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我國粗鋼需求量預測
本文導讀:未來我國粗鋼需求量預測,預計今后10年內,我國粗鋼需求量(含出口)達到或超過9億噸,甚至逼近10億噸關口,而不是先前預測的8億噸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
中國產業信息網訊:
內容提示:預計今后10年內,我國粗鋼需求量(含出口)達到或超過9億噸,甚至逼近10億噸關口,而不是先前預測的8億噸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
短期來看,美、中兩國經濟增速雙雙回落,同時歐元區債務危機警報尚未完全解除,發達國家就業數據不好,市場觀望和恐慌氣氛尤存。受其影響,不能排除世界經濟二次探底可能,由此引發國內鋼材行情出現反復,即強勁反彈后再次回落。另一方面,從中長期來看,因為兩大因素推動,中國將會出現超級基本建設,為鋼鐵需求提供更大成長空間。
歐美國家需求相對減弱以后,中國商品出口增速相應回落。在這個格局之下,中國經濟、中國鋼鐵需求的新動力310328,基金吧來自何方?不是別的,就在于中國超大規模城市化建設。這是一個長期起作用的“超級因素”,對于建筑鋼材而言,尤其如此。
所謂超大規模,是指其城市化規模居于世界第一。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一份報告中認為,中國城鎮化規模,不論是年凈增量還是城鎮人口總量,都已經長期處于世界第一位置。截至2009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46.6%,城鎮人口總量已經達到6.2億,為美國人口總數的2倍,比歐盟27國人口總規模還要高出四分之一。預計今后5年—10年內,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的推進,大量農村人口進城,中國城鎮化將進入加速發展時期。有觀點認為,“十二五”期間,中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0.8—1.0個百分點,到2015年達到52%左右,屆時城鎮人口將超過農村人口,城鎮化率超過50%。預計今后10年內,我國粗鋼需求量(含出口)達到或超過9億噸,甚至逼近10億噸關口,而不是先前預測的8億噸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
城市人口數量顯著膨脹,勢必要求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公用設施和住宅等方面建設。由此形成超大規模城市化建設。這種建設規模前所未有,將從四個層次全方位展開:第一個層面是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為中心,整合周邊城市,形成超級城市圈。比如京津唐城市圈、滬寧杭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長株潭城市圈等。在這些城市圈中,將匯集全國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人口。第二個層次是其他一些省會城市繼續擴容,出現更多的1000萬人口的地區中心城市,也將匯集全國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第三個層次是大量地級市、縣級市等迅速擴大,發展成為一批百萬人口以上城市。第四個層次是剩余的部分人口,由周邊農村向一些鄉鎮集中。
這是超大規模基本建設的第二大動力來源。中國在推動城市化的同時,還注意了城市人口和產業地區分布的合理調整,包括利用種種手段,引導城市化人口由沿海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流動,鼓勵沿海產業升級,向內陸地區梯次轉移。
在這多種手段中,高成本,包括較高的土地成本、房地產成本、生活成本和生產成本等,都是一種有效的調節手段。因為前述高生產成本和高生活成本壓力,可以產生一種“擠出效應”,將一些低附加值產業、資金、部分勞動力,包括專業人才,從過度膨脹的一線城市,推向其他城市,尤其是向中、西部省市分流,實現全國均衡發展戰略目標。
目前這個潮流正在涌來。比如,富士康在鄭州設立新工業園,英特爾關閉上海工廠并擴建成都生產基地,惠普在重慶設立筆記本電腦出口制造基地,聯合利華醞釀湖南新廠,海爾、格力、美的、TCL等家電企業計劃或啟動在內地建立新的生產基地等等。為了順應這個潮流,各級政府都會出臺相關鼓勵和引導政策。據有關資料顯示,首個中央層面針對整體產業轉移布局的指導方略近期將會問世,相關地方政府的承接政策也會紛紛出臺。
如果說改革開放前30年,大量一般性加工制造企業落戶沿海城市,強勁外貿出口推動了中國經濟30年的快速增長,那么,現今開始出現并且規模越來越大的沿海產業升級,許多加工制造企業向中、西部省市轉移浪潮,滿足國內需求崛起,將成為今后10年、2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毫無疑問,今后主導中國經濟繼續發展的上述兩大因素,成百上千宏偉城市群落的出現,中、西部省市眾多新工業園區的崛起,彼此聯結的交通網絡等,勢必要求展開超大規模投資建設,包括住房、廠房、基礎設施、公用設施,以及機械、運輸設備投資等。
現代基本建設,其實就是鋼鐵水泥材料進行建設,包含了很高比例的鋼鐵材料成分。如此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當然要為中國鋼材需求提供更廣闊空間。
雖然2010年中國粗鋼消費量(含出口,下同)將達到或接近6億噸,但人均年粗鋼消費才460公斤左右,與工業化國家尚有不小差距。預計今后10年內,中國粗鋼需求將會達到或超過9億噸,其峰值高點有可能逼近10億噸關口。并且這一“高消費平臺”持續時間有可能超過10年。
在推動中國整體鋼鐵需求繼續旺盛的新動力中,來自中、西部地區的力量尤為強勁。
鋼鐵消費的更高水平,當然會導致對鐵礦石需求的繼續旺盛增長。預計今后中國至少10年內,其鐵礦石需求也會保持一個很高水平,又由于國內鐵礦石產量增長潛力有限,而且品質不佳,成本較高,因此其進口依賴局面難以扭轉。只有10年—20年以后,隨著中國鋼鐵蓄積量達到一個臨界點后,廢鋼產出逐步增多,以及沿海產業內移基本結束,大規模的城市化建設也告一段落,中國對于境外鐵礦石的需求才會從高位回落。
一些數據表明,現階段中國粗鋼產能大概是7億噸到8億噸,正常情況下實際產量的釋放還會低于產能數字,這與將來近10億噸的粗鋼需求存有一定差距。這個產需差距如何解決?受到國內動力、原材料、物流,特別是環保等多方面條件制約,為了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粗鋼需求沒有必要完全依靠自己解決。除了主要需求部分立足于國內生產以外,還要向其他方面尋找出路。
努力擴大進口,減少出口。有一段時期,中國曾經是世界最大鋼鐵凈進口國家。實現鋼鐵產品一定數量的凈進口,以此來平衡國內產需關系,實際上是以另一種方式進口能源和礦石,而且將環境污染檔在了國外。盡管多花費一些費用,但算大賬還是劃得來的。因此,要視產需差距的不同,實施優惠措施,鼓勵一些緊缺鋼材品種境外進口。同時,原則上要取消鋼鐵產品的出口退稅,有些低附加值產品,比如鋼筋、熱軋板等,還要加征出口關稅等。
鼓勵國內鋼鐵企業走出去,境外組織生產。擴大鋼鐵生產,滿足國內旺盛需求,還可以到境外收購或新辦鋼鐵企業,組織大規模生產,變輸入原材料為直接輸入成品鋼材。有關部門也要實施鼓勵措施。至于國內生產方面,基本方針是穩定現有產能,將其主要投資方向,轉移到調整結構、節能減排、提高質量、增加品種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