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國化肥市場出現的洋牌現象分析
本文導讀:2010年我國化肥市場出現的洋牌現象分析,近日我國化肥市場出現很多“洋牌子”的化肥,這些牌子的化肥打著外國產品的招牌,價格貴,但是肥效卻不行
內容提示:近日我國化肥市場出現很多“洋牌子”的化肥,這些牌子的化肥打著外國產品的招牌,價格貴,但是肥效卻不行。出現這些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生產商利用人們崇外的心理追求利益、種地的人們缺乏分辨能力以及國家相關部門的監管不到位造成的。
目前,我國的化肥市場出現很多外國牌子的化肥,比如挪威海德魯、俄羅斯沃夫特化工集團、尼泊爾等國外品牌化肥比比皆是,種地的人們不知使用過多少外國牌子的化肥。這些牌子的化肥打著外國產品的招牌,價格貴,但是肥效卻不行。
中投顧問化工行業研究員常軼智指出,這些肥效不行的外國化肥實際上是國內生產的,出現這些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生產商利用人們崇外的心理追求利益、種地的人們缺乏分辨能力以及國家相關部門的監管不到位造成的。
由于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普遍認為國外的化肥生產技術比較發達,在質量上比較可靠,這給人們早已有一種相信外國品牌的心理。加上近幾年國家對外資的引進,各行業的合資公司、跨國公司不斷誕生,這給大家造成一種假象,認為凡是有外資名號的公司都比較大,產品質量都比較好,國家政府都有給予支持。因此,生產商利用人們的這一特點,制造虛的國際品牌,以此增加自己公司的“含金量”,促進產品銷售并占有市場,從中獲得利潤。
如安得利肥業有限公司,該公司的“合作伙伴”是美國金丹利國際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實際注冊地為香港,而公司的董事和安得利肥業有限公司的董事卻是同一個人,該公司銷售的國際品牌化肥根本就不是從國外進口的,只是自家生產的產品貼上外國的牌子。像這樣操作的企業不止一家,全國各地還有很多。
但是這樣生產出來貼了國外牌子的化肥在質量上也不能說它有多假,即使是假的,由于化肥的特性,又不能馬上辨別出來,需要要等到使用后才能知道是否有效,使用肥料的人們一時也難以鑒別,這也給化肥的假牌子提供了生存的空間。
而在國家相關部門的監管方面,監管不到位是質檢部門的常態。由于相關企業會為了自己能夠生存會跟當地的相關部門搞好關系,而地方政府也需要一些經濟數據來修飾自己的政績,一些利益糾葛使得相關部門對這樣的現象采取睜只眼閉只眼的態度。然而即便是這樣,據其現有的數據也表明,我國化肥行業的產品質量合格率也是比較低的,僅為87%。
據中投顧問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化肥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2009年,國家質檢總局對我國復混肥、磷肥產品質量共抽查2931家企業的3277種產品中,有2520家企業的2852種產品合格,產品合格率為87%。大、中、小型企業產品合格率分別為99%、94.2%和86.1%。其中,有機-無機復混肥料合格率最低,只有75.7%;復混肥料、復合肥料產品合格率在80%以上;摻混肥料、過磷酸鈣以及鈣鎂磷肥產品合格率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