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影子銀行體系規模快速擴張
http://www.xibaipo.cc 2013-01-16 10:30 中企顧問網
本文導讀:中國2011年按非銀行金融機構統計的影子銀行規模為0.4萬億美元,占所有被統計成員國總量的1%,但分析認為這一判斷系統性低估了我國的影子銀行體系的發展。
影子銀行作為游離于傳統銀行體系之外的信用中介,其能夠參與信用、期限或流動性轉換,并進行信用創造。影子銀行具有期限錯配、高杠桿性、對資產價格波動敏感、較少受到監管的特征,也增加了系統性的金融風險。根據FSB評估,全球影子銀行體系總規模為67萬億美元,占金融中介總資產的1/4,為商業銀行規模的一半。美國具有最龐大的影子銀行規模,約占全球影子銀行總規模的35%,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在金融危機后發展迅速。
1、影子銀行的定義和特征
影子銀行系統(TheShadowBankingSystem)的概念由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執行董事麥卡利2007年首次提出并被廣泛采用,又稱為平行銀行系統(丁heParallelBankingSystem,包括投資銀行、對沖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債券保險公司、結構性投資工具SIV)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這些機構通常從事放款,也接受抵押,通過杠桿操作持有大量證券、債券和復雜金融工具的金融機構。
2011年,金融穩定理事會從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對“影子銀行”進行了定義。廣義的“影子銀行”是指游離于傳統銀行體系之外的信用中介組織和信用中介業務,其期限/流動性轉換、有缺陷的信用風險轉移和杠桿化特征增加了系統性金融風險或監管套利風險。從狹義看,將影子銀行定義為“在正規銀行體系之外運行的,包括實體和業務活動在內的信用中介體系。”,是指可能引起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的非銀行信用中介機構。
一般來講,影子銀行體系可劃分為三類實體,他們分離或者替代了商業銀行的一個或幾個功能,與商業銀行發揮著類似的作用:
第一類是以貨幣市場基金為主的信托類機構,用區別于商業銀行存款的方式吸收資金,為影子銀行體系提供流動性,是整個影子銀行體系的“存款人”。
第二類是圍繞資產證券化的核心機構,如投資銀行、特殊目的實體、金融公司、其他金融機構。這類機構自身具有間接提供貸款的功能,同時也從拉動貸款銷售的角度間接強化了商業銀行的貸款能力。
第三類是分離了商業銀行支付和結算功能的網絡第三方支付體系等非金融機構。支付結算功能高度依賴機構自身的信用。目前,隨著金融市場上其他私人主體信用的膨脹,支付結算已經被不受中央銀行清算體系約束的私人第三方機構逐步代替。
影子銀行能夠參與信用、期限或流動性轉換,進行信用創造影子銀行體系作為信用中介與傳統銀行類似,其通過不同機構主體和業務活動部分或全部具有傳統銀行的基本功能:
期限轉換。影子銀行作為中介機構通過短期批發市場獲得融資,形成期限較短的負債(商業票據融資通常9個月以內,再回購協議通常一周),投資期限長的資產(如資產抵押債券、股權等),從而具有了傳統銀行續短為長的期限轉換功能。
信用轉換。作為信用中介,影子機構把對貨幣市場投資者的信用轉換成對資產市場上長期籌資人的信用;將個人信用轉換為影子銀行的信用,使得信用得以增強。
流動性轉換。影子機構把短期負債的高流動性轉化為中長期投資或貸款的低流動性。同時,影子銀行通過各種證券化和回購活動形成完整而復雜的信用鏈條,從而使其具有信用創造能力。
2、全球影子銀行體系的規模與結構
《2012-2016年中國影子銀行市場運行態勢與發展前景研究報告》內容顯示:對于全球影子銀行體系規模的評估,有的觀點是將各種證券化產品和衍生工具視為影子銀行活動的結果,納入廣義流動性的考慮范圍。據估算,2007年末,全球由各種衍生產品創造的流動性約占全球廣義流動性的78%,為世界GDP總值的9.6倍;而廣義貨幣M2僅占全球廣義流動性的10%,為世界GDP總值的1.2倍。較保守的評估方法從資金流量表的角度進行分析。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公布的20國集團及歐元區影子銀行跟蹤報告數據顯示,2011年末,以非銀行金融機構(OFI作為統計對象的“影子銀行”規模為67萬億美元。這一數據超過2007年全盛時期的62萬億,占到受調查國家GDP總額的111%。全球影子銀行體系從2002年的26萬億快速擴張,在金融危機期間有所收縮,2009年恢復增長,目前影子銀行規模約占全部金融中介總資產的1/4,約為傳統商業銀行規模的一半。
按業務種類進行劃分,FSB推測非股權類基金的規模以9萬億美元位居首位,而結構性金融工具則以5萬億美元的規模位居第二,占到非銀行金融機構總規模的10%,而經紀業務、金融公司、金融控股公司以及貨幣市場基金基本上規模差不多,分別占到非銀行金融機構規模的7%左右,規模各自在4萬億美元上下。
總體上,影子銀行規模占金融業資產的比例大約為25%-30%,但不同國家存在較大差異。從國別來看,美國影子銀行的規模最大,2007年年底為27萬億美元,2011年為23萬億美元,占比降低到2011年的35%;其次是歐元區22萬億美元,占比33%;英國從2005年占比9%上升至13%至9萬億美元;日本比例從7%降到6%。
在金磚國家中,影子銀行體系金融危機后保持了較高的復合增長率,FSB認為中國是增長率最高的國家,影子銀行主要以金融公司的形式出現。從增長速度來看,FSB報告顯示自2007年以來,中國顯著增長的兩類影子銀行為貨幣市場基金和金融公司,增速分別為33%。FSB認為中國2011年按非銀行金融機構統計的影子銀行規模為0.4萬億美元,占所有被統計成員國總量的1%,但分析認為這一判斷系統性低估了我國的影子銀行體系的發展。
1、影子銀行的定義和特征
影子銀行系統(TheShadowBankingSystem)的概念由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執行董事麥卡利2007年首次提出并被廣泛采用,又稱為平行銀行系統(丁heParallelBankingSystem,包括投資銀行、對沖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債券保險公司、結構性投資工具SIV)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這些機構通常從事放款,也接受抵押,通過杠桿操作持有大量證券、債券和復雜金融工具的金融機構。
2011年,金融穩定理事會從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對“影子銀行”進行了定義。廣義的“影子銀行”是指游離于傳統銀行體系之外的信用中介組織和信用中介業務,其期限/流動性轉換、有缺陷的信用風險轉移和杠桿化特征增加了系統性金融風險或監管套利風險。從狹義看,將影子銀行定義為“在正規銀行體系之外運行的,包括實體和業務活動在內的信用中介體系。”,是指可能引起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的非銀行信用中介機構。
一般來講,影子銀行體系可劃分為三類實體,他們分離或者替代了商業銀行的一個或幾個功能,與商業銀行發揮著類似的作用:
第一類是以貨幣市場基金為主的信托類機構,用區別于商業銀行存款的方式吸收資金,為影子銀行體系提供流動性,是整個影子銀行體系的“存款人”。
第二類是圍繞資產證券化的核心機構,如投資銀行、特殊目的實體、金融公司、其他金融機構。這類機構自身具有間接提供貸款的功能,同時也從拉動貸款銷售的角度間接強化了商業銀行的貸款能力。
第三類是分離了商業銀行支付和結算功能的網絡第三方支付體系等非金融機構。支付結算功能高度依賴機構自身的信用。目前,隨著金融市場上其他私人主體信用的膨脹,支付結算已經被不受中央銀行清算體系約束的私人第三方機構逐步代替。
影子銀行能夠參與信用、期限或流動性轉換,進行信用創造影子銀行體系作為信用中介與傳統銀行類似,其通過不同機構主體和業務活動部分或全部具有傳統銀行的基本功能:
期限轉換。影子銀行作為中介機構通過短期批發市場獲得融資,形成期限較短的負債(商業票據融資通常9個月以內,再回購協議通常一周),投資期限長的資產(如資產抵押債券、股權等),從而具有了傳統銀行續短為長的期限轉換功能。
信用轉換。作為信用中介,影子機構把對貨幣市場投資者的信用轉換成對資產市場上長期籌資人的信用;將個人信用轉換為影子銀行的信用,使得信用得以增強。
流動性轉換。影子機構把短期負債的高流動性轉化為中長期投資或貸款的低流動性。同時,影子銀行通過各種證券化和回購活動形成完整而復雜的信用鏈條,從而使其具有信用創造能力。
2、全球影子銀行體系的規模與結構
《2012-2016年中國影子銀行市場運行態勢與發展前景研究報告》內容顯示:對于全球影子銀行體系規模的評估,有的觀點是將各種證券化產品和衍生工具視為影子銀行活動的結果,納入廣義流動性的考慮范圍。據估算,2007年末,全球由各種衍生產品創造的流動性約占全球廣義流動性的78%,為世界GDP總值的9.6倍;而廣義貨幣M2僅占全球廣義流動性的10%,為世界GDP總值的1.2倍。較保守的評估方法從資金流量表的角度進行分析。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公布的20國集團及歐元區影子銀行跟蹤報告數據顯示,2011年末,以非銀行金融機構(OFI作為統計對象的“影子銀行”規模為67萬億美元。這一數據超過2007年全盛時期的62萬億,占到受調查國家GDP總額的111%。全球影子銀行體系從2002年的26萬億快速擴張,在金融危機期間有所收縮,2009年恢復增長,目前影子銀行規模約占全部金融中介總資產的1/4,約為傳統商業銀行規模的一半。
按業務種類進行劃分,FSB推測非股權類基金的規模以9萬億美元位居首位,而結構性金融工具則以5萬億美元的規模位居第二,占到非銀行金融機構總規模的10%,而經紀業務、金融公司、金融控股公司以及貨幣市場基金基本上規模差不多,分別占到非銀行金融機構規模的7%左右,規模各自在4萬億美元上下。
總體上,影子銀行規模占金融業資產的比例大約為25%-30%,但不同國家存在較大差異。從國別來看,美國影子銀行的規模最大,2007年年底為27萬億美元,2011年為23萬億美元,占比降低到2011年的35%;其次是歐元區22萬億美元,占比33%;英國從2005年占比9%上升至13%至9萬億美元;日本比例從7%降到6%。
在金磚國家中,影子銀行體系金融危機后保持了較高的復合增長率,FSB認為中國是增長率最高的國家,影子銀行主要以金融公司的形式出現。從增長速度來看,FSB報告顯示自2007年以來,中國顯著增長的兩類影子銀行為貨幣市場基金和金融公司,增速分別為33%。FSB認為中國2011年按非銀行金融機構統計的影子銀行規模為0.4萬億美元,占所有被統計成員國總量的1%,但分析認為這一判斷系統性低估了我國的影子銀行體系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