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外國展館亮點研究
本文導讀:上海世博會外國展館亮點研究,當綠 色理念引領人們的生活,可持續的夢想必將成為現實。關注可持續發展,崇尚健康生活方式,這是現代社會的普遍追求。各國的展館或以“形”或以“意”,不同方 式演繹同樣的綠色理念。
內容提示:當綠 色理念引領人們的生活,可持續的夢想必將成為現實。關注可持續發展,崇尚健康生活方式,這是現代社會的普遍追求。各國的展館或以“形”或以“意”,不同方 式演繹同樣的綠色理念。
弧形穹頂蠶繭造型的日本館、宛若流動沙丘的阿聯酋館、童話世界般的俄羅斯館……穿行于各國展館間,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人類文明之花在世博的大舞臺上異彩 紛呈,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在這里交相輝映。
由2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共襄盛舉的上海世博會,正在將實驗室里日新月異的科技夢想“轉化”為“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現實生活,在全球勁吹綠色風的 今天,環保理念、節能技術、可再生材料運用成為很多國家世博展館的展示亮點。
理念:從夢想到現實
“荷蘭館是城市辦公區、住宅區等各功能區的微縮,設計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城市不僅要滿足人們生活舒適的需求,還不能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太陽能路 燈、高效的節能爐等各個細節充分踐行可持續的城市發展理念。”參與荷蘭館設計的工程師瑞克•布勞克說。
一屆世界博覽會究竟將如何改變人類的生活?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讓本屆世博會成為探討人類可持續發展前途的一個平臺。當綠 色理念引領人們的生活,可持續的夢想必將成為現實。關注可持續發展,崇尚健康生活方式,這是現代社會的普遍追求。各國的展館或以“形”或以“意”,不同方 式演繹同樣的綠色理念。
羅馬尼亞館外形像“蘋果”,表達了綠色城市、健康生活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建筑由兩部分組成:蘋果的主體部分和切塊部分。展示內容包括“千年回望”、“歷 史與自然推動的社會和城市的發展”、“親近自然的城市生活”三個部分。
美國館則直接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普通美國人眼中關于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故事。在美國館的第三展示空間里是一部名為《花園》的影片。一個小女孩看到了一片廢棄的 空地,想像著一個繁茂的花園。她的激情和決心啟發了她的鄰居們,在共同的樂觀、創新和合作精神的指引下,使曾經破敗和灰暗的城市呈現出夢幻般的美好景象。 美國館設計公司創始人羅杰斯介紹說,“影片的最精彩之處在于,故事中沒有任何語言對話,都是通過圖像、音樂和音效來表達,不需要翻譯,每個人都能理解這個 故事。無論我們來自哪個國家,擁有何種國籍,為建設更美好的世界,我們緊密團結在一起。”
荷蘭館是“形”“意”結合的代表,以獨特的造型和鮮明的理念詮釋著綠色的追求。一條路沿高架橋盤旋而上,26個微型展館錯 落有致地“懸掛”在橋上形成街 道,色彩鮮艷、明快,遠看宛如一朵盛開的鮮花,這就是名為“快樂街”的荷蘭館。它代表著一個理想化的城市,展現現代城市生活的合理規劃,充分展示荷蘭在空 間、能源和水利方面的創新。漫步在“快樂街”上,參觀者將經過一棟棟“小房子”,感受到從這些小型展館里傳遞出來的信息,那就是創新、文化和可持續發展的 理念。
科技:演繹綠色智慧
“印度館的大部分建筑材料為可再利用材料,在世博會后可以循環利用,采用了先進的制冷與照明系統,實現低能耗高效率,經過工廠處理的再循環水和收集的雨 水,將用于綠化灌溉,屋頂裝有太陽能電池和小型風車,可以提供綠色電力。我們用各種高科技手段實現零化學物質的設計理念。”印度館設計師之一奈度說。
世博會是集納世界智慧的大舞臺,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展方正在積極貢獻他們的“綠色智慧”。從各國展館的建筑構造到館內所展示的主題和內容,無不折射出參展國 家的最新環保科技成果。
日本館弧形的大穹頂呈淡紫色,像一個巨大的蠶繭,故名“紫蠶島”。而包裹著整個建筑的那層淡紫色的膜不光是美麗外表而且極具高科技含量。這層透光的薄膜, 可吸收太陽能發電并在夜間發光,弧形穹頂上“長著”三個洞和三個角,前者可接收雨水并循環利用,引入陽光以減少照明用電,后者可強化冷暖空氣的流通,減少 空調能耗。日本館設計師彥坂裕說,“紫蠶島”通過使用鋼骨架與膜外殼結合、“無樁地基”設計等實現“環境友好”的目標。而且“紫蠶島”外殼朝向南面的約三 分之一面積,使用了可以產生電能的非晶硅薄膜,體現了盡可能利用清潔能源的理念。
俄羅斯館的外形既似花朵,又似“生命樹”,12個“花瓣”形成環抱的塔樓群,在這個花朵般充滿童趣的“城市”里,觀眾可以了解到用來解決多數城市存在的問 題的高新科技和研究成果,展廳展示了俄羅斯利用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保護、自然災難、未來運輸,以及示范在城市媒介和公共環境下的最新研究成果。而這些高深 的新技術、新理念卻用童話手法生動地展現給觀眾。
占地4000平方米的印度館,其古色古香的外表下內含眾多高科技元素,環保節能設計是展館的一大亮點。外墻開縫設計和圍繞一樓中心區域的冷水池,能有效地 調節館內溫度,從而避免大量能耗;用楠竹網格與鋼筋混凝土為展館織就了一個“吸音”天花板;采用了先進的制冷與照明系統,實現低能耗高效率;經過工廠處理 的再循環水和收集的雨水,將用于綠化灌溉;屋頂裝有太陽能電池和小型風車,可以提供綠色電力。同時,整座建筑將大量采用可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各個細節的 技術運用充分實現了“零化學物質”的設計理念。
材料:尋找綠色源頭
“展館以可持續使用的竹子為主要建材,彰顯越南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髓。毛竹在越南建筑里常常用到,也是越南建筑特色的體現。”越南館總工程師阮克堅 說。
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外國展館建設中,可再生材料成為設計師們青睞的對象,這些材料有些是蘊含高科技含量的,有些則是我們身邊的竹子、藤條。這些堪稱 人類文明和科技典范的建筑從材料著手尋找綠色的源頭。
上海世博會上的西班牙館,被親切地稱為一個用超過8500塊藤板包覆的西班牙“大籃子”。紋路或直或曲的藤板,完全手工編制完成后,再加水煮沸,不同的溫 度產生深淺交替的自然色澤,經精心布局,覆上鋼玻璃結構并形成代表自然元素的漢字,如“日”、“月”、“風”等。
越南館則以竹子為特色,波浪形的竹子外墻,使人聯想起蜿蜒的河流,既美觀大方,又能有效減少太陽光多余的熱量。館內采用竹子進行裝飾,使人仿佛置身于竹 屋,在參觀中體驗越南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及在環境保護與城市發展方面的獨特智慧。展館以可持續使用的竹子為主要建材,世博會后越南館的竹子將被重新利用,修 建社會福利設施或改造校舍。
挪威館由15棵高低不一的巨“樹”組成,從5米到15米不等,每棵樹均有固定在地下的樹根和空中的四條樹枝。以樹枝的外端為附著點所支起的篷布,形成了外 觀高低起伏的屋面。模型樹的原材料來自木頭和竹子,并可在展后再利用,而且“巨樹”的動力源是太陽和雨水,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而步入展館, 迎接觀眾的第一道自然景觀就是挪威的海岸,將著重體現對能源的合理應用,向觀眾顯示怎樣通過利用太陽能、風能和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來提高人們的生活品 質。
阿聯酋館的外部呈現出沙丘特征:在向風的一面,呈“沙丘”弧形的不銹鋼板在陽光下金光閃閃,呈現出天然沙丘的瑰麗。由“無碳城市”設計公司承建的阿聯酋 館,也延續了他們一向的環保理念,阿聯酋館所使用的材料都是可循環利用的環保建材,在世博會結束以后,這座“沙丘”館將被運回阿聯酋,并在那里重新建造, 成為一座永久的文化中心。
科技已成為環保的重要支撐,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把理念變成習慣。“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從關注綠色世博開始,讓綠色的智慧和理念也走進生活的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