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預防,引導公眾自救是關鍵
http://www.xibaipo.cc 2009-01-04 14:33 中企顧問網
本文導讀:從非典到汶川地震,從礦井坍塌到踩踏事故,不斷發生的公共安全危機事件把危機管理推向前臺。危機管理是國家和政府通過對危機的監測、控制、處理,達到預防、避免、減輕和救治危機的整個行為過程。
從非典到汶川地震,從礦井坍塌到踩踏事故,不斷發生的公共安全危機事件把危機管理推向前臺。危機管理是國家和政府通過對危機的監測、控制、處理,達到預防、避免、減輕和救治危機的整個行為過程。近兩年來,我國在公共安全危機管理法律、制度、組織、系統等方面的建設已取得很大成效,但是在提升公眾自我保護能力方面的工作仍處于處級階段。
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在2008年11月22日于廣州召開的第四屆中國公共服務評價國際研討會上正式發布了《2008年中國公共服務公眾評價指數報告》,該報告中針對公共安全危機的專項調查結果表明:面對公共安全危機,公眾往往被動等待救助,自救意識薄弱,同時公眾在危機應對和生存急救等方面接受的培訓也明顯滯后,公眾自救能力急待提升。
公眾自救意識弱,高度依賴政府
在我國,面對公共危機時,公眾習慣性地依賴政府來解決問題。調查顯示,在經歷了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公眾對未來地震危機的預防上,更多期望政府致力于提升房屋抗震能力,提升地震預報水平,而對于避震防災知識宣傳教育則不那么熱衷,提及率僅為14.1%。這說明公眾尚未認識到學習避震防災知識的重要性,自救意識非常薄弱,在其他領域同樣如此。
實際上,如果公眾能夠較好地掌握相關的危機應對知識,則可以在面臨危機時采取正確的措施保護自己、救助他人,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公共安全危機帶來的損失。調查顯示,汶川地震中災區幸存者在第一時間主要依靠自救逃生,提及比例高達76.7%。
過去幾年頻頻發生的公共安全危機中,不乏因公眾缺乏自救意識和自救知識導致慘劇的案例,擁擠踩踏事故也屢見不鮮。比如,2008年9月20日,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龍東社區舞王俱樂部發生一起特大火災,大火雖然很快被撲滅,但仍造成43人死亡,88人受傷;2007年,重慶市家樂福沙坪壩店在自行組織的10周年店慶促銷活動中,其東門入口處因群眾滑倒而引發踩踏安全事故,造成3人死亡31人受傷。在這些事故中,相關管理部門固然負有重要責任,但公眾淡薄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救能力無疑是雪上加霜。
公眾自救能力差,相關培訓待加強
公眾自救能力與自救意識是相輔相成的,要提升公眾自救能力,相關的知識培訓和技能演練是必不可少的。長期以來,我國的危機應對知識培訓通常以組織為單位開展,比如中小學校、工礦企業等,培訓頻次和培訓效果直接受到組織管理者危機應對意識和能力的影響。“汶川地震中最牛的校長”四川安縣桑棗中學校長葉志平就是具有強烈危機應對意識的管理者,長年堅持帶領學生進行防災避險演練,從而能夠在大地震來臨時挽救了2200多名師生的生命。這一方面說明相關培訓和演練確實可以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同時也揭示出多數組織在危機應對相關培訓和演練方面的組織工作存在明顯不足。
調查顯示,到2008年9月為止,城鄉居民中接受過危機應對和生存急救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培訓的只占總數的6.5%,其中小城鎮表現較好,接受過相關培訓的人群占總體的10.2%,農村表現最差,只有3.4%的人表示接受過相關培訓。針對地震災區居民的調查也顯示,雖然地震是當地常見的自然災害,但是超過六成的被訪者“不太了解”或者“根本不了解”地震逃生、救援等方面的知識。這充分說明我國目前在危機應對及生存急救培訓方面的不足,尤其是針對大眾人群的培訓亟待提升。
汶川大地震的國家應急救援,顯示出我國處理突發災害的機制和體制建設日趨成熟;汶川大地震的傷亡人數之眾,一方面暴露出建筑抗震質量的巨大問題,另一方面說明危機應對及生存急救培訓工作的嚴重滯后。根據世界各國災害救助經驗,按照災害救助及時性的一般順序也基本上是自己→親友→周邊人員→政府→其他(志愿者、國際救援等),如何增強全社會公眾的公共安全危機防范意識和自救能力,無疑是我國目前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2007年2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可以看作是我國將公共安全教育納入正式工作日程的一個標志。但僅有《綱要》是遠遠不夠的,如何保障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落到實處,如何提升公共安全教育的效果,以至于如何將公共安全教育工作擴展到全社會,我們將拭目以待。
技術說明:本次調查于2008年9月采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方式,針對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武漢、沈陽、成都、浙江紹興諸暨、陜西咸陽興平、四川成都彭州、福建福州長樂、河北石家莊辛集、遼寧遼陽燈塔、湖南岳陽臨湘等14個地區的共3802名18-60歲的常住居民進行了入戶訪問。數據結果已根據各地實際人口規模進行加權處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調查的抽樣誤差為±0.87%。
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在2008年11月22日于廣州召開的第四屆中國公共服務評價國際研討會上正式發布了《2008年中國公共服務公眾評價指數報告》,該報告中針對公共安全危機的專項調查結果表明:面對公共安全危機,公眾往往被動等待救助,自救意識薄弱,同時公眾在危機應對和生存急救等方面接受的培訓也明顯滯后,公眾自救能力急待提升。
公眾自救意識弱,高度依賴政府
在我國,面對公共危機時,公眾習慣性地依賴政府來解決問題。調查顯示,在經歷了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公眾對未來地震危機的預防上,更多期望政府致力于提升房屋抗震能力,提升地震預報水平,而對于避震防災知識宣傳教育則不那么熱衷,提及率僅為14.1%。這說明公眾尚未認識到學習避震防災知識的重要性,自救意識非常薄弱,在其他領域同樣如此。
實際上,如果公眾能夠較好地掌握相關的危機應對知識,則可以在面臨危機時采取正確的措施保護自己、救助他人,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公共安全危機帶來的損失。調查顯示,汶川地震中災區幸存者在第一時間主要依靠自救逃生,提及比例高達76.7%。
過去幾年頻頻發生的公共安全危機中,不乏因公眾缺乏自救意識和自救知識導致慘劇的案例,擁擠踩踏事故也屢見不鮮。比如,2008年9月20日,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龍東社區舞王俱樂部發生一起特大火災,大火雖然很快被撲滅,但仍造成43人死亡,88人受傷;2007年,重慶市家樂福沙坪壩店在自行組織的10周年店慶促銷活動中,其東門入口處因群眾滑倒而引發踩踏安全事故,造成3人死亡31人受傷。在這些事故中,相關管理部門固然負有重要責任,但公眾淡薄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救能力無疑是雪上加霜。
公眾自救能力差,相關培訓待加強
公眾自救能力與自救意識是相輔相成的,要提升公眾自救能力,相關的知識培訓和技能演練是必不可少的。長期以來,我國的危機應對知識培訓通常以組織為單位開展,比如中小學校、工礦企業等,培訓頻次和培訓效果直接受到組織管理者危機應對意識和能力的影響。“汶川地震中最牛的校長”四川安縣桑棗中學校長葉志平就是具有強烈危機應對意識的管理者,長年堅持帶領學生進行防災避險演練,從而能夠在大地震來臨時挽救了2200多名師生的生命。這一方面說明相關培訓和演練確實可以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同時也揭示出多數組織在危機應對相關培訓和演練方面的組織工作存在明顯不足。
調查顯示,到2008年9月為止,城鄉居民中接受過危機應對和生存急救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培訓的只占總數的6.5%,其中小城鎮表現較好,接受過相關培訓的人群占總體的10.2%,農村表現最差,只有3.4%的人表示接受過相關培訓。針對地震災區居民的調查也顯示,雖然地震是當地常見的自然災害,但是超過六成的被訪者“不太了解”或者“根本不了解”地震逃生、救援等方面的知識。這充分說明我國目前在危機應對及生存急救培訓方面的不足,尤其是針對大眾人群的培訓亟待提升。
汶川大地震的國家應急救援,顯示出我國處理突發災害的機制和體制建設日趨成熟;汶川大地震的傷亡人數之眾,一方面暴露出建筑抗震質量的巨大問題,另一方面說明危機應對及生存急救培訓工作的嚴重滯后。根據世界各國災害救助經驗,按照災害救助及時性的一般順序也基本上是自己→親友→周邊人員→政府→其他(志愿者、國際救援等),如何增強全社會公眾的公共安全危機防范意識和自救能力,無疑是我國目前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2007年2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可以看作是我國將公共安全教育納入正式工作日程的一個標志。但僅有《綱要》是遠遠不夠的,如何保障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落到實處,如何提升公共安全教育的效果,以至于如何將公共安全教育工作擴展到全社會,我們將拭目以待。
技術說明:本次調查于2008年9月采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方式,針對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武漢、沈陽、成都、浙江紹興諸暨、陜西咸陽興平、四川成都彭州、福建福州長樂、河北石家莊辛集、遼寧遼陽燈塔、湖南岳陽臨湘等14個地區的共3802名18-60歲的常住居民進行了入戶訪問。數據結果已根據各地實際人口規模進行加權處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調查的抽樣誤差為±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