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醫藥事業未來發展情況淺析
本文導讀:我國中醫藥事業未來發展情況淺析
中國產業信息網訊:
內容提示:總體來看,我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正處于一個機遇前所未有、發展戰略亟待調整的重要轉折期。整個行業應從以往的被動防守轉向主動拓展。
●資金問題依舊是困擾我國醫藥衛生體質改革的瓶頸問題。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充分發揮中醫藥發掘人體“內在衛生資源”的優勢,將有助于減少對“外在性”衛生資源的經濟投入,促進“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的實現。
●整個行業應從被動防守轉向主動拓展。充分把握醫改契機,努力拓展醫療陣地;充分發揮優勢特色,占據保健領域至高點;充分利用現有科研平臺,爭取主流醫學地位;弘揚傳統文化,促進中醫藥國際傳播。
●辦醫模式宜從以中醫院為主體轉向多元化發展。發展以門診為重要組成的多元辦醫模式,辦好中醫院為全國范圍內實現中西醫互補做出示范。
●教育模式從院校教育轉向院校教育與傳統師承相結合。
當今,中醫藥學的生命力在于其具有西醫藥不可替代的特色和優勢。在我國實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過程中,中醫藥愈來愈顯示出其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現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中醫作為其主要組成部分,同樣經歷了艱難、曲折的生存發展歷程,與以往數千年相比,發展軌跡也出現了偏移。
當前,中醫藥迎來了近現代以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新形勢下,中醫藥事業所處的外環境出現了顯著的變化。相應地,中醫藥行業的發展也應積極調整步伐、快速跟進。因此,深入分析中醫藥事業面臨的形勢,對下一步發展做出謀劃,是當前中醫藥行業最需關注的問題。
總體來看,我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正處于一個前所未有、事業蓬勃向上、發展戰略亟待調整的重要轉折期。
中醫藥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現階段,我國中醫藥事業面臨著近代以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隨著中醫藥在參與推進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以及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中的作用日益顯現,黨中央、國務院對中醫藥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對中醫藥事業給予了政策、資金等各方面的大力扶持,為中醫藥事業復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時,隨著我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民眾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感也日益加強,為中醫藥事業的復興奠定了社會、文化基礎。
中醫藥在醫改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根據國外流行病學、社會醫學和臨床調查證明,在制約人類健康的主要因素中,醫療保健機構的工作僅占10%~15%。長久以來,世界范圍內的醫療實踐均以醫生、醫療機構為主體,人們談到衛生體系的建設,首先想到的就是物質投入。并把注意力集中在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力只占10%~15%的醫療條件建設上,各國都將不斷增加醫療機構、擴充醫療隊伍、增加資金投入作為發展衛生事業的主要手段,這就造成了高昂的衛生經濟代價。這種困境,即使美國那樣的發達國家也不能幸免。
然而,世界醫學界大都忽略了人體內在固有的自穩調整、祛除疾病、恢復健康等功能,忽略其在疾病發生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中醫學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最重要的衛生資源是人體本身具有的祛除疾病、恢復健康的功能,中醫在養生保健、醫療等實踐中,正是充分依靠,并盡可能地發掘機體這種主體反應力而獲效的。重視發掘人體“內在衛生資源”的中醫藥必可成為解決世界醫療經濟危機的一劑良藥。
當前,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資金問題依舊是困擾我國政府的瓶頸問題。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充分發揮中醫藥發掘人體“內在衛生資源”的優勢,將有助于減少對“外在性”衛生資源的經濟投入,促進“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的實現,推動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并最終取得成功。這也是中醫藥日益得到國家重視的內在原因。
國家對中醫藥的政策支持進一步加強
當前,黨中央、國務院對中醫藥工作高度重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要“堅持中西醫并重”、“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2009年4月,繼《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發〔2009〕6號)頒布后,進一步出臺了《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22號)(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充分表明了黨和政府對中醫藥歷史及現實作用的肯定、對當前中醫藥工作的重視。
《若干意見》充分肯定了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對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的重要意義,提示了發展中醫藥是符合國家利益、滿足人民需求的重要舉措。《若干意見》無疑為當前的中醫藥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活力,切實貫徹落實《若干意見》,必然會開拓我國中醫藥發展的新局面。
同時,旨在保障、扶持中醫藥事業的立法步伐也進一步加快,以期從法律層面上保障中醫藥工作的發展。因此,當前中醫藥事業發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環境,十分有利于中醫藥行業在以往的基礎上實現跨越式發展。
傳統文化復興為中醫藥復興奠定了社會與文化基礎
伴隨著人類進入21世紀的步伐,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各項事業日新月異,中華傳統文化再次受到全國乃至世界的關注。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傳統文化的復興推動著中醫藥文化的復興,隨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普及,民眾對中醫藥的認同度不斷提高,進而為中醫藥事業的興旺發達培植了豐厚的社會、文化土壤。
明確新時期中醫藥事業發展方向
在新的形勢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面臨許多新變化、新問題,中醫藥行業應努力開拓思路,及時調整戰略,從而全面推進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六位一體”協調發展,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總結近現代以來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歷程,結合現階段中醫藥發展的形式,從總體來看,中醫藥行業主要宜做出以下三方面戰略調整:
整個行業應從被動防守轉向主動拓展
近現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中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經歷了從未遇到過的生存危機。近百年來影響廣泛的“中醫不科學”的思潮,導致中醫學始終處于被質疑與挑剔的境地,迫使中醫界不得不時刻處于被動防守的窘境。
在醫療方面,中醫藥陣地不斷萎縮,中醫醫院艱難維持。在研究方面,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證實中醫學理論中的種種客觀實在性,其目的之一就是反擊上述思潮提出的“中醫不科學”、“中醫不客觀”的指責,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醫自身學術發展。在教育方面幾乎照搬西醫的培養模式,且由于中醫就業崗位不足,使本來就不多的中醫院校畢業生大量改行等等。
“十一五”以來,隨著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全面深入,中醫藥的作用日益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扶持中醫藥政策的出臺,以及對中醫藥科學性的充分肯定,標志著中醫藥事業即將走出以往橫遭質疑,被動防守的困境,走進一個自主發展、全面開拓的新時期。在這種形勢下,中醫藥行業應及時調整戰略,從以下幾方面主動出擊,拓展生存與發展空間。
充分把握醫改契機,努力拓展醫療陣地。應充分把握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與基層醫療網絡建設的契機,不斷提高中醫藥在醫改(包括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建設)中的參與度,進一步拓展生存與發展空間。
充分發揮優勢特色,占據保健領域至高點。順應當代民眾的健康需求,充分發掘中醫學中成熟的養生保健方法、技術,發揮中醫藥在養生、治未病方面的優勢,占據國內養生保健領域的至高點,促進中醫藥陣地的快速拓展。
充分利用現有科研平臺,爭取主流醫學地位。充分利用中醫藥科研現有的平臺條件,大力開展旨在展示中醫藥先進理念、優勢特色的研究,對國內外學術界施加持續、有力的影響,促進中醫學回歸主流醫學地位。
弘揚傳統文化,促進中醫藥國際傳播。中醫藥國際發展已由接軌轉向鋪軌,以中華文化傳播為先導,為中醫藥的國際發展掃除文化障礙。同時,以中醫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向世界推廣,進一步拓展中醫藥的國際發展空間。
辦醫模式宜從以中醫院為主體轉向多元化發展
中醫學是實踐的醫學,臨床是中醫生存之根本所在。因此,辦醫模式對于中醫藥事業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
發展以門診為重要組成的多元辦醫模式。傳統的中醫學是集預防、養生、治療實踐為一體的醫學,且預防、養生、治療之間沒有清晰的分界線。在中國古代,并沒有專門的心理咨詢、健康教育或疾病預防部門。傳統的中醫師同時肩負著心理疏導、健康教育、疾病預防及治療等多重責任,使得中醫師個體在獨立面對人體復雜病況時更加游刃有余,十分適合采取門診的模式開展全科醫療活動。
以現代視角看,中醫這種兼容并蓄的學科形式十分符合當前國際范圍內所倡導的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且契合了人體這個復雜的巨系統,也完全符合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提出的“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發展思路。因此,中醫采取傳統的門診模式發展,定能在我國醫療衛生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當前,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正在逐步深入,與世界其他國家一樣,資金問題仍是無法回避的瓶頸。如果沿用以往的方式,在全國范圍內,尤其是基層采用以西醫為主導的醫療模式,就不可避免地面臨醫院建設中巨額的資金投入。在這一關鍵時期,大力發展中醫門診也就成為解決我國衛生經濟困難的一劑良藥。中醫對于現代檢驗、檢測技術較弱的依賴性,以及“全科”的實踐特點,可大大節約國家在醫療硬件設施、人員等方面的投入,使中醫在承擔民眾基本醫療服務方面具有西醫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如果中醫行業能夠把握這一良機,將戰略重點轉向中醫門診的發展與建設,大力開辦以中醫院為龍頭的中醫門診部、中醫連鎖門診,積極爭取社區、農村廣闊的發展空間,必將在為國解憂的同時,迎來行業的大發展,真正實現在醫療實踐與技術應用方面的“中西醫并重”。
發展中醫門診模式對于保持中醫藥特色優勢也具有重要意義,可為中醫人才提供更為廣泛的就業途徑,減少中醫人才流失。同時,還可促進中醫院校為適應社會需求而注重對“純中醫”的培養,從而校正中醫人才培養的軌跡。
辦好中醫院為全國范圍內實現中西醫互補做出示范。我國現代的中醫院,基本上是借鑒西方辦醫模式的現代產物。在以醫院規模來衡量學術水平及學術地位的現實背景下,中醫院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中、西醫實踐地位的平等。在以醫院為我國醫療衛生經費投入重要對象的情況下,中醫院的設立,也使國家對中醫事業的投入及各項扶持中醫政策的落實有了切實的附著點。
醫院的現代形式,決定了中醫院不可能再采取我國古代所采用的“純中醫”發展模式,在現代的中醫院里,中西、西醫并存是不可避免的事實。多年來,各地中醫院大都采取中、西醫療法結合的方式開展醫療實踐,涌現出大量中西醫結合的醫療成果,讓民眾看到了中、西醫互相借鑒、補充所產生的種種卓越療效。
因此,我國建立的一大批中醫院及中西醫結合醫院,可為將來在全國綜合性醫院中普遍開展中、西醫療法結合及中、西醫協作摸索出成熟的方法、模式及成功的示范。這應成為新時期我國中醫院肩負的特殊使命,也應當成為中醫行業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醫療衛生體系應做出的歷史性貢獻。
教育模式轉向院校教育與傳統師承相結合
人才是一項事業興旺發達的保證。因此,中醫藥教育對于整個行業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回顧近現代中醫辦學的歷史,為了適應新的生存環境,中醫教育經歷了多次的“科學化改良”。
現在的中醫教育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成了西醫教育的翻版,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幾乎失去了自身特色,盲目跟從西醫教育的痕跡頗為明顯,造成中醫人才培養西化,不能滿足中醫藥自身學術發展需求的現狀。
中醫學有別于西醫學的學術本質,決定了應采用適合其自身特點的傳授方式開展教育。中醫教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主要依靠師帶徒的傳承式教育模式。師承教育強調教學的實踐性,重視臨床技能的培養,符合中醫藥學的發展規律。
目前的中醫教育,應充分吸納師承教育的優勢和長處,堅持中醫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有機結合的培養模式,促進中醫教育更好地適應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需要。
2011-2015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深度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當然,中醫教育模式的轉變有賴于中醫辦醫模式的配合。中醫門診的大力發展,將極大地開拓中醫人才的就業途徑;中醫門診以中醫藥技術為主的實踐特征,將進一步引導、規范中醫藥教育的模式,使中醫藥教育朝著保持中醫特色的方向轉變。以往令無數中醫前輩痛心疾首的“中醫后繼乏人”問題,將隨之得以較好地解決。
總體來看,我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正處于一個機遇前所未有、發展戰略亟待調整的重要轉折期。整個行業應從以往的被動防守轉向主動拓展。而決定著中醫藥事業根本走向的中醫醫療、中醫教育等,都應積極突破以往西方科學體系禁錮下的發展模式,使整個中醫藥行業重拾傳統,與時俱進,再鑄自信,并以更為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到國家大衛生事業中去 ,在為國排憂的同時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