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醫藥制造業發展環境分析
本文導讀:人類疾病譜中非傳染性疾病比重人類疾病譜中包括心腦血管疾并癌癥、神經系統疾病等非傳染性疾病比重增加,這些疾病一般都需要長時間的持續給藥,而且治療難度較大,對藥物的要求較高。2000 到2008 年,非傳染性疾病,如惡性腫瘤、心臟病和腦血管病等呈顯著上升趨勢,從49.17% 增加到的61.23%,上升了12 個百分點。
內容提示:人類疾病譜中非傳染性疾病比重人類疾病譜中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神經系統疾病等非傳染性疾病比重增加,這些疾病一般都需要長時間的持續給藥,而且治療難度較大,對藥物的要求較高。2000 到2008 年,非傳染性疾病,如惡性腫瘤、心臟病和腦血管病等呈顯著上升趨勢,從49.17% 增加到的61.23%,上升了12 個百分點。
醫藥制造業作為傳統行業中的“朝陽產業”,在國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家將“改善民生”作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09 年開始,我國新醫改方案正式推出,其中醫保覆蓋范圍擴大、藥品定價改革等條目又一次將醫藥制造業推到了風口浪尖。通過對影響醫藥制造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做出分析,以便對該行業做出比較清楚的判斷。
一、人口因素
(一)人口結構從中國醫藥制造行業的長期發展來看,人口老齡化是醫藥行業持續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2008 年我國65 歲及以上人口數量比2000 年增長了24%,占全國總人口的8.3%。并且在過去的8 年之中,65 歲及以上人口的數量比例是持續上升的。人口結構老齡化不僅有利于針對老年疾病的藥物產銷量的增長,而且隨著時下健康觀念的更新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相關保健藥品也順勢興起,市場的細分也將為醫藥制造企業帶來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
(二)人類疾病譜中非傳染性疾病比重人類疾病譜中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神經系統疾病等非傳染性疾病比重增加,這些疾病一般都需要長時間的持續給藥,而且治療難度較大,對藥物的要求較高。2000 到2008 年,非傳染性疾病,如惡性腫瘤、心臟病和腦血管病等呈顯著上升趨勢,從49.17% 增加到的61.23%,上升了12 個百分點。
二、經濟因素
(一)宏觀經濟宏觀經濟會影響醫藥制造業的上游行業,進而通過影響成本而影響到整個行業的發展。糧食、化工原料、能源動力、交通運輸的價格波動會傳導到醫藥業。2006 年以來,中藥材原料價格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對中成藥這個細分行業造成了很大的成本壓力,導致中成藥的效益增長遠落后于產值的增長。
2008 年11 月中藥材價格回落,則減輕了中成藥的成本壓力。
2000 年至2008 年,我國的人均衛生費用增長了近三倍(不扣除價格因素),由人均361.88 元增長到人均915.00 元。人均衛生費用在人均GDP 中占比在波動中略有下降,從2000 年的4.6%下降到4.04%。
(二)政府支出中央政府對醫藥衛生的資金投入是推進醫療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新醫改的實施提高了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水平,也為擴大醫藥制造業的產值、增強行業競爭力創造了條件。特別是在當今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政府在財政壓力很大的情況下,持續向醫藥衛生事業給予資金支持,表明了政府支持醫改的堅定決心,也為醫藥行業打開了一個新的增長點。
(三)關稅政策我國的醫藥產品中有相當一部分用于出口,特別是化學原料藥和中成藥的國外需求很大。我國政府通過調節此類產品的出口退稅率來控制醫藥產品的出口,進而控制其海外需求。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醫藥產品的出口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為轉變出口頹勢,降低出口醫藥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出口藥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提升我國出口醫藥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國家曾多次提高部分醫藥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此次退稅涉及醫藥商品共8 個章別,而化學原料藥是調整范圍較大的子行業。
7-ACA、鹽霉素、大觀霉素、泰勒霉素以及其他抗菌素受益最大,出口退稅率提高至15%,而競爭激烈的青霉素等工業卻不在調整之列。出口退稅率的提高,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我國藥品出口量下滑的趨勢,但總的來說,只要國外需求一日不振,形勢就一日不會明朗。
(四)融資渠道醫藥企業的建立、日常運作和技術創新都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而現階段,我國醫藥行業的主要融資渠道仍為傳統的銀行貸款模式。由于醫藥行業研發周期長、成功率低,通常不是銀行理想的貸款對象。因而制藥企業的融資能力明顯不強,難以及時籌措到足夠的資金,很多企業只能走低技術的道路,依靠大量生產仿制藥維持生存。另一方面,大量民間資本不斷尋找合適的投資機會實現資金的增值,為解決企業投資和籌資的困難提供了渠道。然而,由于我國還沒有出臺完善的風險投資方面的法律法規,市場秩序比較混亂,使得風投的作用無法得到充分發揮。據《中國創業風險投資發展報告2007》顯示,我國的醫藥保健行業在2004 年到2006 年期間所得到的創業風險投資資金和項目數占總量的比例是遞減的,投資項目金額分別為8.3%、4.3% 和2.7%,而投資項目數為7.2%、6.1% 和5.0%,排名相當靠后。
三、法律政策
(一)醫保制度改革近年來,我國不斷擴大醫療保險的覆蓋面,根據2009 年發布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 年),在2009-2011 年的三年內,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將覆蓋城鄉全體居民,其中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提高到90% 以上。__(二)行業準入標準GMP(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是藥品生產和質量管理的基本準則,要求藥品食品生產企業在生產設備、生產過程、質量管理和監測系統方面達到硬性標準,確保藥品食品符合相關法規要求。我國從1998 年開始強制實行GMP 認證制度,一大批達不到要求的中小型藥廠退出了制藥行業。然而,由于我國GMP 制度只重視制藥過程中硬件的達標,忽視了操作人員素質、操作規范、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等軟件方面考核,導致在藥品安全監管上問題上出現了漏洞。
(三)專利保護政策我國現行的專利保護政策實施對藥品為期20 年的保護。但事實上,我國制藥企業已經習慣生產仿制藥品,據統計,新中國成立至2006 年,中國生產的3000 多種西藥中有99% 都是仿制的。對藥品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淡薄造成了我國一些先進制藥技術外流,帶來巨大的損失。
四、短期沖擊
對于醫藥制造業的產業環境分析,除了關注長期環境,還應注意短期沖擊對產業的影響。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短期的社會衛生問題如流行病爆發有可能提高行業內企業的利潤,提升業績。業績的提升,直接反應在股票價格上。例如,從2009 年4 月甲流在墨西哥爆發以后,一批具有甲流概念的股票急速拉升。特別是在2009 年的的9 月和11 月初,國家兩次下達甲流疫苗收儲通知以后,疫苗龍頭華蘭生物的股價節節攀升,遠超大盤。短期的刺激對于醫藥制造業的影響十分顯著,隨著世界衛生防范意識加強,未來針對流行病防御將會進行更大的投入。
金融危機重創我國出口企業,醫藥產品的出口大頭——化學原料藥和中成藥也未能幸免,形勢不容樂觀。2009 年下半年,我國醫藥品累計出口量為27.35 萬噸,同比減少了約10%,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7.8 個百分點;累計出口額為40.14 億美元,同比增長1.0%,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3.2 個百分點。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蘇,醫藥產品的出口情況將會有所好轉。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制藥業作為傳統行業仍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投資價值。人口因素將是促動醫藥制造業長期發展的原動力,醫療體制改革和日益成熟的法律法制環境將進一步整治和規范制藥行業的秩序,為企業提供良好的競爭環境,而下一階段宏觀經濟的復蘇也將帶動制藥行業繼續增長。隨著醫藥產業基金等新興融資形式的發展成熟,我國的醫藥制造業將有條件突破資金瓶頸,特別在新的經濟環境下,生物制藥業等高科技企業將得以生存和發展,成為醫藥制造業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