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奶牛養殖業發展狀況分析
本文導讀:發展初始絕大部分奶牛是由農牧民、散戶養殖,規模孝布局散、水平低。在各級政府全力推動、龍頭強力帶動、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下。
我國奶牛養殖業,是各級政府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而采取的整體推進的項目。正因為如此,發展初始絕大部分奶牛是由農牧民、散戶養殖,規模小、布局散、水平低。在各級政府全力推動、龍頭強力帶動、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下,中國乳業出現了近10年兩位數的超常規、高速度發展,同時也埋下了諸多深層次矛盾和隱患,終于發生了2008年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使中國乳業出現全行業虧損,幾乎達到崩潰的邊緣。嚴峻的形勢倒逼奶牛養殖業必須走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的道路。截至2012年末,我國100頭以上的規模化養殖比重達35%,比2008年時提高了15.5個百分點。我國奶牛養殖業目前存在以下6種經營模式:
一是300頭以上的規模化牧場。在全國大約有4 000多家,其中內蒙古、黑龍江、河北、山東、河南、陜西、新疆等7省區約占70%,其余省區約占30%。這種模式所養的奶牛約占奶牛總頭數的29%,是規模化養殖的主體。
二是奶業合作社模式,即農村新的股份合作經營模式。其主要特點是,發揮農村能人帶頭作用,把分散飼養模式轉為集中統一飼養,實現某種規模化養殖。這是在新的形勢下,農民自愿組成的新的合作經營模式。這種模式發展前景很好,但目前比重不大。
三是“公司+農戶+奶站”模式,即奶農分散飼養,奶站統一擠奶,乳品企業統一收奶的模式。這種模式是截至2012年末的奶牛養殖業內的主導模式,所占比重很大,約為60%。然而,在養殖成本攀升,以質論價壓力加大,養牛戶多數虧損的擠壓下,該種模式正在快速退出。
相關市場調研報告請見中企顧問網發布的《2011-2015年中國奶牛養殖業前景預測與投資規劃研究報告》
四是奶聯社模式,即政府主導,農牧民為主體,龍頭企業運作,將奶牛養殖戶、奶站經營者等組織起來,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整體。這種模式由業內人士搭建技術、設備、管理、資金平臺,整合政府、社會、企業、農牧民優質資源,以股份合作為紐帶,將散戶分散經營轉變為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經營。這種模式前景廣闊,但受基礎設施投資限制,發展緩慢。
五是乳品企業自建牧場模式。這種模式是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后,由于奶源安全形勢所逼產生的。如今,“得優質奶源者得天下”的理念已成為行業共識。2013年,蒙牛出資35億元人民幣,計劃3年內自建牧場,并實現可控奶牛30萬頭;伊利兩次融資擴股,拿出近20億元人民幣,與奶聯社合作擴大自有奶源;光明、三元、完達山等大型乳品企業也通過收購重組等形式,不斷擴大自有奶源。
六是種草、養牛、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模式正在興起。以遼寧輝山、黑龍江飛鶴、內蒙古圣牧高科為代表的一些新興企業,抓住乳業轉型升級和原料奶嚴重短缺的機遇,享受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產業化政策紅利,利用流轉土地種植飼草飼料,快速擴大養殖規模,降低養殖成本,批量生產優質原料奶。這些企業開發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高端產品,探索全產業鏈良性互動發展模式。目前,這幾家企業的發展搞得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