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高新技術產品貿易趨勢預測
本文導讀:全球高技術產業格局深度調整,創新驅動特征更趨明顯“十二五”期間,全球高技術產業格局將進入大調整、大變革時代。一方面,發達國家在繼續將制造環節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同時,加快研發、營銷等高端環節的向外轉移步伐。另一方面,為解決資源環境約束,世界各國紛紛出臺有力措施,促進本國新興高技術產業發展,全球范圍內一場以綠色、低碳為主題,以新能源、生物、新一代信息網絡等新技術為核心的科技產業革命浪潮正在興起。
內容提示:全球高技術產業格局深度調整,創新驅動特征更趨明顯“十二五”期間,全球高技術產業格局將進入大調整、大變革時代。一方面,發達國家在繼續將制造環節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同時,加快研發、營銷等高端環節的向外轉移步伐。另一方面,為解決資源環境約束,世界各國紛紛出臺有力措施,促進本國新興高技術產業發展,全球范圍內一場以綠色、低碳為主題,以新能源、生物、新一代信息網絡等新技術為核心的科技產業革命浪潮正在興起。
1.全球經濟增長趨于穩定,但深層次影響還在持續世界經濟保持復蘇勢頭,且復蘇力量正在增強。2011 年4 月,IMF 最新一期的《世界經濟展望》顯示: 先進經濟體的私人需求正在替代公共需求,緩解了人們對財政政策支持措施逐步削弱可能引發“雙底”衰退的擔憂; 金融狀況繼續向好; 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需求旺盛; 發展中經濟體( 特別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 也已重現快速和持續的增長。2011 年和2012 年,全球實際GDP 增長預計達到約4. 5%,比2010 年的5% 略有下降。
先進經濟體和新興及發展中經濟體的實際GDP 增長率預計將分別達到約2. 5%和6. 5%。
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復蘇,各主要經濟體的需求會不斷釋放,這將有利于中國高新技術產品繼續拓展海外市場,加強與新興國家、發達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往來,有效改善外需不足的問題,高新技術產品國際貿易形勢趨好。
2012-2016年中國金融培訓市場深度調查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與此同時,金融危機后,全球范圍內的大調整、大變革將深入推進,這一調整過程也將為中國高新技術產品開拓國際市場提供重大機遇。
但是,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還在持續,各類風險依然存在,復蘇基礎尚不牢固。“十二五”期間,世界經濟有可能持續并不斷地受到像歐債危機、中東局勢動蕩、日本大地震等突發因素影響,不確定性增加; 全球資金流動性過剩、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通脹預期壓力加大以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政策分歧等方面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2.全球高技術產業格局深度調整,創新驅動特征更趨明顯“十二五”期間,全球高技術產業格局將進入大調整、大變革時代。一方面,發達國家在繼續將制造環節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同時,加快研發、營銷等高端環節的向外轉移步伐。另一方面,為解決資源環境約束,世界各國紛紛出臺有力措施,促進本國新興高技術產業發展,全球范圍內一場以綠色、低碳為主題,以新能源、生物、新一代信息網絡等新技術為核心的科技產業革命浪潮正在興起。
伴隨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又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性突破階段,科技創新呈加速趨勢,技術升級周期不斷縮短,新產品、新應用層出不窮,不斷催生新興產業,全球高技術產業領域孕育新的重大突破,創新驅動特征愈益明顯。信息技術將進一步向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方向演進,軟件、集成電路等核心技術面臨躍升,數字電視、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產業發展進程明顯加快,全球信息產業快速增長動力強勁。空間、海洋、新材料、新能源技術不斷突破,應用領域迅速擴大,正在加快形成一批新興產業群。
在全球高技術產業格局深度調整過程中,我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世界各國加快高技術產業發展將帶來全球創新資源的急劇增長和加快流動,中國憑借潛力巨大的市場和人力資源優勢,有條件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有效推動我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加快發展。另一方面,由于各國高技術產業發展重點趨同,國家層面的競爭將加劇產業領域的競爭。我國確立的重點高技術產業領域同樣是各國政府關注和扶持的重點,我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發展需要應對來自世界各國的競爭與挑戰,尤其是各國針對國外同行的各類限制性措施,將阻礙我國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抑制我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加快發展。
3.全球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孕育新的變化,發展中經濟體地位明顯提升全球高新技術產品國際貿易格局正孕育著新的變化。發達國家在全球高新技術產品貿易中的主導地位有所下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全球高新技術產品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近年來,發達國家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占全球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的比重逐年下降。2000 年,高收入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占全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的比例為78. 7%,而2009 年,這一比例下降為64. 4%,下降了14. 3 個百分點。其中,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2000 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占全球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的比重分別為18. 8%、10. 4%、6. 9%、5. 7% 和4. 7%,合計占46. 5%,而2009 年,這一比例為31. 5%,下降了15 個百分點。
按照最近十年的發展趨勢計算,預計“十二五”期間,高收入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占比有望下降到50%以下,其主導地位將會大大削弱。
與高收入國家相反,發展中國家在高新技術產品貿易中的地位日益提升。2000 年,中低收入經濟體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占全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的15. 3%,而到2009 年,這一比例為28. 3%,上升了13 個百分點。其中,中國2000年在全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中排名第13 位,占比3. 4%,而2009年,排名全球第一位, 占比17. 7%。發展中經濟體,尤其是東亞地區在全球高新技術產品貿易中的地位正日益提升。預計“十二五”時期,這一趨勢將會更加明顯,發展中國家在全球高新技術產品貿易中的地位將會明顯增強。
4.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勢頭有所加劇,貿易保護手段日趨多樣化和復雜化。不僅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傳統保護手段被頻繁應用,而且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知識產權保護、勞工標準等貿易壁壘也在不斷花樣翻新,應用范圍更加廣泛,對中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的影響不容忽視。
例如,2010 年9 月,歐盟對中國數據卡進行的反補貼調查,涉案金額就達41 億美元。
知識產權保護對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的影響越來越大。由于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對知識產權的依賴性遠高于一般產品貿易,發達國家往往利用其國內有關國際貿易協定的法律對其他國家知識產權保護情況進行監控,知識產權已成為發達國家實行貿易保護的新手段。2011 年5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發布了編號Investigation No. 332 - 519、題為《中國: 知識產權侵權行為與自主創新政策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的調查報告,對中國的自主創新政策橫加指責,指出: 2009年,發生在中國的盜版行為和“自主創新政策”給美國造成經濟損失480 億美元,210 萬個全職工作崗位損失。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在大部分細分市場和細分行業上無比較優勢,面臨著發達國家的知識產權遏制。
技術標準使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發展的潛在阻力增加。技術標準在全球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發達國家紛紛以技術標準為依據,借助技術性貿易措施,強化其經濟和技術在國際上的競爭地位。我國部分高技術產業的技術標準落后于產業發展的實際水平,與國際行業標準存在較大差距,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發展面臨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