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國際西藥類產品進出口形勢
本文導讀:2010年國際西藥類產品進出口形勢
中國產業信息網訊:
內容提示:2010年國際西藥類產品生產和消費市場強勁恢復,重新回到穩定增長的趨勢,我國西藥類產品也呈現進出口兩旺的態勢,但成本上升、價格低迷、人民幣升值、國外注冊困難等因素依然困擾著中國西藥類產品的出口,短期內很難得到很好的解決。
2010年,中國西藥類產品進口124.4億美元,同比增長20.53%,保持了平穩發展的態勢。西藥類產品進口呈現以下特點:
進口總體量平價增 大類商品情況各異
2010年,中國西藥類產品進口總體呈現量平價增的態勢,進口量只增長2.45%,進口均價則上升17.65%。但3大類進口產品情況各異,原料藥量價齊升,以增量為主,進口數量增長20.72%,進口均價只增長2.97%。西成藥進口量增價減,進口量增長25.7%,均價下跌8.12%。生化藥進口則呈現巨幅量減價升的局面,進口量下降91.18%,進口均價則上漲1484%。原料藥價格上不去是市場競爭所致,西成藥進口均價下跌一方面是原料藥價格持續低迷,造成西成藥生產成本降低,國內仿制藥替代能力增強對進口西成藥的價格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生化藥則因市場供求關系,進出口均價均大幅上升。
主要市場優勢分化 新興市場成長明顯
歐洲、亞洲和北美洲是中國西藥類產品進口的主要市場來源,進口3大市場比重保持了近90%的高度集中局面。2010年,雖然總體市場保持穩定,且我國從這3大市場的進口額均增長21%以上,但由于價格上漲較大,最大的來源市場歐洲的比重從2009年的56.04%下降到39.03%,連續兩年明顯萎縮。亞洲市場的比重則增加了7.6個百分點,達到了36.13%,且量價齊升。北美洲市場數量減少和均價上升的幅度最大,比重也增長了2個多百分點。主流市場的價格壓力迫使進口企業開拓新興市場,2010年,拉丁美洲市場和非洲市場的比重分別增長4.39%和2.36%,進口市場多元化逐漸推進。
美國、印度、德國、日本、法國、韓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和瑞士是我國西藥類產品進口前10大來源國,從這10個國家的進口比重達61%,美國以14.21%的比重一枝獨秀,印度則以9.7%的比重快速躍居第2大進口來源國。我國從10國的進口額均不同程度增長,美國、印度、法國、意大利增幅均超過30%,這說明主流市場仍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
產品結構制劑為主 進口價格普遍下跌
2010年上半年,我國共進口西藥類產品270種。總體上講,原料藥占比47.59%、西成藥占比40.97%、生化藥占比11.45%。但從進口額排名前10的品種中看,60%是西成藥或生化藥制劑,進口額占西藥類產品進口總額的比重近43%,這與我國出口龍頭產品全部是原料藥形成鮮明對比。10大品種進口量均實現增長,未列名含有其他抗菌素的藥品出進口量增長最大,達105%,但進口均價下跌也最大,達41.53%。由于原料藥價格下降和國產制劑競爭,進口制劑價格普遍下跌。
數量三分天下 金額三資獨大
2010年上半年共有6575家企業具有西藥類產品進口實績,同比增長2.3%。進口額排名前10位的90%是三資企業,其進口額占西藥類商品進口總額的比重達24.5%,說明進口企業的集中度相對較高。雖然從進口數量上講國有、民營和三資企業三分天下,相互比肩。但三資企業的進口額已占進口總額的59.56%,其中以跨國藥企為主的外商獨資企業占比達38.13%,他們已成為中國西藥類產品進口的絕對主力。
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進口能力差別不大,進口額各自只占比20%左右。由于三資企業主要進口的是特色和專利原料藥、制劑,產品價值較高,致使三資企業的進口均價是國有和民營企業進口均價的3倍多,反映了這3類企業的不同定位和進口產品檔次的明顯差別。
總之,2010年國際西藥類產品生產和消費市場強勁恢復,重新回到穩定增長的趨勢,我國西藥類產品也呈現進出口兩旺的態勢,但成本上升、價格低迷、人民幣升值、國外注冊困難等因素依然困擾著中國西藥類產品的出口,短期內很難得到很好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