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發展的障礙分析
本文導讀:生態農業發展的障礙分析
1、思想認識不足
由于生態農業涉及整個大農業甚至整個區域國土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其效益往往具有全局性和長期(滯后)性,仍有相當部分的行政領導和農民還擔心生態農業會打亂原來的正常生產和生活,會損害當地的經濟利益,影響自己的政績或收入。
價值觀念滯后、生態意識淡薄,是思想認識障礙的深層原因。群眾中“產品高價、資源低價、環境無價”的舊觀念仍然根深蒂固,許多地方政府在實踐中很難正確處理全局的、長遠的生態效益和局部的、短期的經濟利益之間的關系,在衡量干部政績時,往往也是多考慮經濟效益,少考慮甚至不考慮生態效益。
對世界農業和全球市場經濟發展形勢認識不足。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市場競爭更為激烈,靠犧牲環境來發展經濟爭取出口創匯將越來越艱難。相反,劣質農產品極可能連國內市場也守不住。但目前仍有相當部分干部群眾對此沒有危機感,對生態農業在解決此類問題中的作用知之甚少。
2、資源與環境基礎差
長期以來,不少農村人口過多、勞動力過剩,人均自然資源短缺而且浪費嚴重。人地矛盾突出,土地退化嚴重,草場退化、沙化、沙漠化趨勢仍在發展,能源緊缺、植被破壞、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等一系列問題不斷加劇,而且農業基礎設施差,抗災力弱,不少地區仍未能走出人口增長—生態環境破壞—經濟社會發展遲緩的惡性循環。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環境污染也不斷向農村轉移。
3、資金投入缺乏
許多農村特別是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的地區,經濟基礎薄弱,許多地方政府財政入不敷出,不可能主動對生態環境保護進行太多投資,影響了植樹造林、興修水利、修筑沼氣池等生態農業基礎工程建設。長期以來,我國對農業的財政投入嚴重不足,對農產品生產者補貼等值指數(PSE)長期都是負值,如1994年的PSE值為-10.9%。而一些發達國家1986年PSE值平均為51%,遠遠高于我國及一些發展中國家,水平最高的是日本,高達75%。就發展中國家來看,也有一些國家的PSE值為正,如印度、巴西分別為14%和15%。我國是PSE值最低的國家之一。
4、技術與人才短缺
我國農村人口素質整體偏低,人口增長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事業發展不相適應。據有關統計資料,目前農村成年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30%以上,掌握一門以上農科技術的人不多,掌握生態農業知識和技術的更少,許多農民不懂得化肥農藥除草劑使用的基本知識,濫用而造成污染危害現象仍很嚴重。還由于農業比較利益低下,許多農村素質較好的青壯年大量外流,只剩下素質不高的老人和婦女,與生態農業建設要求不相適應。
5、法規建設和管理滯后障礙
雖然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環保法律法規和標準,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制建設落后于國外先進國家和地區,也落后于我國其它領域如城市環保和工業企業環保法制的建設,有關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許多條款可操作性不強,難以適應生態農業建設的需要;而且農業環境監測和環境執法力量薄弱,影響了法規的執行。由于市場經濟比較利益的驅動,只有使農民進行生態農業建設的效益能在市場價值中得到體現,才能真正促使農民自覺自愿地發展生態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