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將成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受害者?
本文導讀:誰將成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受害者?
3月5日,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正式宣布英國將實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同日,歐洲央行在降息50個基點后也暗示:未來可能不得不實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
為什么英國央行與歐洲央行都選擇“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呢?因為實在沒辦法。正常的貨幣政策工具已經“用盡”,依然無法阻擋經濟衰退。
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全球絕大多數金融機構在金融危機到來前都處在狂熱狀態,不是拼命放貸,就是在商品期貨或貨幣市場上運作。所以隨后虛擬金融市場的暴跌,不僅套牢了它們的現金儲備,而且還要“去杠桿化”,追加保證金。即使是少數非常謹慎的銀行。因此,全球銀行業在長達半年的時間內基本沒有貸款,業務急劇收縮。這引發了市場流動性的緊缺。
何謂“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就是以市場上的商業金融機構是否恢復“正常”放貸為唯一標準,不顧一切地“印鈔票”。當然,這些鈔票不是一股腦地投放到實體經濟和商品市場上。它們是以電匯的方式,通過央行向商業銀行貸款或由央行購買金融機構票據的機制由央行充當債權人,流動性暫時僅限于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的貨幣市場。
這種方式的最終結果是什么呢?歷史已經作過回答。日本實行這一政策已經十余年。
日本的實踐證明:金融危機會極大地打擊金融業和金融市場的信心,市場的“去杠桿化”過程會很漫長,因此在一定時期內金融市場的交易很難正常;另外,由于經濟的全球化和貨幣市場的自由化,一個國家無限制增加流動性供應未必能夠刺激銀行業對本國的放貸。也就是說,當貨幣的回報率境外與境內存在剪刀差時,貨幣會毫不遲疑地選擇境外。
歷史表明,“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在一定時間、一定范圍內不會極大增加本國的通貨膨脹壓力。流動性由銀行業內部流向社會需要時間。當銀行業賬面資產膨脹、信心恢復、放貸沖動增強后,首先得到貸款的很可能不是實體經濟的“最饑渴者”,相反,那些虛擬金融市場的大鱷們可能得到的更多、更早——因為它們本身就是金融機構或是準金融機構。而當大多數金融機構都開始嘗到甜頭,對客戶發放貸款也從謹慎變得隨意時,社會整體的流動性泛濫就不可避免了。而在這時,其本國仍可能沒有通貨膨脹,或沒有高得嚇人的通貨膨脹。經濟的全球化和金融市場的自由化,可以將流動性在很短的時間集中到一個點或幾個點上,又從這個點很快地移動到另外的點上。就像過去幾年,全球虛擬金融市場輪番炒作,新興市場國家一個接一個地發生經濟過熱。而在流動性泛濫的源頭——日本、美國還在討論通貨緊縮為什么揮之不去時,全球能源價格已經瘋狂上漲幾倍了。
因此日本過去10年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歷史告訴我們:發達國家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等于向全世界發行本幣,最終是向新興國家輸出通貨膨脹。
而為什么新興國家容易形成流動性泛濫的“洼地”?為什么新興國家容易出現惡性通貨膨脹呢?因為在這些國家中,貨幣市場的回報率以及市場可以炒作的“題材”比發達國家要多得多,而且它們的經濟體已經對過熱失去了“免疫力”,一點就著;由于新興國家與發達國家在勞動力價值上存在巨大“鴻溝”,新興經濟體的物價上漲的“潛能”非常大。所以,發達國家輸出流動性,自己的物價可能還沒有上漲,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已經受不了了。
更為重要的是:當發達國家都實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時,發展中國家一定會被迫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否則必將引發輸入性的貨幣升值。因此,“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可能對發展中國家的損害更大。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歐洲的情況與日本、美國不同,因此實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更可能事與愿違。英國的經濟規模小于美日,而金融業的占比又遠遠超出美日。實體經濟的規模很小,貨幣流的容納量有限,流動性很容易“外泄”,流入虛擬金融或流向“海外”。據測算,英國央行未來投放的貨幣很可能有75%進入全球虛擬經濟市場。由于英國是金融高度自由化的國家,因此未來英鎊成為全球“攜帶式”金融交易工具的可能性很大,比之當年的日元將更可怕。
預計英國央行將在未來數個月“印”出1500億英鎊,用來收購該國銀行的票據和公司債,這肯定將對市場注入龐大現金流。此外,英國央行還準備通過資產項目收購價值3.4億英鎊的商業票據,同時允許銀行通過市場購買企業的商業票據。這些舉動可能使英鎊獲得向海外擴張的極大沖動。如果英鎊匯率走低,利率下行,未來的攜帶式貨幣就非英鎊莫屬。
這幾天,全球股市反彈,能源市場價格回升,就是對全球主要央行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提前反應;更值得關注的是,歐洲央行也可能實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但它釋放的巨大流動性會流向哪里呢?歐洲太大了——不僅是國家太多,轄區很大,而且貧富差距太大。歐洲央行實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希望歐洲的銀行恢復正常放貸,但東歐已經捆綁了西歐——你不救我,我就把你拖死。歐洲央行敢救嗎?東歐拖欠的債務可以把每一個歐洲的大銀行拖下水。但是不救行嗎?東歐垮了,其所欠的1.54萬億美元外債怎么辦?最終還是會拖垮歐洲。
正因為兩難,才可能出此下策。不是歐洲央行和英國央行的官員不聰明,而是沒有辦法。誰也不想實行害人也害己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只是為時已晚——沒有想到金融危機會如此嚴重。
筆者希望,“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真是“黔驢技窮”的最后一招。待經濟稍微好轉,歐美各大央行能立即拋棄這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