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的機會是跌出來的
http://www.xibaipo.cc 2009-02-12 10:15 中企顧問網
本文導讀:前宏觀環境促使市場可能衍生出一個新的機會:即黃金下跌帶來的投資機遇。
前宏觀環境促使市場可能衍生出一個新的機會:即黃金下跌帶來的投資機遇。
前期在市場積弱環境下,黃金不僅明顯抗跌,且不斷創出階段性新高。但當流動性修復,市場氛圍趨于穩定,黃金金融屬性(避險功能)可能顯著弱化,商品屬性(較高的收入需求彈性)或將重新主導價格走勢。而黃金的商品表現在經濟低迷時趨于負面,因此黃金從更長遠角度來看雖具有戰略價值,但中短期回調的概率和空間還是比較大。
自去年9月末“雷曼事件”引發全球范圍內去杠桿化進程加劇,導致商品市場系統性風險徹底暴露,在短短3個月時間內大宗商品價格跌幅普遍在50%以上。導致金融危機全球經濟遭遇重創,美國、歐元區等發達經濟體陷入深度衰退,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速大幅減緩,陸續而至的是全球央行降低利率和各國財政刺激方案迅速出臺,在08年底股票市場和商品市場先后呈現止跌回升的走勢。我們將此定義為危機爆發后階段。
宏觀經濟進入低迷期
正如IMF在最新《世界經濟展望》中所述,宏觀經濟正處于深水區,仍不知水到底有多深,但從Libor和TED利差等指標表現看,金融市場流動性已初步修復,資金供需緊張狀況也逐步得以緩解。因此,當前宏觀環境已經發生變化,即從危機爆發后階段轉入另一個新的階段:經濟低迷時期。從經濟衰退到經濟低迷,盡管經濟增速會表現為低增長或負增長,但整體而言經濟運行比較穩定。應該說,將1929年大衰退作為本輪經濟衰退的經典樣本,是目前市場普遍認同的觀點。但我們通過比較美國1929年和日本1990年衰退發現,二者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且當前經濟形勢與當年日本更為相似。美國和日本的差異表現在:貨幣政策方面,美聯儲當時不斷調高利率,貨幣供應量也出現銳減,而日本陷入定量寬松的流動性陷阱;盡管兩國房產、股票、商品等資產類價格均大幅度下跌,但美國GDP損失接近1/3,日本GDP卻較為穩定。究其原因,資產價格大幅度下跌導致微觀層面的企業資產負債表出現嚴重失衡,企業為避免技術性破產(或資產負債表的衰退),不得不從“利潤最大化”轉向“負債最小化”經營,因此貨幣政策對刺激企業投資需求發揮不出效用,這也是我們堅持全球央行零利率政策效用失常的原因。此外,從日本經驗來看,財政政策在經濟陷入低迷時期的作用大有可為,并非簡單承襲了凱恩斯的政策理論,而是因為政府取代個人和企業之后,直接成為投資需求的推動者和銀行貨幣乘數的創造者,日本之所以未出現GDP大幅度下滑,政府貢獻可謂功不可沒。因此,必須密切關注政府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等經濟刺激方面的新舉措。
商品價格或慣性運動
鑒于宏觀環境的新變化,對市場的分析和判斷亦需要作相應調整。
首先,全球金融危機會使經濟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持續低迷。盡管國際性協調合作成為官方口頭共識,但為了穩定本國經濟,各國間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或不可避免。因商品進出口貿易渠道可能遭到損害,將導致原本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的商品價格鏈條斷裂,由此給商品定價機制帶來新的變化。因此,本土或區域性市場(如供需平衡,產業生態等)將取代全球市場成為分析和關注的重點。
其次,從長期視角來看,本輪危機的力度和強度確屬百年不遇,且波段性沖擊如同潛藏在水表下的冰山一樣難以預估。對資產類價格而言,盡管中期會持續低迷,但由于經濟處于穩定狀態,因此資產類價格波動會相對趨于穩定。不妨做個比喻,將宏觀經濟視為一臺運轉機器,金融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是機器發動機,商品生產貿易流通則是機器零部件,只有當發動機啟動后,零部件才開始運轉,這也是為什么本輪商品市場滯后于股票市場反彈的原因;若股票市場企穩或者加速,商品市場反彈節奏也將隨之加快,但由于零部件運轉存在慣性,當股票市場重新下跌時,商品價格也將短暫慣性運動,但力度會逐漸減弱。
前期在市場積弱環境下,黃金不僅明顯抗跌,且不斷創出階段性新高。但當流動性修復,市場氛圍趨于穩定,黃金金融屬性(避險功能)可能顯著弱化,商品屬性(較高的收入需求彈性)或將重新主導價格走勢。而黃金的商品表現在經濟低迷時趨于負面,因此黃金從更長遠角度來看雖具有戰略價值,但中短期回調的概率和空間還是比較大。
自去年9月末“雷曼事件”引發全球范圍內去杠桿化進程加劇,導致商品市場系統性風險徹底暴露,在短短3個月時間內大宗商品價格跌幅普遍在50%以上。導致金融危機全球經濟遭遇重創,美國、歐元區等發達經濟體陷入深度衰退,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速大幅減緩,陸續而至的是全球央行降低利率和各國財政刺激方案迅速出臺,在08年底股票市場和商品市場先后呈現止跌回升的走勢。我們將此定義為危機爆發后階段。
宏觀經濟進入低迷期
正如IMF在最新《世界經濟展望》中所述,宏觀經濟正處于深水區,仍不知水到底有多深,但從Libor和TED利差等指標表現看,金融市場流動性已初步修復,資金供需緊張狀況也逐步得以緩解。因此,當前宏觀環境已經發生變化,即從危機爆發后階段轉入另一個新的階段:經濟低迷時期。從經濟衰退到經濟低迷,盡管經濟增速會表現為低增長或負增長,但整體而言經濟運行比較穩定。應該說,將1929年大衰退作為本輪經濟衰退的經典樣本,是目前市場普遍認同的觀點。但我們通過比較美國1929年和日本1990年衰退發現,二者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且當前經濟形勢與當年日本更為相似。美國和日本的差異表現在:貨幣政策方面,美聯儲當時不斷調高利率,貨幣供應量也出現銳減,而日本陷入定量寬松的流動性陷阱;盡管兩國房產、股票、商品等資產類價格均大幅度下跌,但美國GDP損失接近1/3,日本GDP卻較為穩定。究其原因,資產價格大幅度下跌導致微觀層面的企業資產負債表出現嚴重失衡,企業為避免技術性破產(或資產負債表的衰退),不得不從“利潤最大化”轉向“負債最小化”經營,因此貨幣政策對刺激企業投資需求發揮不出效用,這也是我們堅持全球央行零利率政策效用失常的原因。此外,從日本經驗來看,財政政策在經濟陷入低迷時期的作用大有可為,并非簡單承襲了凱恩斯的政策理論,而是因為政府取代個人和企業之后,直接成為投資需求的推動者和銀行貨幣乘數的創造者,日本之所以未出現GDP大幅度下滑,政府貢獻可謂功不可沒。因此,必須密切關注政府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等經濟刺激方面的新舉措。
商品價格或慣性運動
鑒于宏觀環境的新變化,對市場的分析和判斷亦需要作相應調整。
首先,全球金融危機會使經濟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持續低迷。盡管國際性協調合作成為官方口頭共識,但為了穩定本國經濟,各國間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或不可避免。因商品進出口貿易渠道可能遭到損害,將導致原本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的商品價格鏈條斷裂,由此給商品定價機制帶來新的變化。因此,本土或區域性市場(如供需平衡,產業生態等)將取代全球市場成為分析和關注的重點。
其次,從長期視角來看,本輪危機的力度和強度確屬百年不遇,且波段性沖擊如同潛藏在水表下的冰山一樣難以預估。對資產類價格而言,盡管中期會持續低迷,但由于經濟處于穩定狀態,因此資產類價格波動會相對趨于穩定。不妨做個比喻,將宏觀經濟視為一臺運轉機器,金融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是機器發動機,商品生產貿易流通則是機器零部件,只有當發動機啟動后,零部件才開始運轉,這也是為什么本輪商品市場滯后于股票市場反彈的原因;若股票市場企穩或者加速,商品市場反彈節奏也將隨之加快,但由于零部件運轉存在慣性,當股票市場重新下跌時,商品價格也將短暫慣性運動,但力度會逐漸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