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河蟹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探析
http://www.xibaipo.cc 2009-01-14 10:57 中企顧問網
本文導讀:全國農業工作會議漁業專業會于2008年12月29日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主題為“深入貫徹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提升現代漁業發展水平”。
全國農業工作會議漁業專業會于2008年12月29日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主題為“深入貫徹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提升現代漁業發展水平”。通過回顧歷史,與會者科學總結了漁業改革開放30年成就和經驗;通過提高認識,與會者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謀劃新時期漁業發展,要在新的起點上全面推進現代漁業建設。作為內陸淡水漁業大省的安徽省,積極貫徹明確任務,應對挑戰,全力做好2009年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漁業工作。安徽省水域總面積1581萬畝,其中池塘352萬畝、湖泊525萬畝、水庫173萬畝、河溝531萬畝,宜漁資源豐富。依靠豐富的宜漁資源和生態健康漁業理念,涌現出以河蟹為代表的一批生態健康水產養殖模式。促進安徽河蟹生態健康養殖,不僅是2009年安徽省漁業工作的重要抓手,而且是全面提升安徽省現代漁業發展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
河蟹是安徽優勢水產品。沿江、沿淮地區湖泊、池塘星羅密布,是河蟹的主要產區,并被農業部列入《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近年來,安徽河蟹產業蓬勃發展,全省年養殖面積300多萬畝,河蟹產量由2000年的4.2萬噸增加到2007年的8.7萬噸,2008年達到9.5萬噸,位居全國第二位,總產值45億元,占養殖業總產值的20%,年出口量3000噸,成為水產養殖的主要支柱。安徽河蟹產業之所以健康穩步發展,主要得益于走出一條生態健康養殖之路。河蟹生態健康養殖模式的發展和完善,探明了全面提升現代漁業發展水平的生態健康之路。
安徽省“當涂模式”和“泊湖模式”是生態漁業成功嘗試
“當涂模式”——當涂縣地處長江下游東岸,東臨通江湖泊石臼湖,西瀕黃金水道長江,境內河網交錯,池塘密布,水面積47萬畝,是全國聞名的河蟹池塘養殖大縣。該縣河蟹養殖始于上世紀80年代,經歷了從顛峰到低谷,從盲目到理性發展的過程。2000年始,在縣政府的領導下,水產部門組織人員,開展全方位調查研究,組織漁業重點鄉鎮干部、科技人員及養殖戶代表座談,多次到江蘇省等先進地區考察學習,并數次邀請上海海洋大學河蟹養殖知名專家王武教授實地考察指導。歷經兩年的認真調研、全面分析,追求暴利而實行的掠奪式養殖,使養殖水域環境惡化,水草、螺蚌等水生動物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是造成養殖效益下降的根源所在。提高水面養殖效益,必須走生態養殖之路,對水域生態環境進行全面的生物修復,成為發展共識。2002年12月當涂縣政府與上海水產大學共同編制的《當涂縣“河蟹振興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專家論證并付諸實施。從此該縣水產養殖業堅定不移地步入“養大蟹”的振興之路。經過多年努力,形成了“種草、移螺、活水、稀放、配養”以生物修復為技術核心的河蟹生態養殖模式,并推廣應用。
生態養殖技術的推廣運用,養殖效益逐年提高,河蟹河蟹養殖畝均利潤由2000年不足500元提高到1500多元,高的達3000元;河蟹品質和規格有較大提高,150克以上大規格優質蟹比例由不足5%增加到35%以上,2007年全縣河蟹產量8500噸,占全省河蟹總產量的一成,產值超5億元。
通過種草、投螺生物修復技術在池塘河蟹養殖的成功運用,養殖水體清澈見底,達到國家地表水二、三類標準,使漁業主產區的水域環境質量得到極大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用水安全得到保證,極大地改善了人居環境,生態效益明顯。2006年,農業部漁業局在安徽馬鞍山市召開了全國內陸地區水產品健康養殖現場會,充分肯定了當涂水產健康生態養殖的成功經驗,并被專家譽為“當涂模式”。
“泊湖模式”——泊湖位于安慶市宿松、望江、太湖三縣交界處,是長江一級支流華陽河水系下游的一個大型湖泊,面積35萬畝,其中宿松境內10萬畝。泊湖全美蟹業公司2002年承包經營宿松境內泊湖7萬畝水面后,摒棄流行的分割精養高產模式,從修復泊湖生物資源入手,通過大范圍地移殖涵養水草、螺蚌,合理投放魚蟹,調整優化品種結構和種群數量,改善水域生態環境。經過5年實踐,泊湖生態環境惡化得到有效遏制,資源恢復了往日的生機。據2007年抽樣顯示:泊湖沉水植物平均生物量已達每立方米4.162千克,水草覆蓋率達90%,水質達到二級。春秋季節,水質清澈見底,水草蔥蘢茂密,尤如“原始森林”。在泊湖游弋的野鴨、大雁、天鵝成群結對,基本恢復到1980年前后的原生態水平。同時,泊湖水產養殖效益逐年提高。河蟹平均規格逐年增大,產量和產值連年翻番。2007年,公司河蟹產量達160噸,產值1200萬元,河蟹平均規格達180克,水產品質量通過綠色食品認證。與2003年相比,河蟹產量和產值分別增長了10倍和7倍,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河蟹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
安徽河蟹養殖的“當涂模式”、“泊湖模式”是生產實踐經驗的總結,產學研有機結合的碩果,更是現代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安徽河蟹養殖歷經快速發展、停滯徘徊和穩步發展三個階段。上世紀90年代,受河蟹暴利驅動,全省掀起大養蟹的高潮,由于缺乏養殖技術,以多取勝,養殖密度每畝達數千只,養殖季節的水草和螺蚌大戰,導致養殖水體和大水面水生動植物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至90年代中后期,河蟹品質和規格大大下降,養殖效益大幅下滑,七成以上的養蟹戶出現虧本,出現了大養大虧、小養小虧的現象,河蟹養殖面積大減,主要養殖區,曾導致一度村民飲水困難,河蟹養殖業受到重創。非理性的養殖,嚴重影響了養殖業的和諧發展。為了走出困境,安徽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認真總結經驗教訓,邀請了省內外水產知名專家對河蟹產業出謀劃策,引導扶持企業與科研院所廣泛開展產學研結合,與上海海洋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建立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建立產學研基地;在當涂縣相繼組織“河蟹振興工程”、“河蟹提升工程”,在泊湖實施了“泊湖生物資源快速修復與漁業利用”研究項目,奠定了以生物修復為核心的河蟹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對“當涂”、“泊湖”模式加以總結提高、科學規范,目前已初步形成稻田、池塘、河溝和湖泊四種類型的生態養殖模式,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為推廣生態、安全、健康的養殖方式,先后制定了“河蟹養殖水域生態修復技術規程”、“池塘蟹鱖混養技術操作規程”等60余項水產省級標準,建設標準化健康養殖示范場(區)100個,其中部級28個,示范區核心面積80萬畝,輻射面積160余萬畝,養殖水域水質普遍好轉,達到國家地表水二類標準。安徽河蟹養殖實現從“大養蟹”向“養大蟹”歷史性轉變。
近兩年,安徽又組織實施“河蟹進湖泊工程”,在全省湖泊漁業水域大力推廣“泊湖模式”,積極推進河蟹養殖從“養大蟹”向“優質蟹”轉變,全省230萬畝湖泊、70萬畝池塘養蟹基本上實現了生態健康養殖,河蟹產業步入了穩步發展的新時期。在水產養殖業中居主導地位的河蟹產業的良性發展,推動了水產品養殖生產方式的全面升級,健康養殖、標準化養殖在安徽已成主流,水產養殖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已取得明顯成效,呈現養殖環境好,產品質量好,市場銷路好的可喜局面。目前,全省累計建設無公害水產養殖基地44萬畝、綠色水產品養殖基地54萬畝,有機水產品基地26萬畝。認證無公害水產品74個、綠色水產品10個、有機水產品7個。歷次水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均達98%以上。
河蟹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探明了全面提升現代漁業發展水平的生態健康之路
水產養殖除了提供水產品以外,其良好的生態功能尤為重要。以水生生物資源為主體形成的水域生態系統,同森林生態系統和草原生態系統并稱為地球生態的三大支柱。其在維系自然界物質循環、能量流動、調節氣候和凈化環境等方面功能顯著,對維持生物多樣性、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和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其它生態系統無法替代的作用。而水產養殖業是水域生態系統——“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指出:要“推進水產健康養殖”、“強化水資源保護”、“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加大增殖放流力度”。這是新時期水產養殖業發展的戰略決策。
河蟹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是新時期水產養殖業的成功實踐,以漁養水,以水養魚,水產養殖業與水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并能很好地促進水域生態環境修復和良性發展。河蟹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探明了水產養殖必由之路——即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完成上述戰略決策、任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堅持不懈的走生態健康養殖之路,安徽省水產養殖業呈現出養殖環境越來越好、產品質量安全可靠、市場認知度和美譽度不斷提高的可喜局面。目前,全省已累計建設無公害水產養殖基地近50萬畝、綠色水產品養殖基地近60萬畝,有機水產品基地近30萬畝。有機水產品、綠色水產品、認證無公害水產品近100個。安徽河蟹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探明了全面提升現代漁業發展水平的生態健康養殖之路。
河蟹是安徽優勢水產品。沿江、沿淮地區湖泊、池塘星羅密布,是河蟹的主要產區,并被農業部列入《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近年來,安徽河蟹產業蓬勃發展,全省年養殖面積300多萬畝,河蟹產量由2000年的4.2萬噸增加到2007年的8.7萬噸,2008年達到9.5萬噸,位居全國第二位,總產值45億元,占養殖業總產值的20%,年出口量3000噸,成為水產養殖的主要支柱。安徽河蟹產業之所以健康穩步發展,主要得益于走出一條生態健康養殖之路。河蟹生態健康養殖模式的發展和完善,探明了全面提升現代漁業發展水平的生態健康之路。
安徽省“當涂模式”和“泊湖模式”是生態漁業成功嘗試
“當涂模式”——當涂縣地處長江下游東岸,東臨通江湖泊石臼湖,西瀕黃金水道長江,境內河網交錯,池塘密布,水面積47萬畝,是全國聞名的河蟹池塘養殖大縣。該縣河蟹養殖始于上世紀80年代,經歷了從顛峰到低谷,從盲目到理性發展的過程。2000年始,在縣政府的領導下,水產部門組織人員,開展全方位調查研究,組織漁業重點鄉鎮干部、科技人員及養殖戶代表座談,多次到江蘇省等先進地區考察學習,并數次邀請上海海洋大學河蟹養殖知名專家王武教授實地考察指導。歷經兩年的認真調研、全面分析,追求暴利而實行的掠奪式養殖,使養殖水域環境惡化,水草、螺蚌等水生動物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是造成養殖效益下降的根源所在。提高水面養殖效益,必須走生態養殖之路,對水域生態環境進行全面的生物修復,成為發展共識。2002年12月當涂縣政府與上海水產大學共同編制的《當涂縣“河蟹振興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專家論證并付諸實施。從此該縣水產養殖業堅定不移地步入“養大蟹”的振興之路。經過多年努力,形成了“種草、移螺、活水、稀放、配養”以生物修復為技術核心的河蟹生態養殖模式,并推廣應用。
生態養殖技術的推廣運用,養殖效益逐年提高,河蟹河蟹養殖畝均利潤由2000年不足500元提高到1500多元,高的達3000元;河蟹品質和規格有較大提高,150克以上大規格優質蟹比例由不足5%增加到35%以上,2007年全縣河蟹產量8500噸,占全省河蟹總產量的一成,產值超5億元。
通過種草、投螺生物修復技術在池塘河蟹養殖的成功運用,養殖水體清澈見底,達到國家地表水二、三類標準,使漁業主產區的水域環境質量得到極大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用水安全得到保證,極大地改善了人居環境,生態效益明顯。2006年,農業部漁業局在安徽馬鞍山市召開了全國內陸地區水產品健康養殖現場會,充分肯定了當涂水產健康生態養殖的成功經驗,并被專家譽為“當涂模式”。
“泊湖模式”——泊湖位于安慶市宿松、望江、太湖三縣交界處,是長江一級支流華陽河水系下游的一個大型湖泊,面積35萬畝,其中宿松境內10萬畝。泊湖全美蟹業公司2002年承包經營宿松境內泊湖7萬畝水面后,摒棄流行的分割精養高產模式,從修復泊湖生物資源入手,通過大范圍地移殖涵養水草、螺蚌,合理投放魚蟹,調整優化品種結構和種群數量,改善水域生態環境。經過5年實踐,泊湖生態環境惡化得到有效遏制,資源恢復了往日的生機。據2007年抽樣顯示:泊湖沉水植物平均生物量已達每立方米4.162千克,水草覆蓋率達90%,水質達到二級。春秋季節,水質清澈見底,水草蔥蘢茂密,尤如“原始森林”。在泊湖游弋的野鴨、大雁、天鵝成群結對,基本恢復到1980年前后的原生態水平。同時,泊湖水產養殖效益逐年提高。河蟹平均規格逐年增大,產量和產值連年翻番。2007年,公司河蟹產量達160噸,產值1200萬元,河蟹平均規格達180克,水產品質量通過綠色食品認證。與2003年相比,河蟹產量和產值分別增長了10倍和7倍,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河蟹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
安徽河蟹養殖的“當涂模式”、“泊湖模式”是生產實踐經驗的總結,產學研有機結合的碩果,更是現代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安徽河蟹養殖歷經快速發展、停滯徘徊和穩步發展三個階段。上世紀90年代,受河蟹暴利驅動,全省掀起大養蟹的高潮,由于缺乏養殖技術,以多取勝,養殖密度每畝達數千只,養殖季節的水草和螺蚌大戰,導致養殖水體和大水面水生動植物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至90年代中后期,河蟹品質和規格大大下降,養殖效益大幅下滑,七成以上的養蟹戶出現虧本,出現了大養大虧、小養小虧的現象,河蟹養殖面積大減,主要養殖區,曾導致一度村民飲水困難,河蟹養殖業受到重創。非理性的養殖,嚴重影響了養殖業的和諧發展。為了走出困境,安徽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認真總結經驗教訓,邀請了省內外水產知名專家對河蟹產業出謀劃策,引導扶持企業與科研院所廣泛開展產學研結合,與上海海洋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建立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建立產學研基地;在當涂縣相繼組織“河蟹振興工程”、“河蟹提升工程”,在泊湖實施了“泊湖生物資源快速修復與漁業利用”研究項目,奠定了以生物修復為核心的河蟹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對“當涂”、“泊湖”模式加以總結提高、科學規范,目前已初步形成稻田、池塘、河溝和湖泊四種類型的生態養殖模式,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為推廣生態、安全、健康的養殖方式,先后制定了“河蟹養殖水域生態修復技術規程”、“池塘蟹鱖混養技術操作規程”等60余項水產省級標準,建設標準化健康養殖示范場(區)100個,其中部級28個,示范區核心面積80萬畝,輻射面積160余萬畝,養殖水域水質普遍好轉,達到國家地表水二類標準。安徽河蟹養殖實現從“大養蟹”向“養大蟹”歷史性轉變。
近兩年,安徽又組織實施“河蟹進湖泊工程”,在全省湖泊漁業水域大力推廣“泊湖模式”,積極推進河蟹養殖從“養大蟹”向“優質蟹”轉變,全省230萬畝湖泊、70萬畝池塘養蟹基本上實現了生態健康養殖,河蟹產業步入了穩步發展的新時期。在水產養殖業中居主導地位的河蟹產業的良性發展,推動了水產品養殖生產方式的全面升級,健康養殖、標準化養殖在安徽已成主流,水產養殖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已取得明顯成效,呈現養殖環境好,產品質量好,市場銷路好的可喜局面。目前,全省累計建設無公害水產養殖基地44萬畝、綠色水產品養殖基地54萬畝,有機水產品基地26萬畝。認證無公害水產品74個、綠色水產品10個、有機水產品7個。歷次水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均達98%以上。
河蟹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探明了全面提升現代漁業發展水平的生態健康之路
水產養殖除了提供水產品以外,其良好的生態功能尤為重要。以水生生物資源為主體形成的水域生態系統,同森林生態系統和草原生態系統并稱為地球生態的三大支柱。其在維系自然界物質循環、能量流動、調節氣候和凈化環境等方面功能顯著,對維持生物多樣性、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和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其它生態系統無法替代的作用。而水產養殖業是水域生態系統——“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指出:要“推進水產健康養殖”、“強化水資源保護”、“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加大增殖放流力度”。這是新時期水產養殖業發展的戰略決策。
河蟹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是新時期水產養殖業的成功實踐,以漁養水,以水養魚,水產養殖業與水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并能很好地促進水域生態環境修復和良性發展。河蟹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探明了水產養殖必由之路——即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完成上述戰略決策、任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堅持不懈的走生態健康養殖之路,安徽省水產養殖業呈現出養殖環境越來越好、產品質量安全可靠、市場認知度和美譽度不斷提高的可喜局面。目前,全省已累計建設無公害水產養殖基地近50萬畝、綠色水產品養殖基地近60萬畝,有機水產品基地近30萬畝。有機水產品、綠色水產品、認證無公害水產品近100個。安徽河蟹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探明了全面提升現代漁業發展水平的生態健康養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