的提高和農業經濟的發展;開放也意味著中國新農村建設的提速。
開放的中國的今天,比30年前閉關自守和落后的中國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