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畜產品加工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本文導讀:過去的嚴峻形勢和未來的巨大挑戰,發達國家一向重視畜產品安全控制,如美國對肉類行業的管理力度僅次于核工業。發達國家畜產品安全控制的趨勢基本上是制定、改革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監管,推進標準化以及不斷采用先進控制技術。
內容提示:過去的嚴峻形勢和未來的巨大挑戰,發達國家一向重視畜產品安全控制,如美國對肉類行業的管理力度僅次于核工業。發達國家畜產品安全控制的趨勢基本上是制定、改革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監管,推進標準化以及不斷采用先進控制技術。
基于科學從發達國家看, 畜產品科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學, 每個大學有自己的研究特色。以教授為核心的研究小組或團隊,都有自己明確的研究方向, 這些特色與研究方向都是緊密結合本國的產業優勢而選題的。如美國大學側重于牛肉,英國大學側重于牛乳的基礎研究,瑞典、丹麥、荷蘭等國大學則以豬肉為主要研究對象,澳大利亞大學集中在羊肉、牛肉方面。另外,有的研究小組圍繞畜產品品質的形成機理開展工作, 有的則以畜產品安全為主。發達國家公眾長期來形成的“基于科學”的社會主流理念,深深地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包括技術的開發、標準的制訂、管理的創新等。
2012-2016年中國畜牧業市場評估及投資前景評估研究報告
目前,發達國家對畜禽宰后肉的成熟嫩化機理、乳品化學及保健因子等都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基于計算機技術的生物信息學的出現, 使得可以從細胞水平或組織水平認識DNA 的表達方式(轉錄組學)、蛋白質種類的完整性(蛋白組學)及代謝產物(代謝組學)。納米技術的出現,使得可以從分子水平鑒別影響外在重要特征的分子結構, 并對其進行控制。這些科學進展為理解和控制畜產品的食用品質和營養品質提供新的方法。不久的將來,消費者將有望獲得其期望的食用品質。一些新的技術(如電子鼻分析)使得可以更好地認識畜產品品質形成與表現的機理, 同時了解影響品質的因素,如黏、彈性等。隨著對DNA 特性和基因作用方式認識的不斷深入, 人們可鑒別出畜產品的種類,揭示異質畜產品的形成機理,多組分分析微生物毒性等。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現象可揭示不同環境下微生物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響的機制。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關注食用畜產品對消費者健康的影響。飽和脂肪酸對人體健康不利,而多不飽和脂肪酸對健康有益。基于這種認識,人們嘗試各種方法, 將飼料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轉入反芻動物的肉、乳或禽蛋中。隨著個體代謝生化研究方法的完善, 畜產品對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將會得到進一步驗證。
科學基礎, 極大地帶動了其畜產品加工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的領先發展,其原因是:發達國家大學的社會角色除前面論述的進行畜產品科學研究外,也非常重視應用技術研究、開發和推廣。此外,大學外的公益性或企業的研究所/研究中心是主要的技術研發的擔當者。
在畜產品加工技術和裝備創新與提升的未來方向上,世界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丹麥、澳大利亞、瑞典的大學與研究機構、企業、政府非常重視全球化的市場需求和相應的科技發展趨勢, 紛紛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緊緊圍繞如動物福利、畜產品安全與健康、環境友好與能源節約、資源利用與增值、信息與自動化等熱點開展研究,超前開發相應高新技術和裝備,或者及時應用于產業,或者作為下一代的技術貯備。國外加工企業均擁有強大的研發機構或研發團隊,他們開展信息搜集、會議和博覽會交流、技術研發、工程設計、項目合作、教育培訓、市場預測等工作,形成了高效的研發組織和機制。
發達國家畜產品加工技術與裝備,以“企業主導型”發展機制為特征,實踐結果證明具有可持續性,主要代表是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所謂“企業主導型”研究發展機制是指具有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和自我治理能力的畜產品加工企業,在應用研究、技術開發、技術改造、技術引進、成果轉讓以及研發經費配置使用和負擔中均居于主導地位。具體表現為:1)畜產品研發的動力和壓力主要來源于企業內部對利潤最大化的不懈追求和企業外部激烈的市場競爭;2) 畜產品研發的資源(資金)主要由企業在市場機制牽引下來分散配置和使用;3) 畜產品研發的成本費用主要由企業從其銷售收入中來自我分攤, 政府承擔的研發成本成為對企業的有效補充, 并為企業研發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4) 畜產品研發的主力軍主要分布在企業。通過“企業主導型”發展機制,發達國家的科技成果轉化率普遍超過50%。
過去的嚴峻形勢和未來的巨大挑戰,發達國家一向重視畜產品安全控制,如美國對肉類行業的管理力度僅次于核工業。發達國家畜產品安全控制的趨勢基本上是制定、改革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監管,推進標準化以及不斷采用先進控制技術。
目前,許多發達國家為了充分發揮風險評估的作用, 分別以獨立的風險評估機構或專門的風險評估委員會方式承擔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發達國家在畜產品安全衛生監測控制方面體現出安全衛生指標限量值逐步降低,監測控制品種越來越多的特征。在農、獸藥殘留的檢測中,可同時進行幾百種藥物殘留分析,且靈敏度高、選擇性好的技術成為技術關鍵。在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控制方面, 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提高食源性疾病的病原體監測和溯源能力也是關鍵技術。目前,安全檢測技術以高科技為基礎,日益呈現出速測化、系列化、精確化和標準化的特征。藥物殘留的檢測是痕量或超痕量,因食品的基質復雜,檢測對象物質多,故需要采用高超的樣品前處理技術以及具有高選擇性、高靈敏度的多殘留檢測技術體系來完成。要達到這些目標,必須有精密的儀器設備和科學的分析方法。
目前,國外已建立了較完整的畜產品溯源體系,并且開發了一些溯源檢測技術。一些發達國家將虹膜識別技術應用于大型動物標識鑒別體系中。此外,國外已經開始采用DNA 溯源技術進行肉制品溯源。
對突發公共事件或行業危機(如畜產品質量安全或供應價格波動等),一些發達國家政府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預警與應急機制,比如美國、日本等國的預警與應急機制對于我國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可以使我國目前的被動防控改變為主動防控, 而不是發現問題后才開始解決問題。
美國食源性疾病監測預警與應急系統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該系統主要特點是:監測手段的主動性,監測內容的針對性,監測結果的精確性,監測反應的快捷性,監測組織的協調性。該系統的實施降低了食源性疾病的發生, 對食源性疾病進行主動監測和早期預警,對于制定新的預防措施,降低食源性疾病的發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