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氣企業的問題分析
本文導讀:我國電氣企業的問題分析,無論是企業現有結構調整,還是前瞻性技術研究,都涉及整個產業結構的轉變。
內容提示:無論是企業現有結構調整,還是前瞻性技術研究,都涉及整個產業結構的轉變。這意味著單靠企業努力是不行的,政府應加強協調與管理,加速推動電氣制造企業在結構調整、基礎研究等方面的進步。
我國電氣制造企業大多采用引進消化吸收為主的技術路線。雖然再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有了顯著提高,但先進技術研究起步較晚。
我國電氣企業前瞻性意識不足,那么,與國際一流企業相比,我國電氣企業的不足表現在哪里?與德國等處于“第一集團”的企業相比,我國電氣企業仍有很大提升空間。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企業現有結構不適應全球化競爭格局,前瞻性技術研究不足。集團董事長王計在今年兩會期間總結東方電氣的競爭優勢時,提到了性價比優勢、人力成本優勢。但也提到了不足——仍然需要不斷研發,不斷提高管理水平,不斷創新。王計說:“只有這樣,再經過一長段時間的跑步,中國制造企業才有可能達到與世界一流企業全方位競爭的能力。”
由于國內產業結構布局原因,中國企業在成立時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為主要目的,以生產制造為主;而出口形式則主要是買方、賣方信貸及許可證貿易,海外總承包、設備成套能力相對不足。出口產品單一、出口形式單一,這意味著不利于我國電氣企業進一步“走出去”。
另外,我國電氣制造企業大多采用引進消化吸收為主的技術路線。雖然再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有了顯著提高,但先進技術研究起步較晚,發展時間短,前瞻性技術研究不足。
無論是企業現有結構調整,還是前瞻性技術研究,都涉及整個產業結構的轉變。這意味著單靠企業努力是不行的,政府應加強協調與管理,加速推動電氣制造企業在結構調整、基礎研究等方面的進步。要推動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擴展,意味著要聯合各方力量,塑造產業集群。這就要根據電氣產品上下游配套關系,加快結構調整、企業聯合和產業重組,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驅動塑造產業集群優勢,實現科研、設計、制造、成套服務、金融和工程施工一體化。只有這樣,才能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和大型企業集團。與此同時,應積極尋求與國外公司合作,借鑒和利用跨國公司成熟的銷售渠道和經營模式,憑借國內企業的優勢,形成利益共同體,擴大“走出去”的途徑。
另外,推動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擴展,組建產業共性技術研究機構是重中之重。重組和整合國內電氣產品領域現有資源,組建若干個電氣產品制造產業共性技術國家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開展產業原創性技術、共性技術及戰略性關鍵技術的研發,形成一支高水平、精干的研究隊伍。政府應努力搭建產、學、研相結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重點開展產業共性和前瞻性技術及戰略性關鍵技術的研發,打破目前存在的技術不能共享,各企業獨自為戰的局面。實現資源和成果共享,為打造能夠與跨國公司一爭高下的中國企業集團創造條件、奠定基礎,創造提升我國電氣產業整體創新能力。
2010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一年。關鍵一條,就是要掌握核心技術。有了核心技術,我們才能經得起風浪的沖擊;有了核心技術,我們才能在轉變中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有了核心技術,中國這艘巨輪就能產生無盡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