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生態農業的路徑選擇
本文導讀:發展生態農業的路徑選擇
一、新農村建設面臨的幾個現實問題
1、土壤和水質污染嚴重,生態日漸失衡
根據環保總局的統計,我國許多地區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對生態環境、食品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總體形勢相當嚴峻。一是土壤污染程度加劇。據不完全調查,目前全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存占地和毀田200萬畝,合計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10以上,其中多數集中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二是土壤污染危害巨大。據估算,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三是土壤污染防治基礎薄弱。這與我國農村長期以來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和抗生素有著密切關系。此外,機械化養殖場的迅猛發展使大量畜禽糞便不加處理進入地上和地下水,造成水體污染,其危害不亞于生活垃圾。大量施用化肥、農藥還造成許多生物種群數量急劇減少,甚至滅絕,破壞了生態平衡。
2、農產品質量堪憂,威脅老百姓健康,制約農產品出口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的農產品短缺問題已基本解決,數量上的供求矛盾得到基本緩解。但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凸顯,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生。首先,由于農藥、化肥、激素、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農產品的品質和營養成分下降,造成瓜果不甜、肉蛋不香。其次,一些化學成分殘留在產品(各類蔬菜、肉類、奶制品)中,食用這些產品會對人體造成巨大危害。長期使用和濫用農藥和抗生素,可造成細菌抗藥性、耐藥基因轉移和藥物殘留等問題。再次,雖然我國許多農產品產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藥物殘留已成為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障礙。
3、傳統農產品生產成本過高,經濟效益低下,國際競爭力較弱
目前我國生產一噸糧食所消耗的勞動力和投入的化肥、農藥數量均已高于國際平均水平。我國每公斤小麥生產成本是美國的1.2倍,是阿根廷的1.4倍,是加拿大和法國的2倍以上;每公斤玉米生產成本是美國和阿根廷的1.2倍,是法國的2倍多。大豆的生產成本大約是美國和阿根廷的1.3倍。中國油料作物的生產成本是加拿大的3倍多。
二、發展生態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由之路
我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決定了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必須選擇一條生產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能源再生利用、經濟效益四者統一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發展生態農業就是最優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
1、生態農業旨在化解不可持續性危機
生態農業是一個“自然—經濟—社會”的復合系統,包括人類在內的系統中生物成員與環境具有內在的和諧性,生態農業強調系統各組成部分的互相協調和系統水平的最適化,強調系統具有最大的穩定性和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是以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為其理論基礎建立起來的。生態農業基本原理是生物與環境的協同進化原理,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物質、能量交換關系,環境影響生物,生物也影響環境,兩者互相作用,協同進化。走生態農業的道路,是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新趨勢。當前,我國農業面臨的問題就是由于過去粗放式、高消耗性的發展所帶來的不可持續性危機問題。而保持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是生態農業發展的根本出發點。
2、生態農業著眼于綜合開發與利用
生態農業著眼于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強調整體性、協調性和循環再生性,通過整體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并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互補充,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同時,生態農業強調因地制宜,根據各地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利用其不同的自然條件、資源基礎,充分吸收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多樣化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3、生態農業注重農業生產的高效性
傳統農業低質量、高成本的發展模式一定程度上制約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也從根本上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生態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來實現經濟效益,實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從而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為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和調動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生態農業通過使處于不同生態位的各種生物在類群中各得其所,共生共榮,從而獲得較高的資源利用率和生物產品產出,是一種解決資源短缺問題、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的有效辦法。
三、發展我國生態農業的路徑選擇
1、基礎環節:法律框架、基礎設施和投資渠道建設
生態農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調整、控制這個系統內的要素,必須有完善、配套的法律體系和基礎設施體系的保障。一是要強化法律觀念,實行依法治農,認真貫徹執行《農業法》、《農業技術推廣法》等法律法規,配套、完善地方法規和政策,把農業發展全面納入法制化的軌道。二是要完善生態農業基礎設施,強化動植物疫病防控、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健全農業政策保險和風險保障機制,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生態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三是要建立生態農業建設專項資金,發揮政府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逐步建立生產者自籌、政府投入和金融機構貸款三大投資支柱,并探索信用擔保機制,吸引外資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投資體系。
2、關鍵環節:提高科技含量,加快技術引進與創新
一是要因地制宜地進行自主技術創新,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區域特征。二是要加強國際先進技術的引進和本地化。我國農業生產技術遠遠落后于許多發達國家,我們應該取長補短,加強引進國外具有較高生產水平又有實用性的農業技術,并與本地資源、技術水平、創新工作相結合,以提高國家或地區的農業生產水平和技術水平。如引進國際上應用非常普遍的微生物技術。三是要加大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力度。廣大的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也是生態農業建設的主力軍和直接受益者,要努力使農民都能切實掌握各種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生態種植、養殖技術。
3、重要環節:推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強市場準入
建立標準化生產模式是保證農產品質量的關鍵,要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標準和規范的實施力度,提高農產品分級、包裝、保鮮、貯藏和加工標準化水平。指導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嚴格按照標準組織生產和加工,科學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獸藥、飼料等農業投入品和灌溉、養殖用水。同時通過市場準入管理,引導農業投入品的結構調整與優化,逐步淘汰高殘毒農業投入品種,發展高效低殘毒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