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國書店連鎖經營行業市場分析
本文導讀:2009年中國書店連鎖經營行業市場分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了迎接入世后的挑戰,以及出于自身發展的需要,中國出版業開始了組建出版集團的探索和實踐,“集團化”成為此后幾年中國出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主題詞。
北京智研科信最新報告《2008-2010年中國書店連鎖經營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報告》中指出:
2008-2010年我國圖書出版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一、進行集團化重組
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了迎接入世后的挑戰,以及出于自身發展的需要,中國出版業開始了組建出版集團的探索和實踐,“集團化”成為此后幾年中國出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主題詞。去年以來,作為對集團化建設的進一步深入和推進,出版社改制又成為中國出版業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近年來,出版業關于重組、兼并、并購、資本運作、資本經營等提法和做法越來越多,這里所講的戰略重組,就是通過對企業內部及外部各種資源的有效整合,以資本、業務等方式為鏈條,綜合運作,實現企業內部集約經營和外部規模經營的統一的發展戰略。
中國的出版業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事業單位體制,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痕跡。出版單位是按照主辦部門和地區的行政級別配置的,出版產業鏈和出版市場被條塊分割,缺乏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造成小而全、多而散,具有資源平均、競爭乏力的先天不足特點。具體可概括為“四個單一”:產品結構單一,以教材為主的紙質出版物占絕大比重;產業結構單一,大多以圖書出版為主業,集團形式的出版機構一般也僅限于編印發供的單一產業鏈條;利潤結構單一,大多數出版集團70%以上利潤來自教材教輔;投資結構單一,投資主體長期缺位,難以實現投資多元化。上述“四個單一”的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導致資源重復浪費,生產各環節同質化,同業競爭、同質競爭嚴重,出版業整體效率低下。通過戰略重組無疑是消除體制弊端負面積淀的必然要求。
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明確要求組建大型文化企業集團,引導出版資源在更大的范圍內、更廣的領域內進行重組。新聞出版總署計劃在全國組建3至5個雙百億大型出版發行集團,培育30家到50家年銷售接近50億至100億元人民幣的骨干傳媒企業,打造若干出版產業帶和若干出版旗艦企業等。可以說,2009年是出版業的戰略重組年,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將在遵循出版業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大力支持和倡導出版戰略重組。如此一來,市場和政策的雙重機制,將有效突破不同形態媒體相互分割的產業壁壘,打破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條塊分割、地區封鎖的市場壁壘,從而推動出版業以資本、業務、市場為紐帶實行跨地區、跨行業、跨媒體經營,實行集團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
二、實行市場化經營
2010年底前,中央各部門各單位148家經營性出版社將全部轉制為企業,其所屬報紙、期刊、音像、電子等經營性出版單位一并轉為企業。中國出版業的困局,人所共詬,因為它不僅制約了文化的正常發展,也使文化經濟滯后不前。在經濟危機之時,通過對出版政策的放開,使民營資本與其它行業資本進入出版發行業,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在市場原則之下,國家新聞出版署應對純學術類出版物進行特別管理,高校與研究機構可以通過學術課題申報,獲得書號資源,使學術出版免受出版社盤剝。新出版條件制定之時,在激發市場活力之時,不能忽略文化學術出版的公益領域。
三、借用外力開拓出版物市場
出版物的市場問題要確立一個觀念,即沒有市場就既沒有經濟效益,也沒有社會效益;有市場才能有陣地,擴大市場才能鞏固思想文化陣地。目前我國新聞出版業發展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市場覆蓋率太低,發行網絡不完備。以新華書店、郵局為主渠道的出版物發行體制曾經很有優勢,也做出過很大的貢獻,但是現在看來,這種單一渠道的體制,已經很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出版物市場。改革開放以來,出版物發行體制改革取得了一些進展,打破了單一渠道的格局。但是,目前存在于出版物市場的“二渠道”,運作不規范,競爭不平等,效率不高,作用有限,整個出版物流通體系與現代物流體系還格格不入。拿我國報刊市場來說,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大市場還沒有真正形成,零售市場還沒有真正培育起來,報刊業發展的一個很大障礙就是市場發育不成熟。比如一些真正辦得好的面向市場的期刊,在全國覆蓋率還是很低,主要原因就是地方保護主義作祟,人為分割市場的現象十分嚴重,許多大中城市的零售市場沒有得到合理開發,發行渠道不暢通,配送體系不完備。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允許外資逐步進入出版物分銷領域。因此,我期待著在相關政策的指導下,引入外資,引入競爭,讓外國分銷商進入出版物分銷領域,以刺激和促進我國出版物市場的發育和成熟。
關于開拓期刊的分銷市場,我有一個具體設想:是否可以先組織幾十家面向大眾市場的、目前有一定發行量的期刊,大家自愿入股成立一個股份制發行公司。這個股份公司再和國外分銷商合作,成立中外合資公司,把國外資金、技術、管理吸引進來,運作一個大的期刊物流配送中心。這個配送中心可在全國各大中城市設分中心,再依靠分中心發展其所在城市的網點,進超市、進社區、進車站碼頭等等。在開始階段,政府可以出面做推動工作。這個發行網絡如果做得好,是能夠打開期刊零售市場的。這種股份制公司是個利益集合體,它的凝聚力應該相對較強。關于如何根據我國對出版物市場的政策規范,架構公司治理結構,以使專業的經理隊伍在統一的公共平臺上運作,是這個構想中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報業也可以借鑒這個思路來開辟和健全零售渠道。報刊分銷今后應該主打零售市場,促使報刊真正面向老百姓。現在報紙搞自辦發行,自己做一個網絡,自成一體,成本很高。如果有一個公共平臺讓它加盟進來,就能夠產生規模效益,有效降低成本,擴大發行。這方面還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目前我國出版物市場存在的地域壁壘,只有形成一個個全國性網絡,才能將其打破。
四、建立科學規范的評估體系
由于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對于新聞出版業的產業性質不夠重視,因此,長期以來,我們缺乏對于新聞出版業經濟總量的全面準確的統計調查和分析。這種狀況對于黨和政府科學、系統地制定文化產業政策極為不利,影響新聞出版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圍繞新聞出版業的發展,就報刊業來說,目前需要建立兩個評估體系:一個是新創辦報刊的審批評估體系,一個是報刊出版質量的評估體系。長期以來,我國報刊審批的依據一是憑有關政策,一是憑主觀判斷,盲目性比較大,很難客觀反映實際的需要,如果再這樣下去,與市場的隔膜會越來越大,結構性矛盾可能會越來越突出。現在應該做好審批環節上的評估,用可量化的標準來科學地分析衡量創辦一個報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比如要評估某地創辦某個報紙的必要性,就要提供創辦這個報紙的可行性報告,包括當地經濟文化發展狀況,創辦這個報紙的必要性和條件,同類報紙在全國及當地的出版情況、市場分析,報紙出版以后的效益評估和投資回報預期等等。把相關的情況量化為數據,有了這些數據就可以給創辦這個報紙的必要性及其可行性打分,達到一定標準就批準創辦,不符合條件的就不批準創辦。建立創辦報刊評估體系,有利于黨對媒體的把握,有利于報刊業的健康發展,有利于促進報刊結構調整,也有利于貫徹政務公開的原則。
建立報刊出版質量評估體系,業內呼聲很高,也確實很有必要。報刊的退出機制問題一直困擾著新聞出版管理部門。目前,一個報刊“出生”以后,除了三種情況:一是集中治理整頓中根據政策杠桿停辦,二是犯嚴重的政治導向性錯誤停辦,三是自己覺得辦不下去了停辦或改辦成其他報刊,除此之外就不會停辦了。而現有的報刊中,有相當一部分質量平平,辦得不死不活,但是停不掉,散濫問題主要由此產生。另一個問題是,有的報刊為了爭奪廣告市場,虛報發行量及其它相關經濟指標,但廣告客戶又無法進行核實。因此,應該建立報刊出版質量評估體系,并向社會公開,達不到質量要求的,要實行行政退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建立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這些制度都建立健全了,我國的報刊業就會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