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國中藥材市場行情走勢分析
本文導讀:近十年我國中藥材市場行情走勢分析,近10年來,中藥材市場整體價格走勢呈上升趨勢,年平均增長幅度在9.5%~9.6%之間,略高于全國GDP增量
通過對近10年藥材市場行情走勢的分析,我們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結論:
1.近10年來,中藥材市場整體價格走勢呈上升趨勢,年平均增長幅度在9.5%~9.6%之間,略高于全國GDP增量。
2.中藥材行情每隔3~4年會形成一個漲跌周期。在這個周期形成過程中,最低谷后往往也是反彈最強烈的階段。而行情達到最高值后,第二年在下落時又會形成一次高值階段,即市場出現高位后第二年會延續一個相對高價位期。
3.市場行情受突發事件及國家整體經濟走勢影響明顯,如2003年市場的行情走高與當年國家通貨膨脹與“非典”等因素有關;而2009年受甲流疫情影響非常明顯。
4.2009年這一波行情出現前曾出現過一個超低谷,這個低谷達到近10年來的最低點。按照規律,2008年是應該緩慢反彈期,但由于當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國家整體經濟走低,從而抑制了這一波行情出現。
5.2009年即使不出現甲流等因素,市場行情也應該出現較高幅度反彈,按照近10年統計數據規律,其合理反彈幅度應超過20%。
6.2009年11月出現近10年來價格指數曲線的最高峰且有繼續走高之勢,屬于行情超常規暴漲。
7.2010年中藥材市場行情應該呈逐步下降之勢,但與其他年份相比,2010年仍具備比較大的優勢。如無特殊情況出現,到2011年至2012年,整體行情應跌入近4年來的低谷。
突發情況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特別是流感疫情的不斷蔓延,已使中藥材行情在短期內增加諸多不確定因素,因為隨著疫情發展,對中藥的需求已非剛性而頗具彈性。到底疫情會對中藥材造成多大的供需缺口?現在誰也難下結論,因為到底會有多少人感染流感還是未知數。據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提供的數據,上個季度全國中成藥企業較去年同期銷售額增加了43%;如果甲流感染者以保守估計3000萬計算,將會有超過1500萬人使用中藥來進行治療,不算民眾預防性服中藥,則今年中藥材的使用量需增加30萬噸以上。特別是用于抗病毒的中藥材,每個品種將分攤消費增長量5000~10000噸甚至更高(注意是在原有消費量基礎上的增長量)。以連翹為例,今年新老連翹加在一起產量也就5000多噸,本身已較往年下降幅度超過50%。按目前的消費量計算,現有貨量將不足5個月使用,如果疫情繼續擴大,則形勢將更復雜。金銀花、板藍根等大宗品種缺口也會繼續加大,廠家必須進行限產等措施才能確保資源不被提前消耗殆盡。這就是我們中藥產業面臨的嚴峻問題,應該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并盡早想出解決辦法。
本波行情中明顯有虛高成分
我國經濟進入21世紀后,已經很少出現像上世紀末那樣大起大落、快速通貨膨脹的現象。2003年出現過一次小幅度的通貨膨脹,其中農產品的物價指數上升幅度也不過4.6%。中藥材是保護民眾健康、影響國計民生的原料產品之一,過快升價必然會造成諸多負面影響。藥價虛高是政府和民眾都不愿接受的,因此,不排除主管部門出手平抑市場的可能。
通過對多個品種歷史走勢分析,我們可以明顯看到近期部分品種明顯有虛高成分存在。除部分抗病毒和前期價格過低品種外,這些漲價品種分為幾種情況:一是一些家種大品種,產能已經過剩,今年消費量又沒有明顯增加,而價格也跟著整體行情節節上漲,有渾水摸魚之嫌;二是消費量確實有所增加,但多余產量和舊庫存足以抵消這種消費增加,趁機漲價只是為了囤積居奇或趁行情賣個好價錢;三是投入資金壟斷某個中藥材中小品種貨源,然后坐地抬價。以上這些品種雖然最終必然降價,但短期內也推高了中藥材市場整體行情。
流通增加也是高行情推手之一
前兩年,由于整體行情走低,許多藥材庫存都存放于地產商或產地經營者手中。今年行情走暖后,中藥材品種倒手率明顯增加。貨源從產地分散到產地經營者、市場經營者、企業乃至投機者手中。有流通就有產值,有環節就有成本。這里可以看幾個具體例子:一是離炒貨傳統地越近的品種越容易升價,如安國的瓜蔞、防風,亳州的桔梗、菊花,浙江的浙貝、元胡、玄參等,相反南方藥材多個品種因缺乏炒貨傳統,常年低價位運行;二是人氣越旺的品種越容易升價,即使沒有供需缺口,由于市場上都認為它會漲,你買他也買,最后也會導致價格快速升高。
多種原料產品的升價對目前狀況雪上加霜
近期煤、電、氣以及石化產品正在或已經開始醞釀升價,雖然國家統計局認為今年國內經濟的通貨膨脹預期正在降低(近兩個季度物價指數尚有小幅下滑),全年物價指數上漲幅度應在2%左右。但農產品和其他原材料的升價必然會傳導到下游產業。舉個淺顯的例子,煤、電價上升了,加工貨的成本必然增加;油價上升了,運貨的成本就會跟著上升;而糧食漲價則使勞力成本加大等等。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今年的行情整體趨升是必然的,但目前有部分品種明顯有泡沫成分在內。隨著疫情發展和市場逐步回歸理性,有供需缺口品種不排除價格持續上升的可能;而那些趁勢抬價或囤積炒作的品種將不可避免地面臨被擠水分的過程。但今年的市場現狀可能會加快中藥產業調整的步伐,推動大型倉儲物流、倉單交易等新生事物的發展,也將為中藥產業信息化發展帶來良好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