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明君書店關門 民營連鎖書局困局
本文導讀:上海明君書店關門 民營連鎖書局困局
“像當當網和卓越網這樣的在線書商,也與實體書店形成了直接的競爭,并占有‘零損耗’等實體書店無法比擬的優勢。”劉暉告訴記者,實體書店還要面臨的就是商業物業成本持續的增長
11月的上海漸顯深秋的蕭瑟。在這個時節,又一家曾經在滬上聲名鵲起的民營連鎖書局“明君書店”,以并不光彩的形式被查封了最后兩家門店。
“明君書店”、“思考樂書局”、“席殊書屋”,這些曾經在滬、京名噪一時、紅紅火火的民營連鎖書局,如今正在或是已經成為那一段時期愛書人回憶中的名字——從欠書款、欠債、欠薪,到相繼關門,幾家頗有名氣的民營連鎖書局重復著驚人相似的命運。
“民營書店做連鎖確實艱難。”有人說。
“圖書零售的平均毛利率還是不錯的,有的玩的。”也有人說。
最后一根稻草
壓倒“明君書店”的最后一根稻草是7.3萬元的拖欠員工薪酬。
今年7月,“明君書店”原大寧店員工訴“明君書店”的勞動爭議仲裁獲勝,“明君書店”被判支付拖欠員工薪酬共7.3萬余元。3個多月后,由于“明君書店”方面仍未支付拖欠工資,被申請強制執行,“明君書店”最后兩家尚在營業的門店——人民廣場店和南京西路店被查封。
對于一度有過22家直營店、10家加盟店、逾13萬會員的“明君書店”,其頹勢早已顯露。
資料顯示,2004年3月至9月因“明君書店”長期拖欠出版社書款且分文不還,上海40家出版社集體停止對其發貨,部分書店停業。隨后,“明君書店”的法定代表人劉渝華對媒體承認,在各個地鐵出口處開設的28家連鎖書店,8家虧損、5家略盈、15家持平,經調整關閉10家連鎖店。
到去年年底,“明君書店”又推出一項強制換卡的規定,要求老會員換新的“明君文化卡”,并充值100元,從而引起又一番風波。面對當時外界對“明君書店”換卡之舉的種種猜測,明君對換卡的解釋是“會員儲值卡只是一種營銷模式并非瘋狂套現”。然而就在換卡之后不久,一些會員持卡到“明君書店”買書時,卻發現店里已經沒有什么新書了。
晃著小卡片,曾經是“明君讀書俱樂部”會員的李小姐無奈地對記者說,當時換的會員卡里還有幾十塊錢,現在也就是廢卡一張了。
“‘明君書店’其實已經經營不下去了。”滬上一位民營書店負責人吳先生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但記者卻一直無法聯系到“明君書店”的任何工作人員。如今,明君本人和劉渝華似乎也從媒體和外界的視線中消失了。
民營書局的“百慕大”
資金鏈斷裂,這是業內對于“明君書店”遭遇的總結。
同樣的“厄運”也曾發生在“思考樂書局”的身上,略微不同的是,“思考樂書局”的資金窟窿要更大——被并購前的“思考樂書局”先后被牽連進7樁銀行“討債”案件,涉案本金超過5000萬元。
據當時披露的消息,這些案件所涉及的以“思考樂”為名義貸得的銀行貸款,絕大多數是被其控股股東投入到其他產業中,由于這些產業普遍經營不善,同時“思考樂書店”當時正在大規模的擴張中,因此導致了最終的債務危機。
“思考樂書局”控股股東所使的“乾坤大挪移”,也隱隱地出現在“明君書店”中。
根據明君本人此前的解釋,在上海明君文化傳播公司旗下有兩個主要部門,一個是經營地鐵連鎖書店的“明君書店”,另一個是“明君工作室”,而后者才是他們的主要利潤來源,而連鎖書店不過是工作室的一個銷售網。
“業內的一種猜測是,明君把書店的錢主要用于了工作室的圖書出版,但由于出版不利,導致資金鏈斷裂。”一位滬上出版界人士表示。也有猜測稱資金是被挪作地產投資,“但這就很難證實了”。
從“思考樂書局”到“明君書店”,這部分出問題的民營書局普遍存在的管理亂局是一個共性。圖書零售業的資深人士夏先生認為,這些企業或者對其所從事的行業的發展趨勢沒有準確的判斷、盲目擴張,或者動用供貨款、公司財務混亂,同時在民營書局外部巨大的競爭壓力之下,最終的資金鏈斷裂也就成了必然的結果。
出路?
“書店只要總體持平就是勝利。”明君曾說過。而在北京昭邑零商管理公司首席咨詢顧問劉暉看來,圖書零售的平均毛利率不錯,其實還是有的玩的。
目前,傳統地面圖書零售的平均毛利空間在35%左右,但民營書局的確面臨著嚴峻的外部競爭環境。
根據劉暉的調研,首先,書店普遍實行的8折會員制優惠,進一步壓縮了毛利空間至15%左右,加大了書店自身的經營壓力;而圖書商品不同于快速消費品的特殊性,也使得其適銷率并不高,加之網絡下載等讀書渠道的增多,減少了如學生這樣的很大一部分讀書人群。
“此外,像當當網和卓越網這樣的在線書商,也與實體書店形成了直接的競爭,并占有‘零損耗’等實體書店無法比擬的優勢。”劉暉告訴記者,實體書店還要面臨的就是商業物業成本持續的增長。
“這樣下來,書店能保持1%多一點的凈利潤就已經很不錯了。”劉暉說。
而1%的凈利潤,在民營書店負責人吳先生的眼里,已經算是做得“很專業”的了。在吳先生看來,盡管圖書的毛利率在其他零售商品中算是比較高的,但圖書的銷售的確無法與快速消費品這樣的商品相比,“一個30~50平方米的書店與同面積的便利店比,營業額根本就做不過便利店。誰會在早上6點和晚上12點到書店去呢?”
劉暉認為,民營書局本身沒問題,連鎖這種形式本身也沒有問題,但問題就在于,民營書店在做成連鎖書店之后,想要打造的優勢在哪里。是打低價牌,還是打質優牌,很多民營連鎖書店并沒有想清楚要發展的方向所在。
在劉暉看來,北京的“光合作用”書房和上海的“季風圖書”在圖書的品類化管理上就做得很好。“像‘光合作用’的目標消費群就十分清晰,它主要做在CBD中心,針對的對象就是中產階層。也就是只有這樣的有針對性地做書店,才能讓毛利最大化。”劉暉說,那種大而全的書店形式,在北京也就王府井和西單書城能做到,對民營書局而言,品類化管理是必然。
“做民營連鎖書店,為一部分讀者做好服務就夠了。”吳先生在采訪最后告訴記者,管理者的思路尤其要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