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國醇醚市場運行態勢
本文導讀:2011年我國醇醚市場運行態勢,受國家政策、國內外環境和新增產能釋放等因素影響,2011年我國醇醚市場將依舊波瀾不驚,裝置開工率難以提高,企業微利經營態勢難以改變,但醇醚產品價格中樞將上移,全年出廠平均價預計較2010年抬高200~300元。
中國產業信息網訊:
內容提示:受國家政策、國內外環境和新增產能釋放等因素影響,2011年我國醇醚市場將依舊波瀾不驚,裝置開工率難以提高,企業微利經營態勢難以改變,但醇醚產品價格中樞將上移,全年出廠平均價預計較2010年抬高200~300元。
在產能過剩、進口沖擊、下游需求不振以及成本不斷抬高等諸多因素影響下,2010年醇醚企業綜合成本普遍較2009年增加約300元。但供大于求,醇醚價格難以同步上移。1~8月,全國甲醇平均出廠價僅2200元,低于多數企業的成本價。9月以后,各地為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指標,對聯醇企業拉閘限電,一些氣頭企業因供氣不足而減產甚至停產,甲醇進口也受到商務部甲醇反傾銷初裁打擊有所收斂,醇醚市場供求關系大為改觀,助推醇醚價格強勁反彈。甲醇出廠價一度上漲至3600元,二甲醚出廠價攀升至6000元,雙雙創金融危機以來新高。但隨著節能減排指標完成,醇醚企業紛紛恢復生產,價格迅速回落至生產成本附近,甲醇全年平均出廠價僅2300元,行業虧損面超過65%,裝置全年平均開工率僅50%。
受國家政策、國內外環境和新增產能釋放等因素影響,2011年我國醇醚市場將依舊波瀾不驚,裝置開工率難以提高,企業微利經營態勢難以改變,但醇醚產品價格中樞將上移,全年出廠平均價預計較2010年抬高200~300元(噸價,下同)。
政策利好刺激需求
繼山西省推廣使用M15甲醇汽油后,去年12月15日,陜西省正式在西安、寶雞、漢中及西域高速公路段示范推廣甲醇汽油,并將于今年下半年在全省封閉推廣。記者還了解到,國務院已決定,由工信部節能司牽頭,在陜西、上海、山西組織M85和M100甲醇汽車使用試點工作,這是國家層面首次正式將醇醚燃料和醇醚汽車納入推廣試點,表明醇醚燃料的安全性、清潔性、環保性與可行性已經得到國家認可,對醇醚燃料今后推廣應用意義重大。
另外,業內企盼已久的《M15甲醇汽油》國家標準也將于今年上半年發布實施。受上述兩大政策利好刺激,預計下半年甲醇汽油需求量將大幅攀升,車用甲醇消費量可能達到600萬~700萬噸,占甲醇年消費總量的1/3。隨著經濟進一步企穩回升,醋酸、甲醛、甲胺、1,4-丁二醇,尤其是甲基叔丁基醚的需求將快速增長,這些領域對甲醇的需求量將增加10%左右。
不過,受今年7月1日開始生效的《城鎮燃氣用二甲醚》國家標準影響,二甲醚需求量將急劇萎縮,以目前860萬噸產能計算,如果全年僅需要150萬~180萬噸,則二甲醚企業全年平均開工率不會超過20%,一半以上的企業將面臨改產、停產甚至破產倒閉的風險,該領域對甲醇的需求量會銳減30%~50%。
價格中樞被迫上移
隨著全球經濟復蘇,能源、資源類產品需求將大幅增加,并刺激其價格上漲。石油、天然氣、煤炭以及電力價格上漲,將大幅增加醇醚企業的生產成本,推動醇醚價格總體上移。從全球石油供需情況看,今年國際石油價格突破100美元/桶的可能性極大,在美元持續貶值誘導下,甚至有可能沖破120美元/桶,拉動煤炭、天然氣價格同步上漲。
自去年第三季度以來,全國煤炭價格已經上漲了150~300元,甲醇企業成本增加350~650元,綜合成本已經由去年前三季度的2200~2300元增長至目前的2500元以上,甲醇價格中樞被迫上移。通脹壓力存在并可能加劇,國內煤炭、天然氣、電力價格后期仍有上漲動力,將繼續推高醇醚生產成本,進而推高產品價格。
去年12月24日,商務部發布我國甲醇反傾銷終裁公告,基本維持了初裁結果。今后中東對我國出口甲醇將會有所減少,有利于國內醇醚價格上揚。而且,隨著國際石油、天然氣價格上漲,中東國家甲醇生產、海運、倉儲等費用也將增加,出口到中國的價格也將上漲,同樣會支持國內醇醚價格中樞上移。
產能過剩平抑漲幅
雖然有諸多利好因素支持醇醚價格上漲,但決定價格漲跌的關鍵是供求關系。2010年,我國甲醇產能已經達到3100萬噸,今年仍有800多萬噸的新增產能。年底,全國甲醇產能將達到4000萬噸,而需求不會超過2000萬噸,如果扣除約500萬噸的進口量,則國內甲醇產能過剩2000多萬噸。只要醇醚價格上漲到大部分企業成本線以上,眾多裝置便會迅速啟動,在較短時間內使市場供應量大幅增加,打壓價格回落到成本線附近。
因此,雖然今年有利于醇醚產業發展和行情上漲的因素很多,但受產能過剩影響,醇醚價格依然難以大幅上揚。預計全年甲醇主流出廠價將在2300~3500元,二甲醚出廠價會維持在3400~5500元,整體呈現先抑后揚走勢。
業內預計,今年聯醇企業破產倒閉速度將加快,甲醇企業開工率和經營狀況略好于去年,二甲醚企業經營狀況將持續惡化,一半以上的二甲醚企業面臨改產、停產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