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國保健食品發展現狀
本文導讀:2010年我國保健食品發展現狀
中國產業信息網訊:
內容提示:截止2010年上半年,衛生部及SFDA批準的保健食品共1萬余個,其中國產保健食品9600多個,進口保健食品600多個(數據來源于SFDA保健食品數據庫)。
保健食品在我國歷史悠久,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健康要求的提高,保健食品行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對新中國成立后保健食品的發展歷程進行了階段劃分,分析了我國保健食品行業現狀特征、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指出創新是保健食品產業未來發展的核心動力。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自古以來,就有著食療養生的傳統。我國人民經過幾千年的實踐,不斷總結和形成了獨特的傳統醫藥學,積累了大量的養生保健經驗,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保健養生理論。保健食品的理論基礎就是“藥食同源”[1]。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大量的保健養身的飲食秘方或者藥方,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保健食品科學。
1962年,日本厚生省的文件中最早出現“保健食品”這一名詞。之后,各國相繼對其命名定義,如健康食品(Health Food)、營養食品(Nutritional Food)或改善食品(Reform Food)等。美國膳食協會認可的定義為:該食品具有除一般營養價值外的其他保健功效成分,并在食品的加工與貯存過程中不被完全破壞。我國衛生部在1996年3月15日正式定義保健食品,是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并突出了保健食品的3個主要特征:食品性、功能性和非藥物性[2]。2005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保健食品注冊管理辦法(試行)》中規定: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適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并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3]。
1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保健食品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保健食品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4個階段。
1.1 高速發展期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由于保健食品的高額利潤和相對較低的政策壁壘和技術壁壘,保健食品行業出現第一個高速發展時期。這一階段的保健食品多數為第一代產品。第一代保健食品是以民間處方,秘方為基礎,根據原材料的功能推斷保健食品的功能,未經嚴格的科學檢測,這些功能沒有經過任何實驗給予證實。因此,準確地說,它應屬于一般的食品或強化食品。在該階段中,又劃分為3個時期,其中,1980-1985年,業內把這一階段視為中國保健食品行業形成的初步階段。產品主要以蜂王漿、維生素和各種口服液為主。1984年上市的保健類食品已達1000種左右,生產企業100多家,年銷售額16億元,保健食品行業初具規模。保健食品協會于1984年成立。1986-1990年,由于市場需求帶動,保健食品推出種類繁多的新型產品。以太陽神、娃哈哈為代表的新一代保健食品,功能結構有所改進,除傳統的滋補類型產品外,開始出現調節免疫、抗疲勞、減肥、降血脂等功能產品。1991-1994年,保健品行業進入第一次高速發展階段,出現了如“紅桃K”、“三株”、“飛龍”、“腦黃金”等知名企業和品牌,生產企業增至3000多家,年產值猛增至300億元,保健食品行業取得突破性進展。
1.2 產業鏈形成期
1995-2002年為保健食品的成型階段,保健食品行業產業鏈形成。1995年10月30日,《食品衛生法》公布,首次確立了保健食品的法律地位。1996年6月1日,《保健食品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對保健食品的定義、審批、生產、經營、標簽、說明書及廣告宣傳、監督管理等做出了具體規范要求[4]。同年7月衛生部又發布了《保健食品評審技術規程》和《保健食品功能學評價程序和方法》,保健食品的評審工作走向科學、規范[5,6]。《保健食品管理辦法》的實施,結束了保健食品準入無法可依的混亂局面。隨著政府監管的加強,中草藥、生物制劑及營養補充劑的加入,保健食品在21世紀初又進入新一輪復興階段,市場銷售額超過了500億元,創歷史新高。
1.3 產業結構調整期
2003-2008年,針對保健食品市場的炒作營銷和把保健食品當藥賣的問題,對保健食品產業結構進行了深度調整。2003年6月13日,衛生部停止受理保健食品審批,10月起由SFDA正式受理。2005年4月30日,SFDA公布新的《保健食品注冊管理辦法(試行)》,自7月1日施行。我國保健食品產業進入一個發展關鍵時期,并面臨更大的挑戰。
1.4 有序發展期
2009年至今,保健食品行業進入有序發展的新時期。新醫改方案把預防和控制疾病放在了首位。充分表明“治未病”的重要性,政府加大了公共財政和人力資源的投入。
目前,我國SFDA審批的保健食品絕大多數屬于第二代保健食品,即保健食品經過人體及動物實驗,證明該產品具有某項生理調節功能。而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已致力于第三代產品的開發。第三代保健食品,不僅需要經過人體及動物實驗證明該產品具有某項保健功能,還需查明具有該保健功能的功能因子的結構、含量及其作用機理以及功能因子在食品中應有穩定形態。
2011-2015年中國海洋生物保健食品產業調研與投資戰略咨詢報告
2 中國保健食品的現狀
截止2010年上半年,衛生部及SFDA批準的保健食品共1萬余個,其中國產保健食品9600多個,進口保健食品600多個(數據來源于SFDA保健食品數據庫)。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保健食品市場的銷售額始終在200億-300億元之間,到2000年增至500億元。至2010年,市場容量達1000億元,全國獲得GMP認證的企業3000余家,從業人數約500萬人,年增長10%-15%。在已批準的保健品中,有600-700種已開發面市,但真正有實力的不過100種左右。2010年3月20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第十四屆全國市場銷量領先品牌信息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09年全國保健食品銷量排行榜,腦白金奪魁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這已是腦白金連續第9年獲得全國保健食品銷量第一。由此可見,保健食品市場呈現出生命周期延長、產品質量有保證的趨勢。
2.1 保健食品市場特征
國內保健食品市場當前呈現出功能性保健品、傳統滋補品、營養補充劑產品三足鼎立狀態。其中,營養補充劑雖起步較晚,但后來居上,發展尤為迅速,銷售增長驚人,對藥品零售終端影響舉足輕重。據統計,截至2009年上半年,營養補充劑在上海的市場占有率已高達33%,而2002年,其占有率僅是5%。目前,營養補充劑市場的占有率仍然在持續上升,越來越多的營養補充劑新品種出現在市場上,加劇了市場的競爭。
在市場上流行的保健食品中,主要涉及的保健功能為排毒養顏、補充鈣質、補充維生素、潤腸通便、減肥瘦身、幫助睡眠、清咽利喉、提高免疫力等。這些保健食品與普通食品相比差異明顯,以食品形式生產的保健品(如酒類)僅占很小的比例。其成分原料基本分為4種:中草藥、藥食兩用品種、中草藥加藥食兩用品種和不含藥食兩用品種。
目前,在流行的保健食品功能性成分中,以下幾種深受人們的關注:
(1)抗氧化劑。早年使用較多的是一些抗氧化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近年來從天然植物提取的活性成分,如番茄紅素,葉黃素備受人們的關注,發展很快。
(2)益生菌、益生元。目前,歐美和日本各國特別重視開發這類產品,他們將益生元(寡聚糖)加入到糖果、點心、午餐肉等食品中。我國在這方面的產品不多,應當引起關注。
(3)草藥。草藥自古以來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在歐美各國發展很快,是美國膳食補充劑的主要原材料。某些草藥具有一些奇特的功效,這些功效目前尚無法解釋,但可以使常規醫藥不能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因此,在保健食品中獲得了廣泛的關注。
2.2 保健食品行業存在的問題
2.2.1 生產經營方面的問題
一是投入不足,新產品開發受限。保健食品廣告投入遠超科技研發投入。往往以報批代替科研,致使產品科技含量低,保健食品有效成分作用機理不清、量效關系不明,制約了市場占有率和新產品的開發。
二是產品科技含量普遍較低,低水平重復現象較為嚴重[7]。目前市場上的保健食品大多屬于第二代產品,保健功能比較集中,大約有2/3的產品功能集中在免疫調節、抗疲勞和調節血脂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低水平重復和惡性競爭的加劇。
三是個別企業違規生產,安全問題突出。個別企業不按批準的產品配方生產,甚至在保健食品中添加違禁化學成分。
四是產品標識和功能聲稱不規范。管理混亂,損害消費者知情權,如沒有保健食品批準文號的普通食品,以保健食品名義進行宣傳和銷售;產品標識缺乏食用注意事項,擅自改變產品的適宜人群等。
五是夸大宣傳,影響行業整體信譽。許多企業在市場運作和產品宣傳中極力宣傳其療效,還有冒用醫療機構、科研單位名義,在廣告中宣稱該產品治療疾病有效率,嚴重影響保健食品行業的整體信譽。
六是營銷模式缺乏創新。
2.2.2 監督管理方面的問題
一是法律法規不完善。《保健食品注冊管理辦法》僅是一個產品注冊管理辦法,缺乏新功能、新原料、再注冊、檢驗機構認定等配套的管理辦法,保健食品檢驗缺乏系統的技術規范,目前檢驗只能借鑒食品、藥品的規范,保健食品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原材料目錄面臨升級。隨著時代進步,原有的保健食品檢測技術和評價標準已經跟不上科技和行業的發展。
二是監管體系不健全。監管過程中存在多頭管理的局面,各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與信息交流,未能建立起從行政許可到市場監督一體化的監管體系,審評制度不夠完善,缺乏退出機制,只批不收;重形式許可,輕監管效果。
三是政策扶持較少。保健食品行業與國外和國內其他行業相比,得到的政策支持較少,處于劣勢境地。國家對不同類型的國有企業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涉及稅收、土地、信貸、以及各部委、地方的有關配套支持資金等。而國內保健食品領域多是民營企業,基本上享受不到這些優惠的政策,處于不平等的競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