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特色農業發展運營模式分析
本文導讀:通過各種農民經濟協會把農民組織起來開發特色農產品市場;發揮個體、私營經濟以及農民經紀人在搞活流通中的作用,通過農展會開拓市場,組織有關農事企業積極參加種類農產品展銷會,提高產品知名度,從而擴大市場空間。
一、加強特色農產品市場開發,推進特色品牌農業發展
在市場經濟不斷完善,農產品流通空間不斷擴大的環境下,人們的品牌意識不斷增強,品牌已成為市場的通行證。拓展品牌,一是要以抓好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為突破口,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和管理。要按照農業標準產前、產中、產后相配套的原則,抓緊制訂特色農畜產品生產標準。通過標準的制訂,規范生產技術,運用標準化手段,全面提高特色農畜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二是要提升產品檔次、擴大社會影響。積極鼓勵特色農畜產品申報認證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品牌,加強特色農產品的商標注冊、貯藏包裝和品牌宣傳,借鑒國際先進管理經驗,建立特色農產品原產地保護制度,通過原產地命名、注冊和保護提高特色產品的知名度,保證質量和特色。三是加快推動現代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培育、壯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較優勢、技術含量高的農產品產業集群。四是做好特色農產品市場開發工作。通過龍頭企業開拓市場,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的加工、包裝整理、倉儲藏運輸業;通過經紀人隊伍開拓市場,充分發揮經紀人信息靈、業務精的特色,開發特色農產品市場;通過各種農民經濟協會把農民組織起來開發特色農產品市場;發揮個體、私營經濟以及農民經紀人在搞活流通中的作用,通過農展會開拓市場,組織有關農事企業積極參加種類農產品展銷會,提高產品知名度,從而擴大市場空間。
二、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增強特色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實現農業產業的專業化、規范化、商品化、企業化、市場化,增強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農產品出口,必須及時調整農業產業化政策,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必須實施精品名牌戰略,提升品質競爭力。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仍然普遍存在著品牌偏小、生命時間短、影響力不夠等通病,以及市場競爭環境尚未形成、名牌保護體系不完善、企業培育自主品牌的動力不足等制度缺陷。因此,實施名牌戰略成為我國農產品提高出口創匯能力的重要途徑。創名牌必須“打特色牌,走特色路”,從產品的內在質量、外在標志、包裝設計,都要充分體現特色。此外,還應積極借鑒國外經驗,推進優良品種、先進種養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方法的引進工作,提高農產品質量。發展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業,增加產品附加值在農產品的加工方面,不斷提高產品質量,積極發展能真正代表農民利益的農戶合作經濟組織,并推進產業化經營,培育具有市場開拓能力,為農民提供服務的加工型和運銷型龍頭企業,使之上聯市場,下聯基地和農戶,在農工商、產加銷之間形成一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產銷銜接、相互促進的利益共同體。
相關市場調研報告請見中企顧問網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農業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咨詢報告》
三、突出特色,優化布局
一是優化產品結構,選準主導產品。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自身優勢,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產品,特別是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名優特新農產品,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增強特色產品的競爭力。二要優化區域布局,打造主導產業。科學規劃,確定主導產業,引導特色產品向優勢產業帶聚焦,推進農業生產規模化、區域化。川水地區以建設特色高效農業為突破口,大力發展高效現代農業。以高原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為工作重心,打造集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試驗示范、生態型效益農業生產、農業科普教育及旅游休閑農業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高效聚集土地、資金、技術、人才,延伸農業產業鏈條,促進和帶動區域農村經濟向更高層次邁進;努力建成白沈溝流域大蒜種植帶,祁家川流域冬小麥種植帶;沿湟流域糧油良種制繁帶和休閑垂釣產業帶。淺山地區以避災農業、旱作農業為主,重點發展馬鈴薯和胡麻產業。腦山地區重點發展油菜和飼草產業,擴大脫毒馬鈴薯繁種面積。
四、不斷創新和完善機制建設,為加快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保障
在特色農業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而通過創新也有可能解決的機制問題有:投融資機制問題、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接機制問題以及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組織、領導機制問題。其中,解決投融資機制問題可以考慮采取: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下放投資審批權限、實行以獎代補;建立由政府牽頭,銀行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參加的會商機制,協調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對特色農業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制定新的政策,鼓勵民間資本和非公經濟更加踴躍地進入特色農業發展領域等一系列措施,創新制度安排,拓寬資金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