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購 中國車企要借力不要分力
http://www.xibaipo.cc 2009-03-24 14:41 中企顧問網
本文導讀:或許有一天,你突然發現,在中國道路上奔馳的沃爾沃轎車不再來自福特,而是貼上了長安、東風、吉利或者奇瑞的標志。
本刊記者 許艷清
或許有一天,你突然發現,在中國道路上奔馳的沃爾沃轎車不再來自福特,而是貼上了長安、東風、吉利或者奇瑞的標志。
你不用感到驚訝,因為這并非遙不可及的天方夜譚。
從去年開始,在福特苦心策劃的重組方案公布之前,關于沃爾沃的買家的各種傳言已經滿天飛。但人們關注的焦點似乎不是這個豪華車品牌是否被出售,而是來自中國的哪家企業將最終出手。
有意思的是,英國的一家汽車網站和美國的汽車網站TTAC甚至就上汽、東風、還是吉利可能收購沃爾沃打起了口水仗。
“蛇吞象”“狼吃虎”
并購傳聞漫天飛
沃爾沃并不是惟一的例子。從去年底開始,有關中國汽車企業有意收購國外汽車品牌的消息甚囂塵上。如東風汽車集團有意收購通用汽車旗下品牌、川汽野馬將收購悍馬等。
一時間,“蛇吞象”“狼吃虎”等各種并購消息在車市漫天飛舞。
一些人士認為,“三大”汽車公司的子品牌大甩賣,是提高中國和印度等地新興企業技術水平和品牌水平影響力的機會。這次被拋售的多是高端品牌,而中印等地的本土企業往往擅長低端車型,有購買成熟高端品牌的需求。
如果是這樣,就不難解釋吉利、奇瑞等本土車企對沃爾沃的出售那么感興趣的原因了。
然而,當并購的聲音越來越高的時候,業界對這一問題的分歧也越來越大,并非所有的人都對中國車企并購海外品牌有信心,甚至,有些人是持否定態度的。
在全國人大湖南團9日舉行的全體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這樣表示:“海外并購難道僅是一個‘錢’的問題嗎?你吃得下來,管得了它嗎?”
《華爾街日報》甚至直接刊登文章《警示,收購沃爾沃給吉利帶來災難》,文章分析稱吉利收購沃爾沃將使其品牌形象大大提升,李書福進軍國際的雄心也會更進一步,但是如果處理不好跨文化的人事整合,將會給吉利帶來災難。
海外并購
怎一個“錢”字了得
事實上,他們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
融勤國際中國研究院院長孫紅偉分析說,假如收購的品牌不夠強勢,則失去收購的意義;但強勢品牌的背后,都會附帶一連串極其麻煩的問題,這些問題若處理不好,將成為累贅。
孫院長所說的問題不僅包括收購資金的來源、管理經驗、技術實力,企業之間的文化融合,價值觀不同更是成為品牌收購的大問題。
縱觀中國汽車業的收購案例,以上汽、南汽收購英國的羅孚最為典型,但成功收購后的南汽,研發的“名爵”、TF、MG3卻在市場上“默默無聞”,反而是在競購中失利的上汽,在羅孚75車型基礎上研發成功的“榮威”品牌,搶先占領市場,趕在南汽前面賺走了人氣。
放眼國際,近十幾年來,在乘用車領域全球收購并成功的案例也非常罕見。如悍馬之于通用、捷豹之于福特、克萊斯勒之于戴姆勒。這些曾經轟動一時的收購案,最終都以財大氣粗的收購者被拖下水而收場。
故事還在上演。2008年印度塔塔集團一度瘋狂并購,將捷豹和路虎收編旗下,令全球汽車界大為震驚。但現在的塔塔集團已經顯露出消化不良的征兆,迫于資金的壓力,塔塔已經叫停了進一步的收購行動。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室主任趙英對記者說:“汽車業的跨國成功并購,本來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中國企業還沒有國際化運營能力,更不具備嘗試的基礎。如果不慎掉進陷阱,想爬出來就得付出慘重的代價。”
反觀日本汽車巨頭,他們很少走收購兼并之路,但這絲毫不影響其在全球汽車業中的地位。日本豐田汽車成為全球第一大產銷巨頭,靠的是直接在海外設廠、自主研發;日本本田汽車在這次金融危機之中仍保持盈利,源于“注重技術”的基因;本田汽車不通過收購來擴大旗下品牌,僅自行開發主力車型,最終形成單車成本較低的優勢競爭格局,從而打遍全球。
當然,這并不是意味著要全盤否定“海外并購”。
并購是為壯大產業鏈
一個不容忽視的機會是,美國“三大”瀕臨危機時,中國汽車希望通過資金來換取核心技術的可能性加大。
孫紅偉認為,海外并購的機會在于技術和人才層面。“三大”的身后是一大批零部件企業所有的核心技術,以及汽車設計公司的設計人才等,都是中國車企的軟肋,可以考慮進行篩選吸收。
汽車工業資深專家、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委員陳光祖對于海外并購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告訴記者,在百年危機前,整車或零部件企業應該重點瞄準那些陷入財務困境、但是擁有技術優勢的中小企業或者技術服務型公司。
他舉例說,中國雖然是碳資源大國,但在尾氣排放系統中所使用的碳粉,還必須從國外進口;在汽車發動機及輪轂等高端的緊固件也依靠進口。能否利用這次機會,收購類似企業,取得相關領域的技術突破與封鎖很關鍵。
當然,這并非易事。要收購海外優質資產,首先企業要有實力;再次,要符合企業自身的技術發展,比如說收購的這項技術正是企業急需的,或是能擴展產業鏈的;最后,要確定收購的前沿技術。
或許有一天,你突然發現,在中國道路上奔馳的沃爾沃轎車不再來自福特,而是貼上了長安、東風、吉利或者奇瑞的標志。
你不用感到驚訝,因為這并非遙不可及的天方夜譚。
從去年開始,在福特苦心策劃的重組方案公布之前,關于沃爾沃的買家的各種傳言已經滿天飛。但人們關注的焦點似乎不是這個豪華車品牌是否被出售,而是來自中國的哪家企業將最終出手。
有意思的是,英國的一家汽車網站和美國的汽車網站TTAC甚至就上汽、東風、還是吉利可能收購沃爾沃打起了口水仗。
“蛇吞象”“狼吃虎”
并購傳聞漫天飛
沃爾沃并不是惟一的例子。從去年底開始,有關中國汽車企業有意收購國外汽車品牌的消息甚囂塵上。如東風汽車集團有意收購通用汽車旗下品牌、川汽野馬將收購悍馬等。
一時間,“蛇吞象”“狼吃虎”等各種并購消息在車市漫天飛舞。
一些人士認為,“三大”汽車公司的子品牌大甩賣,是提高中國和印度等地新興企業技術水平和品牌水平影響力的機會。這次被拋售的多是高端品牌,而中印等地的本土企業往往擅長低端車型,有購買成熟高端品牌的需求。
如果是這樣,就不難解釋吉利、奇瑞等本土車企對沃爾沃的出售那么感興趣的原因了。
然而,當并購的聲音越來越高的時候,業界對這一問題的分歧也越來越大,并非所有的人都對中國車企并購海外品牌有信心,甚至,有些人是持否定態度的。
在全國人大湖南團9日舉行的全體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這樣表示:“海外并購難道僅是一個‘錢’的問題嗎?你吃得下來,管得了它嗎?”
《華爾街日報》甚至直接刊登文章《警示,收購沃爾沃給吉利帶來災難》,文章分析稱吉利收購沃爾沃將使其品牌形象大大提升,李書福進軍國際的雄心也會更進一步,但是如果處理不好跨文化的人事整合,將會給吉利帶來災難。
海外并購
怎一個“錢”字了得
事實上,他們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
融勤國際中國研究院院長孫紅偉分析說,假如收購的品牌不夠強勢,則失去收購的意義;但強勢品牌的背后,都會附帶一連串極其麻煩的問題,這些問題若處理不好,將成為累贅。
孫院長所說的問題不僅包括收購資金的來源、管理經驗、技術實力,企業之間的文化融合,價值觀不同更是成為品牌收購的大問題。
縱觀中國汽車業的收購案例,以上汽、南汽收購英國的羅孚最為典型,但成功收購后的南汽,研發的“名爵”、TF、MG3卻在市場上“默默無聞”,反而是在競購中失利的上汽,在羅孚75車型基礎上研發成功的“榮威”品牌,搶先占領市場,趕在南汽前面賺走了人氣。
放眼國際,近十幾年來,在乘用車領域全球收購并成功的案例也非常罕見。如悍馬之于通用、捷豹之于福特、克萊斯勒之于戴姆勒。這些曾經轟動一時的收購案,最終都以財大氣粗的收購者被拖下水而收場。
故事還在上演。2008年印度塔塔集團一度瘋狂并購,將捷豹和路虎收編旗下,令全球汽車界大為震驚。但現在的塔塔集團已經顯露出消化不良的征兆,迫于資金的壓力,塔塔已經叫停了進一步的收購行動。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室主任趙英對記者說:“汽車業的跨國成功并購,本來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中國企業還沒有國際化運營能力,更不具備嘗試的基礎。如果不慎掉進陷阱,想爬出來就得付出慘重的代價。”
反觀日本汽車巨頭,他們很少走收購兼并之路,但這絲毫不影響其在全球汽車業中的地位。日本豐田汽車成為全球第一大產銷巨頭,靠的是直接在海外設廠、自主研發;日本本田汽車在這次金融危機之中仍保持盈利,源于“注重技術”的基因;本田汽車不通過收購來擴大旗下品牌,僅自行開發主力車型,最終形成單車成本較低的優勢競爭格局,從而打遍全球。
當然,這并不是意味著要全盤否定“海外并購”。
并購是為壯大產業鏈
一個不容忽視的機會是,美國“三大”瀕臨危機時,中國汽車希望通過資金來換取核心技術的可能性加大。
孫紅偉認為,海外并購的機會在于技術和人才層面。“三大”的身后是一大批零部件企業所有的核心技術,以及汽車設計公司的設計人才等,都是中國車企的軟肋,可以考慮進行篩選吸收。
汽車工業資深專家、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委員陳光祖對于海外并購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告訴記者,在百年危機前,整車或零部件企業應該重點瞄準那些陷入財務困境、但是擁有技術優勢的中小企業或者技術服務型公司。
他舉例說,中國雖然是碳資源大國,但在尾氣排放系統中所使用的碳粉,還必須從國外進口;在汽車發動機及輪轂等高端的緊固件也依靠進口。能否利用這次機會,收購類似企業,取得相關領域的技術突破與封鎖很關鍵。
當然,這并非易事。要收購海外優質資產,首先企業要有實力;再次,要符合企業自身的技術發展,比如說收購的這項技術正是企業急需的,或是能擴展產業鏈的;最后,要確定收購的前沿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