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我國植物提取物發展前景
本文導讀:未來我國植物提取物發展前景,我國未來植物提取物出口將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使用范圍將更加廣泛。
中國產業信息網訊:
內容提示:我國未來植物提取物出口將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使用范圍將更加廣泛。
10月28日,以“可追溯 可持續”為主題的中國植物提取物行業國際競爭力提升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由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和植物提取產業信息網聯合舉辦。
在此次論壇上,專家指出,植物提取物產業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但是隨著野生資源的逐漸匱乏,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植物提取物產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植物提取物是我國中藥商品出口的主力軍,出口額占中藥產品總出口額的比重超過40%。”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劉張林在論壇上表示。
2011-2015年中國植物藥提取物市場競爭態勢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盡管植物提取物產業是個新興產業,但近十年來發展迅猛。來自醫保商會的數據顯示,2001年我國植物提取物出口額僅為1.91億美元,到2009年出口已經達到6.93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到17.1%。不僅如此,植物提取物近幾年出口更呈現出量價齊增的態勢,尤其是出口平均價格漲幅明顯。今年1月~8月,我國植物提取物出口呈現平穩增長態勢,出口額為5.1億美元,同比增長16.5%,占中藥商品出口額43.1%,成為拉動中藥產品出口增長的主要動力。
國家發改委宏觀院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主任于小冬認為,第五波產業的核心就是營養產業。這個產業包括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除保健食品)、膳食補充劑、特膳食品、“營養增減”食品、有機食品、營養原料(包括各類營養素以及各種動植物提取物、活性物質等新資源食品)等,而植物提取物是發展營養產業的重要保障。“我國植物、動物、礦物種類均比較豐富,大農業可以為營養產業提供比較充分的原料供應。除此之外,我國還擁有不少其他國家沒有或者比較稀少的原料品種,比如說大棗、沙棘、地靈等。發展具有中國特色優勢的提取物品種,將為中國營養健康產業的國內外市場開拓提供保障。”于小冬說。
或許是看到全球對于植物提取物的客觀需求,劉張林也認為,我國未來植物提取物出口將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使用范圍將更加廣泛。
良好的發展前景直接刺激了植物提取物產業的快速發展。西安皓天生物工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成文介紹,1999年我國植物提取物出口額超過1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只有31家;2009年出口超100萬美元的有104家。“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植物提取物企業超過1000家。”
資源面臨保護困境
然而在植物提取物產業發展向好的同時,一種深層次的擔憂浮出水面。
“植物提取物產業發展對解決三農問題、推動中藥產業發展都有積極的意義。但植物提取物絕大部分是來自于野生資源,希望整個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對資源能夠手下留情。”劉張林表示。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資源研究與保護中心專家張本剛指出,由于過度的亂采濫獵以及國際貿易量的增加,我國許多野生中藥材資源瀕臨滅絕。
據統計,我國高等植物中瀕危物種高達4000~5000種,占我國植物物種總數的15%~20%,目前已列入瀕危和臨危的藥用植物約為1500~2000種。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列出的640個世界性瀕危物種中,中國就有156種,約占其總數的1/4。
急功近利、唯利是圖是導致這種現象產生的主因之一。“由于人們對藥用植物資源的需求增加,常規的采挖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野生資源的無序采挖,不僅違背了野生資源的自然戒律,同時也對藥用植物生產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更影響了資源的恢復更新。”張本剛指出。
以資源量原本極為豐富的甘草為例,在男女老少安營扎寨式的瘋狂采挖之下,其面積減少了70%,儲量減少80%;2005年貫葉連翹的價格從6元/公斤漲到12元/公斤,在巨大利潤誘惑之下,貫葉連翹在野外已很難找到。“估計每年我國消耗植物資源百萬噸以上。”張本剛說,“像紅景天、鬼臼這些野生植物,由于其自然更新速率較慢,人工栽培不成功或者尚處于實驗室階段,極易造成資源的瀕危。”
多年從事藥用植物有效成分研究和新藥開發研究的蘇州大學醫學部主任楊世林一針見血地指出:“每開發一個新產品,就毀掉一個老物種。”
張成文也坦言,植物提取物產業過度依賴野生資源,在影響行業發展空間的同時,對某些資源已經造成了破壞。
尋找平衡發展途徑
“一方面是產業快速發展,一方面是資源快速消竭,如何達到兩者的平衡,是植物提取物產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張本剛表示。
除了政府加大對野生資源的管理力度之外,張本剛建議,企業可以嘗試開展引種馴化種植。他指出,多數中草藥資源是可以進行人工種植,如水飛薊、巴戟天、番紅花等;對于那些不適合人工種植的資源種類,如冬蟲夏草,可進行菌絲體培養。
張本剛同時建議對瀕危野生中藥資源建立保護區,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積極尋找瀕危野生中藥資源的替代品。“很多中藥植物中含有相同的有效成分,可以用某些非瀕危物種代替瀕危物種提取有效成分。”
“植物提取物行業到底還是個小行業,國家應對該行業進行必要的行業管制和政策扶持,對于資源問題,我呼吁企業能夠按照中藥GAP發展方式,建立規范的種植基地。”張成文強調,在我國植物提取物企業過多依賴野生資源的當下,國外已有公司通過組織培養的方式,開發了二十多種植物資源性產品。“通過組織培養,不僅可以實現資源規模化,定向培養還解決了產品的靶向問題。”國內企業也應該主動尋找“組織培養”的方法,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并著力打造屬于自己的拳頭產品,而不是簡單地對產品進行復制和跟隨。
張本剛的觀點得到了植物提取物企業的認同。桂林萊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廖靖軍表示,針對植物提取物行業所面臨的挑戰,“技術創新”是擺脫困境的重要方式。因為技術創新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資源匱乏問題,還能更好實現植物提取物行業低碳環保地運營。
“在我們還沿用固有發展模式時,我們周邊國家和一些后進公司,正在用更科學、更先進的方式去發展。如果我們不改變,我們很快就將被超越。”張成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