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百貨業經營效益分析
本文導讀:整個零售行業都將會圍繞這部分群體調整轉型。“未來商圈半徑將不斷縮窄,并非增加體驗業態就能挽救百貨店,經營者還需根據區域選址和定位客群的結構做出調整,有特色的社區型百貨店也將成為發展主流。”
目前整個零售行業都受到了市場的洗禮,百貨業尤為突出。由于電商涉獵更多基礎型的低價商品,以往的百貨店主要拉攏高端客群,但隨著中產階級的不斷擴大,中層消費者將成為消費主力軍,未來更多的百貨店將定位中檔,打“家庭牌”涉獵餐飲、娛樂等更多體驗業態。
在電商與購物中心的雙重打壓下,以商品銷售為主傳統的百貨店已瀕臨“絕種”。不僅是行業的緊逼,政策的驅使更加速了百貨業的轉型。在國家相關政策約束下高端消費明顯放緩,民生消費平穩增長,生存型、發展型、時尚型消費依然保持較快增長。
去年百貨店平效下降幅度高達12.9%,銷售額增長幅度明顯滯后于營業面積擴張速度。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去年,81家大中型百貨零售企業銷售總額為2282.7億元,同比增長8.92%。比2006-2011年百貨行業銷售年均16.5%的增長率明顯下滑。
相關市場調研報告請見中企顧問網發布的《2014-2019年中國百貨行業監測與投資決策咨詢報告》
統計顯示,家庭年收入在10萬-22.9萬元之間的中高收入家庭所占城鎮居民的比例已從2010年的6%增長到了2013年的14%。預測,至2020年中高收入人群的數量將達到4億。在業內人士看來,無論對于百貨還是其他行業來說,中產消費群體都是未來的主要消費資源。整個零售行業都將會圍繞這部分群體調整轉型。“未來商圈半徑將不斷縮窄,并非增加體驗業態就能挽救百貨店,經營者還需根據區域選址和定位客群的結構做出調整,有特色的社區型百貨店也將成為發展主流。”
傳統商場瞄準中產階級也跟人群年齡結構有很大關系,每個國家不同年齡段的人數占人口總數的比重不同。中國商場改革開放以來更多的以時尚人群為主,消費核心主要是35歲以下人群,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逐步形成,整體消費能力向上年齡段延伸,35-45歲的中產階級進入到商家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