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如何從貿易大國成長為貿易強國
本文導讀:我國如何從貿易大國成長為貿易強國,受益于經濟全球化下的產業轉移,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國通過實行大量鼓勵出口的對外貿易政策,終于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
內容提示:受益于經濟全球化下的產業轉移,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國通過實行大量鼓勵出口的對外貿易政策,終于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但在我們為成為貿易大國而歡呼雀躍的同時,我們應清醒地看到我國與美國、德國等國在貿易上的差距。也就是說,我國距離成為真正的貿易強國還相差甚遠。我們應抓住“十二五”這一歷史機遇期,及時轉變貿易模式,開始邁向貿易強國的征程。
貿易強國應具有四方面特征
通常來說,貿易強國首先應該是一個經濟大國,具有龐大的經濟總量。無論是美國、日本還是德國,都是世界上重要的經濟大國。我國盡管在經濟總量上已超越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但在人均GDP上,還達不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貿易強國應具有較強的定價權,是國際貿易規則的主要參與者和制定者。在這一方面,我國正式加入WTO還不足5年,仍是一個新兵,在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上尚無足夠的發言權。盡管在很多商品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或出口國,但在對外貿易中仍處于被動地位,缺乏定價權。同時由于貿易依存度過高,導致貿易摩擦不斷。
貿易強國的貿易產品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在國際分工的微笑曲線中應處于兩端的位置。美、日、德等國的貿易產品在核心技術、專利以及品牌等方面,相對于我國商品來說,都有著明顯的優勢,因此具有較高的附加值。而我國的出口產品一般來說缺乏自主技術和品牌優勢,主要靠低廉的價格取勝,具有很高的替代性。
在貿易強國中,服務貿易占據較高的比例。當前,全球經濟競爭的重點正從貨物貿易轉向服務貿易,服務業與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2006年,美國的服務貿易占本國總出口比重的27.2%,德國占12.9%,日本占15.8%,我國僅占8.6%。差距可見一斑。
當前粗放的貿易模式不適應“貿易強國”的需要
我國當前的貿易模式仍然是追求出口總額和速度的粗放模式,我們將其簡稱為“貿易大國”模式。這種模式確實幫助我國在較短的時期內獲得了大量的外匯,增強了國家經濟安全,促進了經濟增長,增加了就業機會。但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這種貿易模式出現了種種問題,已越來越不適應新的形勢,不利于向“貿易強國”的轉變。
概括而言,我國當前的“貿易大國”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出口的快速發展不能有效提高國民經濟效益和人民福利水平。
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形式是加工貿易,大多屬于來料加工,大部分的利潤被他國占有,我國所分得的是微乎其微的勞動力收入。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就是我國加工出口到美國的芭比娃娃,在美國賣9.99美元,美國從我國進口時的計價是2美元,其中扣除其他環節的費用,我國只獲得35美分的勞務成本。加工貿易增長建立在耗費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