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生態農業面臨的挑戰
本文導讀:發展生態農業面臨的挑戰
1、環境污染及生態失衡的挑戰
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我國農業受“三廢”污染的耕地面積在2500萬畝以上,占我國耕地面積的1.68%左右,局部地區受礦山和冶煉廠的影響和危害。污染面積可達到1/3甚至50%以上。而根據對我國130多個湖泊近期調查結果表示,處于富營養狀態的有51個,占39%, 1996年80%的湖泊總N、P超標。土壤污染對農作物的危害,由于污染而造成的農業減產只是一方面,污染物進入食物鏈還會影響人類健康,造成土地的損壞以及生態環境的破壞等等。其后果難以衡量。農藥污染在我國主要是有機殺蟲劑,含砷、汞的制劑六六六、DDT等農藥的使用,其理化性質穩定、殘留期長。這些農藥已經使用30年,且用藥量大、使用范圍廣。截至1979年累計已使用6664萬噸,其中DDT有50萬噸之多,長期使用農藥及化肥,必將導致土壤肥力下降。且大部分營養元素隨水進入水體,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影響水體的自凈能力,致使水質下降,同時農藥化肥過多施用,以協議揮發物質如NH3、NOX等也會污染大氣。農藥、化肥殘留在農產品中進而在人體中積累,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另外,近年來我國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水土流失日趨嚴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 38%;土地沙漠化日趨嚴峻,全國土地沙漠化已達262萬km2,并且每年還在以2460km2的速度擴展;森林被砍伐,草原過渡放牧,土壤鹽堿化面積已達1.35億km2;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破壞,海洋生物捕撈過度,我國已有15%?20%動植物種類受到威脅。而且由于生態環境的惡化,加劇了自然災害發生日趨頻繁。致使部分農村地區脫貧難度力口大,增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壓力。
2、綠色壁壘的挑戰
綠色壁壘,也稱作環境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領域,一些國家憑借其科技優勢,以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為目的,通過立法或制定嚴格的強制性技術法規,對國外商品進行準人限制的貿易壁壘。綠色壁壘雖然成因于全球日益嚴重的生態災難,其形成主要是出于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的安全的要求,但是綠色壁壘的產生和發展還有其另一重要因素——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烏拉圭回合談判結束以后,作為主要貿易壁壘形式的關稅逐步降低,同時傳統的非關稅貿易壁壘也逐步拆除。因而用關稅和傳統的非關稅貿易壁壘來限制進口的余地已經很小。越來越多的國家以“綠色”、“環保”為名,行貿易保護之實。一些發達國家就把貿易與環境這兩個原本不相干的問題用一條綠色的紐帶捆綁在一起了,綠色壁壘就成為了一些發達國家實行貿易保護的一個重要手段,他們采取綠色關稅、綠色市場準入、“綠色反補貼”、“綠色反傾銷”環境貿易制裁、推行國內PPM標準及其他標準、消費者的消費選擇(綠色消費)、強制的綠色標志、強制要求IS014000認證、繁瑣的進口檢驗程序和檢驗制度,以及要求回收利用、政府采購、押金制度,等等的種種形式對外國的進口實行限制,其中對食品進口的要求更為嚴格。1991年,就有32個國家和地區對427種農藥在食品中的殘留量制定了標準,對不符合規定者,發達國家紛紛采取禁止、限制進口等種種限制和懲罰性措施。僅1996年,歐盟國家禁止進口的非綠色產品的價值就達220億美元,其中由發展中國家提供的產品占90%。農產品國際貿易中環境和安全方面的標準規定不斷提高,對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出口產生了很大沖擊。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發展生態農業必然受到強烈的沖擊,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后,不少國家出現由原來設置高額關稅轉而通過提高環境和安全標準的技術要求,來阻止我國農產品的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