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科技發展存在問題
本文導讀:漁業科技發展存在問題
雖然我國漁業科技工作有了較大進展,但與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比仍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漁業科技總體投入不足,科技創新能力較弱。一方面漁業科研與推廣投入相對不足,難以滿足現代漁業建設對科技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尤其是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薄弱,缺乏引領行業發展的原創性成果,加之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不夠,致使一些制約漁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如水產良種、漁藥(疫苗)、漁用飼料和漁業節能等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
二是成果轉化率低,科技與產業發展結合不夠緊密。漁業科技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能力弱、技術成果產業化程度低,依然是制約我國漁業發展的一大障礙。由于一些研究內容與產業的需求關聯度不高,產學研結合不緊密,以及推廣經費短缺等原因,盡管每年都有幾百項漁業科技成果問世,但真正在漁業生產和管理中得到應用的比例還不高,漁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入戶率相對較低,存在著科技與生產“兩張皮”的現象。
三是科技力量集成整合不夠,缺乏行業統籌規劃。目前,我國共有地市級以上漁業科研機構127個,涉及水產學科的院校10多個。由于這些機構分屬不同條塊,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指導,難以形成合力攻克漁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難題,加之漁業科技立項選題與產業發展需求結合不夠緊密,使得漁業行政主管部門難以根據產業發展的迫切需要進行統籌規劃。
四是水產技術推廣體系薄弱,漁民科技文化素質不高。由于管理體制不順、運行機制不活、推廣方式單一、服務手段落后、經費渠道不暢、人員素質不高等制約推廣體系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因而整個基層水產推廣體系仍較薄弱。同時,漁民科技文化素質還相對較低,對新技術、新成果的吸納能力較弱,漁民科技培訓工作亟待加強。
(三)發展需求
建設現代漁業,促進漁業增長方式轉變,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漁業科技進步支持。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到2020年我國農業科技整體實力要進入國際前列”的精神,要求漁業科技大幅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形成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技術體系,進一步提升我國漁業的國際競爭力。
食品安全對漁業科技的需求。隨著我國人口增長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作為人民生活重要優質蛋白來源的水產品需求將進一步增長。但是,過度捕撈造成漁業資源嚴重衰退,受水域功能變化的影響,養殖面積也難以大幅增加。同時,漁業水域環境污染、養殖病害增多、漁藥使用不規范等也嚴重威脅著水產品的質量安全。為此,只有依靠漁業科技進步,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漁業,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水產品質量,才能從數量和質量上實現水產品有效供給,保障食品安全。
生態安全對漁業科技的需求。我國水域生態環境污染狀況不斷加重,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占,生物災害、疫病頻繁發生,水域生態遭到破壞,漁業資源嚴重衰退,水域生產力不斷下降,漁業經濟損失日益增大。生態安全問題已嚴重影響我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迫切需要加強漁業資源養護和水域生態環境保護,減少污染危害,開發環境友好型生產技術,研究和推廣適合不同區域生態安全的漁業生產和管理模式,提高漁業的生態安全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現代漁業發展對漁業科技的需求。現代漁業已成為各種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密集應用的行業,漁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使其對科技的依賴程度在不斷提高。因此,必須加快漁業科技進步,充分吸納、融合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材料技術的新成果,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設施漁業和水產品精深加工業,降低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和生產成本,不斷提高漁業的資源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進一步引領和支撐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漁業發展。
漁業增長方式轉變對漁業科技的需求。在當前我國水生生物資源衰退、水域環境惡化以及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要實現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漁業增效與漁民增收,必須改變現有生產模式和增長方式,用科學發展觀來統領資源、環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因此,應按照循環經濟模式,加強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著力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質量安全、優質高效型漁業,推動漁業經濟增長切實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漁民素質的軌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