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國熱量表行業發展回顧
本文導讀:2010年文件下發后,熱量表的推廣進度較好,行業經歷了爆發式的增長,市場規模較2009年翻了一倍,達到了約250萬只。但是,隨后的2011和2012年,熱量表的推廣受到了阻滯,2012年較2011年沒有增長。
熱量表的出現主要與北方冬季集中供暖有關。長期以來,供暖是以供熱面積結算的,存在許多問題。很多供暖企業無法收到供暖費,影響了服務積極性,進而造成供暖質量下降,進一步引起居民的不滿而拒繳取暖費。兩者之間形成了惡性循環。大家早已經認識到采用提供多少熱量收多少費用的方法才是合理的,但政策推進一直較慢。
在2010年初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推進供熱計量改革工作的意見》中,住建部和發改委等部門明確了未來的工作任務是“大力推行按用熱量計價收費。從2010年開始,北方采暖地區新竣工建筑及完成供熱計量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取消以面積計價收費方式,實行按用熱量計價收費方式。用兩年時間,既有大型公共建筑全部完成供熱計量改造并實行按用熱量計價收費。“十二五”期間北方采暖地區地級以上城市達到節能50%強制性標準的既有建筑基本完成供熱計量改造,實現按用熱量計價收費。”
2006-2012中國熱量表銷售量(萬只)
2010年文件下發后,熱量表的推廣進度較好,行業經歷了爆發式的增長,市場規模較2009年翻了一倍,達到了約250萬只。但是,隨后的2011和2012年,熱量表的推廣受到了阻滯,2012年較2011年沒有增長。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房地產市場的不景氣影響了新房的竣工和驗收;二是供熱企業需要承擔20%的熱量表購置費用,以及檢測和維修費用,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后,發現額外的成本并沒有帶來額外的收入;三是用戶也需要承擔一些費用,而用戶對用熱無法精確控制,改造后可能比原來的收費還高,可能會遭到抵制;四是熱量表的質量參差不齊,準確性很難保證。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政府對供熱計量的改革的決心仍然是非常強的。去年東北的推廣情況不好,但是在4季度,吉林省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供熱計量改革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力爭從2013年采暖期開始,2010年7月1日以后竣工的建筑和完成供熱計量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取消以面積計價方式,實行計量收費;既有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部完成供熱計量改造并實行計量收費”;“凡未出臺供熱計量收費辦法、未建立健全供熱計量收費系統、未達到規定計量收費目標的市縣,2012年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工程不予驗收、不撥付國家和省獎補資金、不分配下一年度的改造指標,不得申報城鄉建設領域任何獎項”。
另外,也有業內專家建議,在推廣初期,將目前的“一戶一表”推廣改為國外的“一樓一表”制,減輕推廣壓力。這既可緩解目前的資金壓力,也可增強用戶意識,然后逐步推進“一戶一表”改造。
總之,熱量表市場是一個很新的市場,潛力巨大,問題也不少。我們認為,未來在質量和價格兩者中找到平衡點的企業將在行業的快速發展中取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