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泵行業受益于新型農業現代化
本文導讀:金融危機后,管理層提出了2011-2020年期間水利建設投資力爭翻番,也就是要達到4萬億元,在資金來源的保證方面,提出要求各地將土地出讓收益的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
十八大報告中強調了新型農業現代化,即以糧食優質高產為前提,以綠色生態安全、集約化標準化組織化產業化高為主要標志,基礎設施、機械裝備、服務體系、科學技術和農民素質支撐有力的農業現代化。其中,集約化產業化對資源利用率(其中水資源是重要的一環)、土地產出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國家一直重視“三農”問題,針對“三農”的投入不斷加強,農田灌溉建設得到長足發展。解放之初國內使用各種提水機具灌溉的農田有1582萬畝,占灌溉面積的6.6%。到了1975年開始將噴灌技術列為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重點項目并在隨后幾年推出滾輪、電動圓形、電動平移等系列噴灌機,1980年時,全國總配套噴灌機組2.1萬臺左右,噴灌面積達114萬畝,對節水灌溉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開始低壓管道輸水技術和裝備的研究和推廣工作,同期重點開展提升泵類產品的質量、技術水平、制造質量的提升,制定或修訂了部分泵系列的產品標準。到了1999年底,全國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微灌等節水灌溉工程面積達到2.6億畝。盡管如此,農田水利建設投資相對經濟發展在較長時間存在滯后,國內仍有一半的耕地缺乏灌溉基本條件,不少灌溉區設施也存在年老失修情況。但中國作為全球13個主要貧水國之一,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大約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與此同時,國內地域廣闊,水資源分布不均,降雨量時空分布差別較大,旱澇災害頻發,對旱澇調節的能力要求較高。
早在《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的遠景目標建議》中就明確要求大力普及節水灌溉,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農田,意味著普及節水灌溉作為農業發展的基礎國策。
2003-2011年水利管理業年度累計投資額及增速
2007年以來水利管理業投資保持了較快增長。金融危機后,管理層提出了2011-2020年期間水利建設投資力爭翻番,也就是要達到4萬億元,在資金來源的保證方面,提出要求各地將土地出讓收益的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
國家發改委關于印發水利發展規劃(2011-2015)的通知中提到,水利發展面臨主要問題有:防洪減災體系尚不完善,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質災害防御滯后(包括部分城市排澇能力嚴重不足,主要易澇地區農田排澇能力及沿海地區防御風暴潮能力偏弱等);城鄉供水保障能力不足,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目前全國仍有近3億農村人口存在飲水及安全問題);水污染和水土流失問題嚴重(農村生活生產污水問題凸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用水方式粗放(40%的大型灌區骨干工程、50-60%的中小型灌區存在不配套和老化失修問題,大型排灌泵站設施完好率不足60%,全國有效灌溉面積中節水灌溉工程面積僅占46%)等。
在規劃目標上,農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提升到80%左右,力爭完成70%以上的大型灌溉區和50%以上的重點中型灌溉區骨干工程的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000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5000萬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3以上。為農業泵及電機類產品需求穩健增長提供保障。
十八大再次提出了新型農業現代化,未來對水利建設、節水推廣、農村用水的投資力度會有所加強,泵及電機類的占比存在提升的空間。按照規劃的規模,“十二五”期間農業領域投資完成額應該在2萬億之上,復合增速20%左右,泵及電機設備按照5%測算,市場容量在百億元左右。
1997-2012年國內泵產品產量及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