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是中國高爾夫發展趨勢
本文導讀:多元化是中國高爾夫發展趨勢,作為一項時尚的運動,高爾夫,一進入中國就引起了爭議。
作為一項時尚的運動,高爾夫,一進入中國就引起了爭議。
有人說這是一項高雅的運動,也有人說這是“綠色鴉片”;有人說這是非常好的社交工具,也有人說這是腐敗的重災區;有人說高爾夫解決了大量就業問題,也有人說高爾夫占用大量耕地;有人說高爾夫的環境太優美了,也有人說高爾夫對環境的污染太嚴重了……
那么,我們到底應該如何認識高爾夫?真實的高爾夫到底什么樣?
被誤解的高爾夫
似乎從1984年新中國第一個高爾夫球場落戶廣東開始,貴族化、奢侈品等渲染性的詞匯就與高爾夫為伴,并不斷深入人心。以至今天很多人把高爾夫與奢侈品畫上了等號。
1984年,由著名球王美國人阿諾德•帕爾默設計、香港富豪霍英東出資,在廣東中山三鄉建設的中國內地第一個高爾夫球場——中山溫泉高爾夫鄉村俱樂部開幕,這正式標志著中國高爾夫的誕生。
從1984年到1987年,僅僅三年中山溫泉的公司會籍價格從5萬港元,飆升到50萬港元。現在動輒百萬的會籍費,也是屢見不鮮。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這就是中國高爾夫從一開始便處于房地產開發的附屬地位,這與國外剛好相反。有人毫不客氣地指出:高爾夫球場不過是房地產(別墅)開發商在投資房產時所建造的“一間豪華會客廳”,高爾夫投資并不具備一般的產業投資要素,尚未形成獨立的體育產業。
2007年初,“美國體育經紀之父”利•斯坦伯格來華時認為,中國體育產業最緊迫的是要做三件事,即需要更多的電視體育節目、廣告商愿意在體育上投資、必須創造體育明星。從經濟學角度來分析,體育產業必須具備一定的硬件設施、有影響力的體育明星、專業的傳媒等幾個要素。硬件設施是組織、運營體育賽事的基本條件,體育明星是為賽事獲得人氣的重要籌碼,媒體則是體育與大眾溝通以及投資商盈利的最關鍵環節。
而這三點恰恰是目前中國高爾夫產業發展的致命瓶頸。
土地資源的短缺一直是籠罩在中國高爾夫頭頂的巨大陰影,同時來自各方面的環保問題指責與質疑也讓球場建設“雪上加霜”;
本來體育賽事與明星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然而當我們仔細盤點目前國內的各種賽事,不難看出,所有重大的比賽都是“舶來”的,在比賽總獎金超過百萬美元的賽事中,幾乎看不到中國球員的身影;
而國內關于高爾夫的新聞往往引發社會爭議。國內第一個“吃高爾夫螃蟹”的高校是深圳大學。1997年,深圳大學成立了高爾夫學院,開設了高爾夫經營管理、高爾夫場地管理、高爾夫運動與訓練等相關專業,結果引發了大家對這一設置的熱議。2006年,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向外界宣布:2006級廈大學生都要上高爾夫球課,其中對管理、法學、經濟、軟件學院的學生還是必修課,“每個學生都要學會打高爾夫球”。網上又是反對聲和贊成聲混在一起。2007年11月,中國青年報也把國內50多所高校開高爾夫專業,收費昂貴引發爭議進行了重點報道。
國家體育總局小球管理中心副主任崔志強接受《小康》采訪時說:“媒體和業內對高爾夫的過度張揚和炫耀成為致命殺手”。崔志強說,高爾夫正如同它的發源地,歐洲的老貴族一樣,原始本質是崇尚傳統、低調、不張揚的,注重的是球員對這項運動的熱愛和對傳統的尊重。
國內某著名平民報紙舉辦高爾夫球比賽,在頭版刊登消息:一桿進洞獎勵豪華別墅,高檔汽車。這些新聞其實是對大眾的一個誤導,同時又會影響高爾夫的發展。
高爾夫在中國有著先天的缺陷。
過去對高爾夫球經營的稅收一直采用彈性稅,營業稅的稅率在5%至20%之間浮動。2001年4月,國家調整了娛樂業營業稅的有關政策,變浮動為定稅,統一按照20%的標準收取,高爾夫球、保齡球、臺球等也被列入調整范圍內,從此高爾夫球進入“娛樂圈”。如今臺球、保齡球的稅率已經下調,“重歸”體育行業,而高爾夫球仍然深陷在“娛樂業”中無法自拔。
2004年1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國辦發〔2004〕1號文件,《關于暫停新建高爾夫球場的通知》。
2006年4月1日,國家開始征收奢侈品消費稅,其中包括高爾夫球具和用品。
2007年1月1日起,奢侈品進口稅大幅度上調,旅客攜帶或郵寄入境的高爾夫球及球具、高檔手表的進口稅稅率將由10%調整為30%。
2006年以前國家發改委的用地項目目錄中,高爾夫球場建設用地為限制類,2006年版的用地項目目錄中,將高爾夫球場建設用地從限制變更為禁止。
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又明確提出:“一定要守住全國耕地不少于18億畝這條紅線。堅決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認真落實新修訂的禁止類和限制類項目用地的規定,特別要禁止別墅類房地產開發、高爾夫球場、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新建培訓中心等項目用地。”
其實,高爾夫是一個產業
現代高爾夫的特征之一就是產業化。體育產業在全球經濟中超過了汽車產業,僅次于能源和信息,這是經濟學家始料未及的。
高爾夫產業是怎樣形成的呢?
拿一個球場來說,就涉及到設計、建設、施工,施工中就涉及到機械、草種、地下管網等等多個行業的發展。一個球手打球,需要球具、服裝,打球的人多了,就促進了高爾夫用品的發展。另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廣告,因為關注高爾夫運動的人越來越多,商家發現通過支持高爾夫運動,支持高爾夫球手,獲冠名權等,可以帶來極大的商機。大概是2001年,高爾夫球手“老虎”個人年收入超過了喬丹,達到了1700多萬美金,其中廣告收入就達980萬,現美國PAG的冠名權就超過800萬美金。網球比賽一場下來冠軍也就6萬至7萬美金。再就是電視轉播,對高爾夫產業的推動也是巨大的。
五十年代初,美國第一次把電視轉播技術運用到高爾夫轉播中。高爾夫轉播是難度最大的轉播之一,它要在7000碼范圍內,在海邊、樹林、山地追蹤一個小球的軌跡,難度是非常大的。五十年代一場球觀眾只有幾萬人,而現在,一個全球轉播,情況大不一樣,有幾千萬人同步觀看,商機極大。
中國高爾夫網副總經理許雯雯在接受《小康》采訪時說,高爾夫運動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與足球、網球一起成為同時受到人們普遍歡迎的三項體育運動。高爾夫產業的貢獻在體育運動中排列第三位,有資料記載,高爾夫產業每年的收入為650億美元,高爾夫運動的發展趨勢從美國PGA的獎金的變化就可以看出,20年前是10萬美金,現在是800萬美金,說明高爾夫產業發展迅猛。
許雯雯說:“高爾夫在亞洲發展最快的是日本、韓國、臺灣、新加坡、泰國和馬來西亞。高爾夫產業對其它產業的帶動力達1:13,比會展的1:9還高。”如果誰不重視它,就會在經濟社會方面落伍,誰不支持它,也會失去這個經濟增長和提高發展的機會。
因此說,對高爾夫經濟、高爾夫產業的態度,是對現代人類生活新的理解的一個重要的指標。
高爾夫有著良好的生存空間
中國的高爾夫運動到目前為止已經走過23年。深圳高爾夫俱樂部總經理郁小平說:“時間很短,全球的世界的高爾夫是五百多年。但是我們創造了世界高爾夫運動五百多年歷史的很多進步。比方說在成長期,如果按十八洞來算,我們的球場發展速度是最快的。我是經過了比較細致測算的。”
“中國高爾夫運動的實際作用與意義,已遠遠超過休閑體育運動自身的意義。為什么這么說?”
“中國的高爾夫運動為我們中國的改革開放,為我們經濟建設,為我們生態環境建設是做了貢獻的,功不可沒。那么如何保證高爾夫在中國健康持續地發展,如何保持和放大它的作用,如何讓更多的中國人能夠參與這項運動,享受到它的健康休閑和快樂”這一問題的解決辦法很多,但有兩點最重要。一個是如何解決好水土資源矛盾的問題。第二個如何解決好發展的模式結構。比方針對中國的國情,我們是八山一水一分田,我們可以利用荒山荒坡地,唐山有一個球會,他的球場原來是個一百多年的廢礦廢棄了,其實中國很多球場都是這樣建的,這不僅不占用土地資源,而且我們還給一些荒山披了綠,我覺得這是一個方向。比方說針對社會的質疑,所謂的貴族消費,如何降低消費呢?我覺得這里有很多方式。比如城市現在都在建主題公園,我們為什么不可以搞體育公園呢?體育公園有高爾夫項目,網球項目,有攀巖,有游泳,既讓人們鍛煉了身體,又讓人們享受到生態環境,多好啊。再比如我們城郊重大的社區規劃當中都要有綠地,我們就可以建迷你球場,國外都是有的。通過這樣讓更多人參與,把我們的消費門檻降低。”深圳高爾夫俱樂部總經理郁小平如是說。
北京林業大學草坪研究所所長,高爾夫教育與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韓烈保對高爾夫用地也提出類似建議。他接受《小康》采訪時說:“要盡可能避免占用農用地,特別是耕地,要重點利用沙地、裸土地和裸巖石礫建設高爾夫球場;要科學利用沼澤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葦地、灘涂等”。
“多元化”高爾夫是大趨勢
長期作為房地產投資附屬的高爾夫產業,要想獨立發展,并借助整個體育產業迅速崛起,就必須要打破“貴族神話”,走進大眾生活。
從目前國內許多球場悄然在進行的一些營銷調整來看,高爾夫球場服務對象的兩極分化趨勢將日益明顯。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幾乎全國所有的高爾夫球場在擊球價格上差距并不大,各大球會的會籍價格也相對持平。在未來幾年,這種格局將逐漸被打破。一方面,部分球場將進一步建成私人球場,會籍價格成倍飆升,有業內專家預測,在不久的將來,北京等地很可能會出現會籍價格數百萬甚至近千萬的頂級私人球會;另一方面,更多球場已經開始在調整打球價格,吸引普通老百姓參與到這項運動中來。在上海等地,已經出現了價格低至1000元左右的短期會籍卡,這部分球場未來的發展趨勢,將是大眾球場。
對于其生存之道,崔志強對《小康》說:“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能夠改變的。積極應對,強調高爾夫球運動的積極正面意義,健康、向上、誠信、和諧,努力消除負面影響,正確引導輿論與公眾;強調和突出高爾夫球作為體育運動特質(健身,培養優秀品質,為國爭光等);最大限度降低社會沖突的可能性,避免引發任何社會矛盾,尤其是避免與社會弱勢群體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加強行業自律,積極協調社會關系,低調行事。不要言必稱貴族,不要與人民為敵!”
球場定位的差異、打球價格的分化,都是中國高爾夫產業的積極嘗試。這些嘗試也是符合經濟學規律的,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隨著整個體育產業的發展和人們對休閑生活的追求,高爾夫產業將會打開一個全新的局面。
客觀認識高爾夫才能理解高爾夫
為高爾夫“正名”——訪同濟大學高爾夫商學院理事長馬駿
客觀認識高爾夫,才能理解高爾夫。
高爾夫究竟是個什么玩意?有人說其好,有人講其壞。因此,社會上才有健康高爾夫和腐敗高爾夫兩種截然不同的認識觀
高爾夫其實是一種時尚文明的體育休閑運動,是健康消費。
回應“占地說”——
《小康》:我注意到一些官方和媒體普遍認為高爾夫球場占用大量耕地,中國的球場太多了。是不是這樣?
馬駿:這其實是一種誤解,恰恰說明了有些人并不懂得高爾夫的常識。從高爾夫運動的挑戰性來說,高爾夫球場不需占用耕地,占用耕地的球場就是不懂高爾夫。簡單地說我國土地性質分為三大類: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未利用土地包括:荒草地、鹽堿地、沼澤地、沙地、裸土地、裸巖石礫地,以及其它的河流水面、湖泊面、葦地、灘涂、冰川和永久積雪地等。根據全國土地資源調查辦公室1996年10月31日匯總的數據,我國未利用地約393447.2萬畝,占我國土地總面積1426010.3萬畝的27.6%。2004年初有關方面曾調查走訪了全國100家18洞標準高爾夫球場,其中球場占用部分耕地的比例只有8.57%,而其它91.43%的球場占用的都是垃圾場(5.71%)、廢魚塘(8.57%)、林園地(11.43%)、灘地(24.29%)、綠地(14.29%)。
目前全世界建有30000多個高爾夫球場分布在119個國家,高爾夫人口6700萬人。球場數量排在前五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19800個,英國3052個,日本2500個,意大利1560個,德國630個。而中國已建成投入使用的球場僅有250個,還沒有泰國的280個多。歐美國家大都在城市里規劃一些公眾高爾夫球場,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改善居住環境。
從上述分析可知,我國未利用的土地面積比較大,高爾夫球場的總量還不算多。
回應“高消費說”——
《小康》:高爾夫是高消費?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少。高爾夫對社會的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和作用?
馬駿:高爾夫不一定就是高消費。國內高爾夫球場從使用性質上區分有三種:社會公眾球場、潛在會員球場和完全會員球場。三種性質球場的平均消費水平分別為200元、400元和180元(會員價),下場打一次球通常需要4個小時的活動時間,有專門的球童為您服務。會員證雖然比較貴,但它是一種有價權證,會員分享到了球場土地的產權和設施的使用權。因此,我覺得這不算高消費。況且,我們的社會發展就是要有人消費,也要有不同層次的消費群體,要提倡健康消費。
但高爾夫對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是肯定的。在美國,高爾夫產業年產值高達800—1000億美元,超過了影視產業的規模。目前國內的廣東、北京、上海是擁有高爾夫球場最多的三個地區,占全國球場總數的55.87%,與中國這些地區經濟發展20多年之強勁增長勢頭基本相吻合。高爾夫正在逐漸形成一條經濟產業鏈,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小康》:高爾夫球是國家體育總局下屬小球運動管理中心的一項競技運動,為什么有關部門將其定為娛樂性質收稅?對高爾夫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馬駿:這是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在美國,高爾夫是扶持項目,政府將一些荒地、廢地無償給開發商投資興建球場,并提供優惠的稅收政策,使許多垃圾死角變成了綠洲,這是一種聰明的做法。但中國恰恰相反,有人把高爾夫看作是腐敗溫床、畸形消費,有些可利用的土地寧可荒廢也不允許你建設高爾夫球場;已建好的高爾夫球場,也要用高稅收的歧視性政策限制發展,使之變態。這實質上還是對高爾夫的認識問題。目前高爾夫營業收入的23%納稅,已造成全國90%的球場虧損,生存都困難,何來發展?
回應“污染環境說”——
《小康》:報刊上經常刊登一些專家的看法,認為高爾夫會造成環境污染,也有不少人持相反的觀點。高爾夫到底是污染了環境,還是美化了環境?
馬駿:假如你到過高爾夫球場,一定會被球場的優美環境景觀所吸引。一些從來就沒到過高爾夫球場的所謂“專家”,認為球場大面積的草坪使用了化肥、農藥,就斷定會造成環境污染。那么我問你:我們城市里公園的草坪,農村里耕種的農田,難道就不使用化肥和農藥了嗎?高爾夫業內對球場所使用的化肥和農藥是有嚴格標準和要求的,所使用的有機肥料和國際標準的環保農藥,對環境的危害性甚至要比農田的危害性小得多。中國草坪協會理事長、北京林業大學從事草坪科學研究多年的博士生導師韓烈保教授,是國內草坪方面的專家權威,他的實驗結果證明高爾夫球場只有改善環境、提高環境質量的作用,絕不是“有毒草坪”和“有毒土壤”,更不是“綠色鴉片”。在意大利的研究表明,球場上使用的硝酸鹽、磷酸鹽和鉀的總量比相同面積上的生產性農用地少8-10倍。更有甚者,國際學者NOWACK在作報告時指出,農用地所使用的殺蟲劑是球場的30倍!1995年,英國農業部長對500個高爾夫球場進行調研,證明球場所使用的肥料都不超過政府所頒布的標準。2003年7月加拿大第九屆國際草坪研討會上,“高爾夫球場與環境”問題被列入專題研究,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科學家向大會提交了26篇論文,一致的結論是:高爾夫球場在改善環境、提高環境質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環境沒有任何破環或不好的影響。
回應“形象工程說”——
《小康》:有些地方的領導把高爾夫球場當作“形象工程”來搞,你怎樣看待這一現象?
馬駿:關鍵是看一個地區的整體發展和經濟水平程度,以及高爾夫的環境條件是否適合。廣東、北京和上海是國內目前高爾夫球場較為集中的地方,經濟比較發達,交通便捷,外商云集,經濟發展水平與高爾夫發展相適應。在這樣的條件下,知名度高的球場就是城市的一張名片。深圳觀瀾湖高爾夫球會不僅成功舉辦了今年的世界高爾夫大賽,而且還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大規模的球會,它使一個不知名的小鎮名聲大噪,觀瀾湖高爾夫的發展是廣東經濟長足進步的縮影。博鰲高爾夫球場同樣也是海南島的一張名片。這種現象,說明了高爾夫是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另一方面,如果一個沒有外商、也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更不知高爾夫為何物的偏遠城鎮,硬性去建一座高爾夫球場,搞所謂的政府形象工程,顯然就是不合時宜的。
歸根結底,反對高爾夫的人,其實還是沒有認識高爾夫,人云亦云,甚至去曲解高爾夫。有人說高爾夫是“綠色鴉片”,原意是打高爾夫容易上隱,但到了另外一些人的嘴里,就曲解為“有毒草坪”了;一說球場面積較大,又有人把它與占用耕地聯系起來;享受尊貴被歪曲為貴族運動;高端平臺則又被誤解為高消費。所以我們說,只有認識了高爾夫,才能搞好高爾夫。
《小康》:怎樣才能搞好高爾夫呢?
馬駿:關鍵是要處理好三大關系:一是利用土地與占用耕地的關系。即明確高爾夫球場可以利用什么樣的土地;二是體育性質與娛樂性質的關系。即明確高爾夫是體育運動項目,并按該性質的有關規定納稅,調整歧視性的政策,使高爾夫產業能夠健康發展;三是全面禁止與適度發展的關系。高爾夫球場的建設應與各地經濟發展相適應,因地制宜,規范運作,適度建設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搞好中國的高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