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維生素行業出現的問題
本文導讀:制造商掌握著包括質量保障在內的各項技術和設備,因此,出售產品的同時必須在這方面承擔起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單項維生素制造商如能盡早考慮采取行動。有條件的情況下再提供合理的應用參考建議和必要的配套服務,對提高企業形象和綜合競爭力都不無幫助。相比之下-復合維生素制造商做的比較好一些,但是也要多在配方設計開發上增加投入,提供更合理、符合不同地理環境和季節的配方產品。總體來說,國外的企業都走在了前面。這也是很多用戶寧愿選擇國外品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15年的時間,恰好是中國的維生素工業飛速發展的15年,取得的成績是令人欣慰的。我國已經從一個維生素幾乎完全依賴進口的國家,發展為全球最大的維生素制造國。是全世界上唯一能夠生產目前人類已知全部單項維生素的國家。不少品種的產量、產品質量和生產工藝在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維生素制造商如:帝斯曼、巴斯夫和安迪蘇。但是相對于這三大維生素制造商,存在的問題和弊端也無需回避。中國是靠全國的產量總和確立全球地位的。因此,我國的維生素制造商。具有企業規模小,數量多,總產量大的特點。在國際市場上以多取勝,贏得競爭。但是與國外制造商相比,環境污染嚴重,能耗高,利潤偏低,企業單獨難以與其直接抗衡是不爭的事實。
雖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維生素生產國,但是仍然沒有掌握一些涉及主要單項品種的核心原料和技術。這一狀況15年來未發生本質性變化。導致大部分單項維生素制造商實質上演變為世界級別的“加工車間”而已。未從15年前的困境中完全擺脫出來。不少維生素中間體仍然依賴從國外制造商進口。總體綜合競爭力低下使中國的制造商不得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國內維生素制造商很少在品牌上投入,選擇將資源集中在價格競爭上,把維生素當大宗貨物,只賣產品的價格而非的價值。或者對產品在飼料、養殖業等下游應用的價值本身就認識不足可能是另一原因。一般地說,同類進口產品在國內市場的銷售價格要高3—5%。也許國內生產企業對屈居低價市場不服氣,認為產品品質與進口產品一樣,是用戶愚昧無知崇洋媚外造成的。但深究原因并非如此簡單,往往是國內制造商和用戶對產品品質各持一詞。更難見到制造商向公眾提供嚴謹的數據展示產品的優異性能。
相關市場調研報告請見中企顧問網發布的《2014-2019年中國維生素市場監測與發展前景評估報告》
按照維生素的下游應用行業化分,大約70%用于動物飼料,醫藥和食品行業約30%。這就不難看出維生素制造商的利潤絕大部分應該來于飼用維生素。用于醫藥和食品行業的維生素應用技術研發多集中于醫療和研究機構。而飼用維生素則不同,國內的農業院校和科研機構普遍缺乏研究維生素的動力和興趣。也基本上不具備研究維生素應用技術的物質條件。除了質量監督檢驗機構以外,國家也沒有相應的課題投資。國內制造商不僅動物營養專業研發人員不多,營銷人員懂飼料也很少。生產維生素主要是瞄準進口產品,基本上沒有考慮國內飼料養殖業的需求。而國外制造商,維生素的生產和銷售企業里都配備飼料和動物營養的專業人員,不存在與飼料行業脫節的問題。長期以來的后果就是維生素營養和添加劑應用技術、特別是商品飼料中的添加量等基礎性數據都掌握在國外制造商手中。到目前為止,國內配制復合維生素產品仍然使用5年前由帝斯曼和巴斯夫等國外公司制訂的維生素需要量推薦數據(AWT)。很遺憾無中國企業參與。這是國內維生素制造商競爭力弱的另一個原因,并且差距相當顯著。
動物用維生素絕大部分以復配的方式應用,無論是外購商品復合維生素還是采購單項原料自配。因此,維生素制造商包括單項維生素原料制造商和復合維生素制造商兩類。國內都有很多。但是,因為配劑技術落后,原始開發自主創新能力低下,國內單項維生素制造商無法形成下游產品,而國內復合維生素制造商又無自產原料。導致絕大部分制造商都是單打一,即產原料又有復配產品的制造商幾乎為零,更不要提競爭力了。反觀國外的維生素三大制造商,各自的復合維生素產品早已進入國內市場,特別是牢固地占據了高端市場,直接服務于飼料養殖領域。如果國內的單項維生素和復合維生素制造商能夠尋找適當的機會聯合,有提高競爭力和改善客戶服務的可能,希望企業考慮。
飼料企業往往面對產品選擇的困擾。在缺乏自行檢驗條件或沒有絕對的判斷把握情況下,價格相同首選國外品牌,結果迫使國內品牌無奈低價生存。表面原因是用戶對產品質量缺乏信心和自行鑒別能力低。張博士認為問題由來以久,很可能是國內制造商自己造成的惡果。當然這不意味國內產品存在質量與誠信問題。不過,由于部分企業熱衷于實行出口與內銷產品雙重質量標準、選擇對企業單方有利的檢驗方法、模糊或對關鍵性技術指標偷換標識概念等不良做法,就此長期以來形成的負面印象,即便在新的國家標準施行后已經有所改變,負面影響也很難在短期內清除。
例如,標簽上標識維生素E粉的含量,“50%”與“>150%”含意截然不同,用滴定與GC測定含量和誤差也不一樣。但結果都是用戶吃虧,真實含量一般地說少3—5%沒有爭議。所以,從另一角度看,同類進口產品的售價高3-5%也算合情理。
問題是受傳統農業和選擇習慣的影響,El碑對飼料企業,特別是千家萬戶的養殖用戶采購產品仍然有相當強的影響力。才出現了國產單項維生素出口世界各國沒有問題,唯獨在原產地卻受到冷遇的怪現象。究其深層次的原因還是部分企業長期以來偷奸取巧缺乏誠信的后果。
而對于飼料和養殖企業,甚至于養殖專業戶,在維生素的采購和應用方面也存在著許多不盡合理的現象。買到了產品,但對質量辨別方法和使用技術胡里胡涂。的確應盡量提高辨別能力,正確選擇,合理使用這類產品。但是張博士認為,責怪因用戶缺乏檢測和掌握辨別維生素優劣的知識,讓不久前可能還是農民的用戶掌握高深的專業維生素技能,否則就要承擔損失顯然是不公平的,至少屬于不負責的脫詞或借口。即使在我們認為的歐美發達國家,也做不到。對于農業來說,維生素是技術含量和價格都高的產品,動轍每公斤幾百元,即使復合維生素好一點也要每公斤上百元。
制造商掌握著包括質量保障在內的各項技術和設備,因此,出售產品的同時必須在這方面承擔起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單項維生素制造商如能盡早考慮采取行動。有條件的情況下再提供合理的應用參考建議和必要的配套服務,對提高企業形象和綜合競爭力都不無幫助。相比之下-復合維生素制造商做的比較好一些,但是也要多在配方設計開發上增加投入,提供更合理、符合不同地理環境和季節的配方產品。總體來說,國外的企業都走在了前面。這也是很多用戶寧愿選擇國外品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