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畜產品加工業市場現狀淺析
本文導讀:我國原料肉加工率逐年提高,2009 年達14.7%,原料乳加工率超過50%;原料蛋加工率為4%左右。我國畜禽副產物經過加工的尚不足5%。
內容提示:我國原料肉加工率逐年提高,2009 年達14.7%,原料乳加工率超過50%;原料蛋加工率為4%左右。我國畜禽副產物經過加工的尚不足5%。
我國畜產品加工業經過60 余年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對促進畜產品生產, 發展農村經濟,繁榮穩定城鄉市場,滿足人民生活需要,保證經濟建設與改革的順利進行,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我國畜產品加工業起步晚,發展時間短,產業存在不少問題[5-6]。
生產、加工、消費持續增長總體上,我國畜產品生產總量逐年增大; 畜產品加工程度在提高,加工制品種類和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加工制品消費結構趨于合理。
2012-2016年中國牛羊肉市場分析與投資方向研究報告
1) 生產總量逐年增大
2009 年, 全國原料肉產量達到7 649.7 萬t,原料乳產量3 732.6 萬t,禽蛋產量2 742.5 萬t。2010 年,我國畜禽副產物超過了4 000 萬t。
2) 加工程度逐年提高
我國原料肉加工率逐年提高,2009 年達14.7%,原料乳加工率超過50%;原料蛋加工率為4%左右。我國畜禽副產物經過加工的尚不足5%。
3) 制品種類與結構不斷優化
目前,我國肉制品共分10 大類,約500 多種。肉類產品經過幾年的結構調整,中式肉制品比重有所提升,中、西式肉制品結構已由過去的40 ∶ 60 調整到現在的45 ∶ 55。低溫肉制品中調理肉制品發展迅速,高檔發酵肉制品逐漸興起。近年來,冷卻肉在生鮮肉品中發展非常快。液態乳類和乳粉類總量占乳制品80%以上, 其結構約為50 ∶ 50 (按折算成原料乳計)。總體上,適應市場需求的、具長保質期的UHT乳和具保健價值的發酵酸乳發展較快。
2009 年,我國豬肉、禽肉、牛肉、羊肉、雜畜肉的結構比重依次為64 ∶21 ∶ 8.3 ∶ 5.1 ∶ 1.6,向世界原料肉種類結構(40 ∶ 30 ∶24∶5∶1)靠近。全國人均肉類占有量達到57.3 kg,人均牛奶占有量為26.4 kg,是1980 年(1.2 kg)的22 倍。畜產品結構的調整,更好地滿足了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層次需求。
近年來,畜產品加工業規模不斷擴大,成熟度逐漸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得到改善,優勢區域分布日趨合理。
我國畜產品中肉品和乳品加工工藝技術總體水平顯著提升,機械設備和成套生產線國產化率不斷提高,部分關鍵設備依賴進口;禽蛋、畜禽副產品加工技術與裝備相對落后。
我國畜禽屠宰加工業已逐漸發展為“規模化養殖、機械化屠宰、精細化分割、冷鏈流通、連鎖銷售”的現代肉品生產經營模式。以冷卻肉加工和流通為突破口, 引進了國外先進的畜禽屠宰分割生產線,在引進和消化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屠宰工藝技術水平得到迅速提升。我國冷鏈體系逐漸建立并完善起來, 發展低溫肉制品的條件逐漸成熟,引進了國外先進技術(如鹽水注射技術、滾揉腌制技術)。“十一五”期間,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設立重大專項支持低溫肉制品加工關鍵技術深入研究,進一步發展了低溫肉制品加工技術,初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體系。“十五”和“十一五”期間,我國“863”、“十五”科技攻關和“十一五”科技支撐等計劃先后針對傳統肉制品現代化改造技術立項支持, 有力推動了我國傳統肉制品加工的技術進步。
我國機械裝備國產化率不斷提高。中等規模企業95%以上的常規設備以國產為主, 部分關鍵設備依賴進口。其中,斬拌機、自動灌腸機、連續包裝機、封口打卡機、煙熏爐等設備已實現國產化。
雖然在設備性能上與國外同類設備還有一定差距,但成本優勢相當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