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碳酸酯上游產品產能發展現狀
本文導讀:聚碳酸酯上游產品產能發展現狀,由碳酸二甲酯的下游產品聚碳酸酯制成陽光板具有抗沖擊、隔熱、隔音、透光、防紫外線、阻燃等優點,廣泛應用于公用、民用建筑的采光、擋雨的屋面材料,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中國產業信息網訊
由碳酸二甲酯的下游產品聚碳酸酯制成陽光板具有抗沖擊、隔熱、隔音、透光、防紫外線、阻燃等優點,廣泛應用于公用、民用建筑的采光、擋雨的屋面材料,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碳酸二甲酯(DMC)1992年在歐洲被定義為綠色化學品。1996年我國建成了首套年產300噸碳酸二甲酯裝置。伴隨著本世紀以來綠色經濟熱潮的興起,近幾年中國碳酸二甲酯產能連年翻番:2006年碳酸二甲酯總產能約6萬噸,2007年產能猛增到12萬噸,到2008年產能突破了24萬噸。如此快速的擴張,正是因為業界看好碳酸二甲酯巨大的市場潛力。但現實情況卻是,潛在市場并沒有如期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市場需求。現如今——
生產成本倒掛大部分企業半停產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本世紀以來,隨著國內關注環保和實現清潔生產的呼聲越來越高,碳酸二甲酯作為一個綠色化學品顯示了巨大的市場潛力。這極大地促進了企業進軍碳酸二甲酯行業的熱情。唐山好譽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屈強好介紹說,繼2002年河北新朝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5000噸/年、湖北興發化工集團4000噸/年、安徽銅陵金泰化工有限公司6000噸/年碳酸二甲酯裝置建成或改造投產后,從2003年開始,山東石大勝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東營市海科新源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安徽銅陵金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油錦西煉油化工總廠與唐山朝陽化工集團等企業先后新建、改擴建的1萬噸/年碳酸二甲酯裝置又相繼投產。2006年碳酸二甲酯全行業產能約6萬噸,2007年產能達到12萬噸,而2008年全行業產能已達到24萬噸。中國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碳酸二甲酯生產國,不僅把原來被跨國公司占領的市場搶了回來,而且產品大量出口海外。其中山東地區擴產最為迅猛,形成了“世界碳酸二甲酯看中國,中國碳酸二甲酯看山東”的局面。
2008年以前行業發展紅紅火火,但金融危機爆發后,碳酸二甲酯行業的階段性產能過剩問題越來越突出。山東德普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盧偉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現在中國碳酸二甲酯行業產能已經出現階段性過剩,全行業處于虧損狀態。現在只有極少數企業維持滿負荷生產,大部分企業開工不足,慘淡經營。因為按目前原料環氧丙烷價格13000元/噸計算,產品碳酸二甲酯價格應該維持7000元/噸、丙二醇應該維持10000元/噸,行業才有較合理的盈利水平,才是比較健康的。但是現在碳酸二甲酯市場價格約6000元/噸,丙二醇售價8000多元/噸,造成了行業大面積的生產成本倒掛。”
屈強好也告訴記者:“目前大部分碳酸二甲酯生產企業處于間斷開車或半停車狀態,除了極少數成本非常低的企業能賺一點之外,大部分企業都賠得夠嗆,行業虧損壓力非常大,整個行業面臨生存危機。”
東營市海科新源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研發中心主任張云烽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公司碳酸二甲酯裝置2003年開始建設,2004年建成投產,2005年開始盈利。2006年、2007年、2008年這套裝置效益都很可觀。當時整個行業的生產裝置都保持滿負荷運行。但金融危機爆發后,裝置效益急轉直下。現在碳酸二甲酯生產基本無利可圖,只是為了保持誠信對部分老客戶維持供貨,我們才部分開車。”
一個新興的綠色化工產品,短短幾年,為何就會出現產能過剩?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
潛在市場尚未變成現實的消費需求
無疑,吸引企業進入碳酸二甲酯行業的是其巨大的市場潛力。中國化工學會精細化工專業委員會在《2020年中國精細化工科技發展長遠規劃》中提出,要利用酯交換法爭取在2020年形成400萬噸/年的碳酸二甲酯生產能力,聯產336萬噸/年丙二醇。這樣,可將近200萬噸二氧化碳氣體轉化成1300多萬噸綠色高新精細化工產品和功能新材料。同時,也有助于我國二氧化碳的減排。因此,這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變廢為寶的綠色工程。
中國化工學會精細化工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大全說:“碳酸二甲酯單單作為綠色溶劑就有上千萬噸的潛在市場需求。碳酸二甲酯用作汽油添加劑、代替光氣生產市場缺口很大的聚碳酸酯和異氰酸酯,這些產品的市場需求都有上百萬噸。碳酸二甲酯還可用作農藥、醫藥、表面活性劑和香料的中間體等等。這個綠色化學品肯定具有生命力。”然而,潛在市場并不是實實在在的消費市場。 張云烽說:“碳酸二甲酯是個新興產品,如果把其潛在市場都打開,目前這點產能肯定不夠。但現在的問題是需求沒有明顯增長。一方面是上游的碳酸二甲酯擴能快馬加鞭,另一方面卻是應用市場步履蹣跚。盡管碳酸二甲酯是綠色環保產品,有優異的使用性能,但現在其身份只是‘替補隊員’。當石油價格高漲,‘三苯’溶劑價格高時,碳酸二甲酯有用武之地。但目前傳統溶劑價格低廉,使得碳酸二甲酯市場空間有限,價格也難以回升,企業抗不住高成本生產、低價格出售,所以只能選擇停產,行業就表現為產能階段性過剩。” 碳酸二甲酯為替代溶劑,應用研究不夠也是一大原因。中科院成都有機化學有限公司研究員劉紹英說:“對于碳酸二甲酯的下游用戶來講,如果之前使用的是‘三苯’溶劑,現在要換用碳酸二甲酯,那就需要有新的配方,比如碳酸二甲酯替代比例多大、在什么環節添加、應用工藝有什么要求等,這些都需要實驗研究和探索。可是這些工作由誰來做,是碳酸二甲酯生產企業還是應用企業?單由哪一方來做可能都會力不從心。所以應用研究滯后也制約了碳酸二甲酯開拓市場的步伐。” 而當慢熱的下游市場又意外地遭遇到國際金融危機,國內外市場急劇萎縮,致出口量大幅度減少時,以上造成產品供大于求的因素就都“發酵”了。
盡管碳酸二甲酯行業目前面臨困境,但在采訪中,記者常常聽到“現在的困難是暫時的”這句話。關鍵要—— 上游提高核心競爭力下游開拓應用技術
業內正在積極探索走出困境的良策。
第一,力爭碳酸二甲酯產業升級。屈強好說:“在前幾年行情好的時候,成本高一樣地賣,一樣有市場。但是危機來了,就得比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了。一方面可通過對現有酯交換法老工藝進行節能降耗技術挖潛和改造,每噸碳酸二甲酯生產成本可降低1000元以上;另一方面,開發和完善其他低成本生產工藝。例如前些年做了大量工作的甲醇液相氧化羰基化法和尿素一步醇解法等,都已經取得了大量的實驗數據,如果進一步打通流程、完善工藝、降低成本,也將會有巨大的競爭力。” 劉紹英認為:“用尿素醇解法對現有酯交換法工藝進行改造,可在現有酯交換法裝置不動的情況下,在前面另加一套用尿素和丙二醇生產碳酸丙烯酯的裝置,酯交換出來的丙二醇再作原料循環使用,這樣可以避開因市場波動導致丙二醇和環氧丙烷價格倒掛給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該工藝已經進行了中試,放大到工業生產已是時機。” 在練好內功方面,山東德普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已經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該公司是2007年創立的科技型民營企業,也是碳酸二甲酯行業的“新兵”。該公司董事長盧偉欣慰地說:“我們公司一期碳酸二甲酯產能12000噸/年,規模不算大,但成本可能是行業最低的。經過多次的節能降耗和工藝設備改造,將碳酸二甲酯生產成本降低了1000多元/噸。相對于目前碳酸二甲酯6000元/噸左右的銷售價格而言,這是很可觀的。所以我們維持了滿負荷運行。我們還打算創新工藝技術,進行二期擴產,形成規模效應,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
第二,開拓下游應用技術,推動下游市場。王大全說:“只要大力開拓下游應用市場,碳酸二甲酯需求很有可能形成‘開閘’效應。我國碳酸二甲酯生產從無到有,短短10年時間發展到24萬噸產能,這只是第一個發展周期。其下游市場也是一點點慢慢發展的。前面碳酸二甲酯產能一下子上得猛,市場還沒跟上來,所以現在需要趕快做市場。原來的‘坐商’已經行不通,碳酸二甲酯生產企業要主動地開拓下游,推動潛在市場變成實實在在的需求。例如碳酸二甲酯在鋰電池電解液領域、在環保型建筑膠黏劑中的應用就是很好的突破口。只要碳酸二甲酯在任何一個潛在市場應用領域打開局面,那就將是上百萬噸的需求,消化目前的產能根本不在話下。”
劉紹英提出建議:“做應用研究應該借鑒外企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因為碳酸二甲酯在涂料、油漆、膠黏劑、汽油添加劑等方面的應用都不一樣。所以企業應該不僅僅是單純地賣產品給用戶,更要為用戶提供產品和應用技術的整體化解決方案,這就對路了。”
盧偉已經對德普化工公司發展有了明確的思路:做精碳酸二甲酯產業鏈,除了生產碳酸二甲酯產品之外,還打算在碳酸二苯酯與聚碳酸酯、異氰酸酯與聚氨酯等方面,根據技術成熟度與市場情況再選一個點,在五六年內把這段鏈做好,永不掉鏈,走在行業前面。
第三,加強行業產業化和應用研究協作。盧偉說:“從實驗室到產業化是一個克服困難的過程,需要院企之間精誠團結,合作共贏。合作可以從‘娃娃’抓起,從實驗室的小試、中試,直至工業放大都有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全程參與。在坦誠互信的基礎上建立一個長效合作機制,約定合作各方的責任與義務,把碳酸二甲酯的生產和應用搞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