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國生態農業發展態勢分析
本文導讀:2009年中國生態農業發展態勢分析,生態農業不僅避免了石油農業的弊端,發揮了傳統農業的優勢,同時利用了現代生物、物理技術、3S技術等新技術,成為新型農業。
核心提示:生態農業不僅避免了石油農業的弊端,發揮了傳統農業的優勢,同時利用了現代生物、物理技術、3S技術等新技術,成為新型農業。簡單地說,生態農業吸收了傳統農業的精華,借鑒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方式,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指導思想,實現農業經濟系統、農村社會系統、自然生態系統的同步優化,促進生態保護和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縱觀世界農業從歷史發展到今天,經歷了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三個階段。工業化革命以來,以高度集中、高度專業化、高度勞動生產率為特征的現代農業——石油農業徹底顛覆了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在發達國家取得了很大發展,一時成為世界農業的發展趨勢。“石油農業”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產量,解決世界糧食危機起著重要作用,但大型機械、化肥和農藥的廣泛應用為人類社會創造大量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源銳減、環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樣性減退、生態破壞等一些危及生存的生態問題。
高投入高產出的農業依靠大量消耗森林、淡水、土地、動植物物種等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來維持生產的運轉,人類為此付出昂貴的代價。但因現代農業能快速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快速解決溫飽問題而仍然被眾多國家所推崇,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仍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0世紀70年代人們提出“生態農業”,也稱為有機農業或生物農業。生態農業是在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基礎上,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科學的方法,把現代科學技術成就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有機結合,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資源的培育與高效利用融為一體的具有生態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環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
生態農業不僅避免了石油農業的弊端,發揮了傳統農業的優勢,同時利用了現代生物、物理技術、3S技術等新技術,成為新型農業。簡單地說,生態農業吸收了傳統農業的精華,借鑒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方式,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指導思想,實現農業經濟系統、農村社會系統、自然生態系統的同步優化,促進生態保護和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我國于20世紀8O年代初開始提出把生態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并進行了廣泛的實踐。至今已有近30年的發展歷程,30年來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為起步、發展和提高三個階段。實踐證明,我國生態農業建設和發展,對改善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由小范圍試驗到大面積實施,由科學家試驗研究到國家政府行為,使全國各地區的生態戶、生態村、生態鄉、生態縣蓬勃發展起來。
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國家、集體、個人投入相結合的市場運作方式和以國家級試點縣為主導,國家試點與省級試點相結合,生態農業縣與生態農業地區相結合的全國生態農業建設網絡。我國生態農業建設的目標是到2010年建設200個國家級示范縣,在2011-2030年分四批建設600個國家級生態農業項目示范縣、60個生態農業市,使全國一半以上的區域發展生態農業。
中商情報網發布的《2009-2012年中國生態農業產業調研及投資戰略咨詢報告》主要依據國家統計局、國家海關總署、國家發改委、國家農業部、中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等單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資料。首先介紹了生態農業的產生背景及其構建,分析了中國生態農業發展的整體環境,對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歷程、建設現狀進行了細致分析,同時描述國外主要發達國家生態農業的發展現狀,并進行了經驗總結。然后,針對生態農業的子行業(肥料制造業、有機肥料、有機飼料、生態食品和農業生態旅游)及生態農業產業化現狀進行了詳細研究,同時總結了中國十大生態農業典型模式,并重點分析了節水型和都市型生態農業。接著對2008-2009年中國主要區域的生態農業發展現狀進行了介紹,最后對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進行探討和研判,并為生態農產品生產企業以及計劃投資該行業的機構提出了投資建議。另外,本報告對于研究我國生態農業發展規律和發展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對銀行信貸部門也有較大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