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30年中國新能源行業分析與未來發展趨勢報告
http://www.xibaipo.cc 2023-10-11 10:48 中企顧問網
2024-2030年中國新能源行業分析與未來發展趨勢報告2023-10
新能源又稱非常規能源,是指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核能、地熱能、氫能、海洋能等。
隨著傳統能源日益緊缺,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國家采取鼓勵新能源發展的政策和措施,新能源的生產規模和使用范圍正在不斷擴大。《京都議定書》到期后新的溫室氣體減排機制將進一步促進綠色經濟以及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全面進行,新能源將迎來一個發展的黃金年代。
中國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已經取得顯著進展,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產業化已初具規模。截至2021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0.63億千瓦,占總發電裝機容量的44.8%。其中,水電裝機3.91億千瓦(其中抽水蓄能0.36億千瓦)、風電裝機3.28億千瓦、光伏發電裝機3.06億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3798萬千瓦,分別占全國總發電裝機容量的16.5%、13.8%、12.9%和1.6%。截至2022年8月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約24.7億千瓦,同比增長8.0%。其中,風電裝機容量約3.4億千瓦,同比增長16.6%;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3.5億千瓦,同比增長27.2%。
新能源作為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將為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和產業基礎。國家已經出臺和即將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將為新能源發展注入動力。2022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旨在錨定到2030年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目標,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2022年6月1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和財政部等九部門印發《“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展望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在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25%左右和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基礎上,上述指標均進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加速替代化石能源,新型電力系統取得實質性成效,可再生能源產業競爭力進一步鞏固提升,基本建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中企顧問網發布的《2024-2030年中國新能源行業分析與未來發展趨勢報告》,依托龐大的調研體系,結合科學的研究方法,通過對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現狀、產業鏈、細分市場、優勢企業、產業園區、政策法規、發展規劃等方面進行細致深入的分析,幫助客戶全面把握新能源產業的總體發展狀況。
本研究報告數據主要來自于國家統計局、能源局、工信部、財政部、中企顧問網、中企顧問網市場調查中心、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以及國內外重點刊物等渠道,數據權威、詳實、豐富,同時通過專業的分析預測模型,對行業核心發展指標進行科學地預測。此報告是您跟蹤新能源產業最新發展動態、編寫產業規劃、編制產業政策、制定招商策略的重要參考工具。
報告目錄:
第一章 發展新能源產業的基礎條件
1.1 資源條件
1.1.1 水能
1.1.2 風能
1.1.3 太陽能
1.1.4 生物質能
1.1.5 地熱能
1.1.6 其他能源
1.2 社會條件
1.2.1 能源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1.2.2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1.2.3 能源安全事關經濟和國家安全
1.2.4 能源消耗與生態環境矛盾突出
1.3 技術條件
1.3.1 各地區技術影響
1.3.2 中國發明專利影響
1.3.3 新能源產業創新模式
1.3.4 新能源發電技術解析
1.4 其他條件
1.4.1 人才
1.4.2 資金
1.4.3 設備
第二章 新能源產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2.1 國際環境
2.1.1 全球新能源發展規模
2.1.2 全球主要國新能源項目
2.1.3 全球新能源企業排名
2.1.4 全球新能源技術格局
2.1.5 全球新能源發展機遇
2.1.6 全球儲能裝機規模預測
2.2 國內環境
2.2.1 能源行業發展環境
2.2.2 能源清潔低碳發展
2.2.3 能源消費結構特點
2.3 發展機遇
2.3.1 產業發展政策利好
2.3.2 能源互聯網的發展
2.3.3 能源行業發展態勢
2.4 風險因素
2.4.1 政策體系亟待完善
2.4.2 自主創新能力較弱
2.4.3 開發利用成本較高
2.4.4 國內市場成熟度低
2.4.5 海外投資法律風險
第三章 2021-2023年新能源產業發展分析
3.1 國外新能源產業經驗借鑒
3.1.1 美國
3.1.2 英國
3.1.3 日本
3.1.4 韓國
3.1.5 印度
3.2 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現狀
3.2.1 新能源發展戰略意義
3.2.2 新能源行業發展歷程
3.2.3 新能源產業裝機規模
3.2.4 新能源行業競爭格局
3.2.5 新能源消納發展形勢
3.2.6 新能源并網消納情況
3.3 新能源發電成本問題分析
3.3.1 行業發電成本狀況
3.3.2 平價上網制約因素
3.3.3 發電成本未來趨勢
3.4 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特征
3.4.1 太陽能產業進入穩步發展期
3.4.2 技術轉化速度與國際同步
3.4.3 產業集群特征逐步顯現
3.4.4 市場競爭態勢日趨激烈
3.5 中國新能源互聯網發展分析
3.5.1 能源互聯網基本概況
3.5.2 能源互聯網建設意義
3.5.3 能源互聯網基本特征
3.5.4 能源互聯網產業布局
3.5.5 能源互聯網發展問題
3.5.6 能源互聯網推進路徑
3.5.7 能源互聯網發展建議
3.6 A股及新三板上市公司在新能源產業投資動態分析
3.6.1 投資項目綜述
3.6.2 投資區域分布
3.6.3 投資模式分析
3.6.4 典型投資案例
3.7 新能源產業的區域布局
3.7.1 產業集聚情況
3.7.2 區域分工情況
3.7.3 細分領域集聚
3.7.4 空間布局趨勢
3.8 中國新能源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3.8.1 新能源發展存在差距
3.8.2 新能源產業面臨挑戰
3.8.3 新能源推廣應用不足
3.8.4 配套設施建設亟待推進
3.8.5 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問題
3.8.6 制約新能源消納的原因
3.9 中國新能源行業發展的策略建議
3.9.1 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思路
3.9.2 發展新能源產業的戰略措施
3.9.3 新能源產業健康發展的建議
3.9.4 區域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措施
3.9.5 保障新能源有序發展的策略
3.9.6 促進新能源消納相關措施
3.9.7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策略
第四章 新能源產業鏈市場發展分析
4.1 新能源產業鏈綜述
4.1.1 產業鏈結構
4.1.2 產業鏈生命周期
4.1.3 產業鏈價值流動
4.2 新能源產業鏈特征
4.2.1 產業鏈長
4.2.2 受工業影響較大
4.2.3 對外依存度高
4.3 新能源產業鏈上游——原材料
4.3.1 光伏材料市場總體態勢
4.3.2 多晶硅市場發展現狀
4.3.3 鋰電池材料市場現狀
4.3.4 釹鐵硼材料市場需求
4.4 新能源產業鏈中游——設備制造業
4.4.1 風電設備制造業
4.4.2 核電裝備制造業
4.4.3 太陽能設備制造
4.5 新能源產業下游——新能源汽車的應用
4.5.1 新能源汽車發展意義
4.5.2 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
4.5.3 燃料電池車產銷規模
4.5.4 新能源車企銷售狀況
第五章 2021-2023年太陽能行業發展分析
5.1 太陽能資源概述
5.1.1 太陽能定義
5.1.2 太陽能資源優缺點
5.1.3 太陽能利用形式
5.1.4 太陽能資源分布
5.2 2021-2023年國際太陽能產業總體狀況
5.2.1 全球光伏發電市場現狀
5.2.2 全球光伏發電競爭格局
5.2.3 全球光伏需求前景預測
5.3 2021-2023年中國太陽能行業總體狀況
5.3.1 行業發展機遇分析
5.3.2 技術利用路徑分析
5.3.3 利用技術發展趨勢
5.4 2021-2023年全國太陽能發電量分析
5.4.1 2021-2023年全國太陽能發電量趨勢
5.4.2 2020年全國太陽能發電量情況
5.4.3 2021年全國太陽能發電量情況
5.4.4 2022年全國太陽能發電量情況
5.4.5 太陽能發電量分布情況
5.5 2021-2023年太陽能產業區域市場分析
5.5.1 內蒙古
5.5.2 黑龍江
5.5.3 河北
5.5.4 新疆
5.5.5 山東
5.5.6 青海
5.5.7 江蘇
5.5.8 廣東
5.6 2021-2023年太陽能光熱發電發展分析
5.6.1 行業發展優勢
5.6.2 行業發展階段
5.6.3 行業運行現狀
5.6.4 示范項目運行
5.6.5 技術研發項目
5.6.6 行業發展困境
5.6.7 行業發展建議
5.7 2021-2023年太陽能光伏發電發展分析
5.7.1 行業裝機規模
5.7.2 區域分布形勢
5.7.3 商業模式分析
5.7.4 發電成本變化
5.8 2021-2023年太陽能電池行業分析
5.8.1 行業發展介紹
5.8.2 行業產量規模
5.8.3 產量區域分布
5.8.4 產業集群發展
5.8.5 對外貿易規模
5.8.6 電池轉換效率
5.8.7 技術路線占比
5.8.8 行業發展熱點
5.9 2021-2023年太陽能熱水器行業發展分析
5.9.1 市場發展形勢
5.9.2 行業發展現狀
5.9.3 進出口數據分析
5.9.4 產業發展困境
5.10 中國太陽能行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5.10.1 產業發展瓶頸
5.10.2 產業發展對策
5.10.3 行業發展措施
第六章 2021-2023年風能行業發展分析
6.1 2021-2023年國際風能產業規模
6.1.1 全球風電運行現狀分析
6.1.2 全球風電區域發展狀況
6.1.3 全球海上風電發展情況
6.2 2021-2023年中國風能利用發展分析
6.2.1 資源地域分布
6.2.2 資源儲量規模
6.2.3 風能開發利用
6.2.4 開發機遇及問題
6.3 2021-2023年中國風力發電行業發展狀況
6.3.1 風電裝機規模
6.3.2 風電利用情況
6.3.3 市場競爭格局
6.3.4 風電投資狀況
6.3.5 行業發展趨勢
6.4 2021-2023年全國風力發電量分析
6.4.1 2021-2023年全國風力發電量趨勢
6.4.2 2020年全國風力發電量情況
6.4.3 2021年全國風力發電量情況
6.4.4 2022年全國風力發電量情況
6.4.5 風力發電量分布情況
6.5 2021-2023年風力發電區域市場分析
6.5.1 內蒙古
6.5.2 浙江
6.5.3 寧夏
6.5.4 甘肅
6.5.5 湖南
6.5.6 江蘇
6.5.7 廣東
6.6 2021-2023年海上風力發電行業分析
6.6.1 海上風電發展綜述
6.6.2 海上風電開發優勢
6.6.3 近海風能資源儲量
6.6.4 海上風電政策環境
6.6.5 海上風電裝機規模
6.6.6 海上風電市場格局
6.6.7 海上風電發展前景
6.6.8 海上風電問題及對策
6.7 2021-2023年小型風電行業發展分析
6.7.1 行業發展階段
6.7.2 行業發展概況
6.7.3 產業發展特征
6.7.4 行業產值規模
6.7.5 小型風電發電量
6.7.6 行業機遇分析
6.7.7 行業發展潛力
6.8 2021-2023年風電設備行業發展分析
6.8.1 行業運行狀況
6.8.2 市場競爭格局
6.8.3 風電機組出口
6.8.4 相關零部件介紹
6.8.5 產業鏈配套狀況
6.8.6 行業發展困境
6.8.7 行業發展前景
6.9 中國風能產業發展的問題及對策
6.9.1 行業發展問題
6.9.2 發展制約因素
6.9.3 產業面臨的挑戰
6.9.4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6.9.5 加快風能開發的對策
6.9.6 與電網建設協調發展
第七章 2021-2023年生物質能行業發展分析
7.1 生物質能概述
7.1.1 生物質能相關定義
7.1.2 產品的種類與形態
7.1.3 可再生性及潔凈性
7.1.4 與常規能源的相似性
7.2 2021-2023年中國生物質能產業運行狀況
7.2.1 生物質能產業鏈
7.2.2 產業相關政策分析
7.2.3 行業裝機規模狀況
7.2.4 行業區域發展分布
7.2.5 產業化發展模式
7.2.6 典型商業模式分析
7.2.7 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7.3 2021-2023年生物質能區域市場分析
7.3.1 內蒙古
7.3.2 黑龍江
7.3.3 山東
7.3.4 吉林
7.3.5 安徽
7.3.6 江蘇
7.4 2021-2023年生物柴油行業發展分析
7.4.1 全球市場規模
7.4.2 國內發展現狀
7.4.3 市場消費潛力
7.4.4 市場價格走勢
7.4.5 行業發展機遇
7.5 2021-2023年燃料乙醇行業發展分析
7.5.1 行業發展現狀
7.5.2 市場發展規模
7.5.3 產業鏈分析
7.5.4 行業技術發展
7.5.5 行業發展瓶頸
7.5.6 行業發展趨勢
7.6 2021-2023年沼氣行業發展分析
7.6.1 市場發展規模
7.6.2 項目運營動態
7.6.3 技術路線進程
7.6.4 綜合效益分析
7.6.5 行業發展趨勢
7.7 2021-2023年垃圾發電行業發展分析
7.7.1 行業發展綜述
7.7.2 行業發展規模
7.7.3 市場競爭格局
7.7.4 項目發展動態
7.7.5 企業發展機遇
7.7.6 產業發展策略
7.8 生物質能產業面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
7.8.1 產業發展障礙
7.8.2 發展制約因素
7.8.3 市場開發阻力
7.8.4 發展對策措施
7.8.5 開發利用策略
7.8.6 產業政策建議
第八章 2021-2023年核能行業發展分析
8.1 核能的概念界定
8.1.1 核能相關概述
8.1.2 核能釋放形式
8.1.3 優越性與缺陷
8.1.4 開發與利用方式
8.2 國際核能開發利用規模
8.2.1 全球鈾資源狀況
8.2.2 全球核能發電量
8.2.3 全球核反應堆運行
8.2.4 全球核電市場格局
8.2.5 全球核電運行業績
8.2.6 全球核電技術路徑
8.2.7 產業全球化提速
8.2.8 行業發展前景預測
8.3 中國核能行業發展現狀
8.3.1 2020年運行情況
8.3.2 2021年運行情況
8.3.3 2022年運行情況
8.3.4 核電市場交易
8.3.5 產業競爭結構
8.3.6 國際標準發布
8.4 2021-2023年全國核能發電量分析
8.4.1 2021-2023年全國核能發電量趨勢
8.4.2 2020年全國核能發電量情況
8.4.3 2021年全國核能發電量情況
8.4.4 2022年全國核能發電量情況
8.4.5 核能發電量分布情況
8.5 2021-2023年核能產業區域市場分析
8.5.1 遼寧
8.5.2 浙江
8.5.3 福建
8.5.4 廣東
8.5.5 廣西
8.5.6 海南
8.6 2021-2023年中國核能技術發展分析
8.6.1 華龍一號技術分析
8.6.2 “國和一號”技術分析
8.6.3 海上小型堆技術分析
8.6.4 核反應堆技術發展趨勢
8.7 2021-2023年核電設備行業發展分析
8.7.1 行業發展概述
8.7.2 行業發展狀況
8.7.3 國產化進程
8.7.4 市場投資潛力
8.7.5 行業前景展望
8.8 中國核能產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8.8.1 發展面臨問題
8.8.2 發展制約瓶頸
8.8.3 核電經驗借鑒
8.8.4 產業發展對策
8.8.5 產業發展戰略
8.8.6 健康發展措施
第九章 2021-2023年地熱能行業發展分析
9.1 地熱能概述
9.1.1 地熱能定義
9.1.2 地熱能的分類
9.1.3 中國的分布與成因
9.1.4 地熱資源發電優勢
9.1.5 地熱能的利用形式
9.2 2020-2022國際地熱能開發利用狀況
9.2.1 全球地熱資源分布情況
9.2.2 全球地熱能開發環境
9.2.3 全球地熱能利用規模
9.2.4 全球地熱能利用形式
9.2.5 全球地熱能發電規模
9.2.6 全球地熱能投資態勢
9.2.7 美國地熱行業布局
9.2.8 印尼地熱行業狀況
9.2.9 菲律賓地熱行業分析
9.2.10 全球地熱能開發趨勢
9.3 2021-2023年中國地熱能開發利用分析
9.3.1 地熱資源分布
9.3.2 產業發展效益
9.3.3 產業發展政策
9.3.4 產業發展歷程
9.3.5 行業發展規模
9.3.6 地區產業格局
9.3.7 地區布局動態
9.3.8 產業發展機遇
9.3.9 產業發展前景
9.3.10 產業發展趨勢
9.4 2021-2023年中國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分析
9.4.1 淺層地熱能概念
9.4.2 資源利用特點
9.4.3 開發利用情況
9.4.4 項目發展動態
9.4.5 開發制約因素
9.4.6 產業開發策略
9.4.7 市場發展潛力
9.4.8 開發利用趨勢
9.5 地熱發電與地熱供暖發展情況
9.5.1 地熱發電發展概況
9.5.2 地熱發電典型案例分析
9.5.3 地熱發電的障礙及突破口
9.5.4 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
9.5.5 地熱供暖相關規劃
9.5.6 地熱供暖促進政策
9.6 中國地熱能利用相關技術分析
9.6.1 地熱開采技術
9.6.2 技術開發成果
9.6.3 勘探開發利用裝備
9.6.4 淺層地熱能利用技術
9.6.5 地熱利用與節能技術
9.7 地熱能行業發展問題及策略
9.7.1 行業發展瓶頸
9.7.2 產業發展不協調
9.7.3 發展制約因素
9.7.4 開發利用對策
第十章 2021-2023年氫能行業發展分析
10.1 氫能相關概述
10.1.1 氫能資源綜述
10.1.2 氫能使用方式
10.1.3 氫能應用領域
10.1.4 氫能的制備及儲運
10.2 2021-2023年國際氫能行業發展綜述
10.2.1 全球氫能項目建設
10.2.2 全球加氫站的建設
10.2.3 各國氫能戰略布局
10.2.4 歐洲氫能產業狀況
10.2.5 美國氫能發展現狀
10.2.6 日本氫能發展情況
10.2.7 韓國氫能產業布局
10.2.8 全球氫能投資預測
10.3 2021-2023年中國氫能開發利用分析
10.3.1 氫能政策環境分析
10.3.2 氫能產業發展規劃
10.3.3 氫能市場企業規模
10.3.4 氫能市場區域分布
10.3.5 氫能企業布局情況
10.3.6 氫能產業發展現狀
10.3.7 加氫站建設狀況
10.3.8 氫能需求市場分析
10.3.9 氫能產業發展機遇
10.3.10 氫能產業發展預測
10.4 氫能利用技術進展分析
10.4.1 技術標準體系
10.4.2 利用技術研究
10.4.3 制氫工藝技術路線
10.4.4 利用微生物制氫
10.5 氫能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10.5.1 行業面臨挑戰
10.5.2 氫能發展戰略
10.5.3 明確產業定位
10.5.4 確定產業分工
10.5.5 聚焦核心技術
10.5.6 政策發展建議
第十一章 2021-2023年可燃冰行業發展分析
11.1 可燃冰相關概述
11.1.1 可燃冰資源概念
11.1.2 可燃冰形成過程
11.1.3 可燃冰開采方法
11.2 全球可燃冰開發利用狀況
11.2.1 全球探索進展
11.2.2 資源分布情況
11.2.3 資源開發意義
11.2.4 技術專利申請
11.2.5 資源研究進展
11.2.6 日本開采技術
11.2.7 研究開展困境
11.3 2021-2023年中國可燃冰開發利用狀況
11.3.1 資源探索歷程
11.3.2 國內資源儲量
11.3.3 實驗測試標準
11.3.4 研究開發進展
11.3.5 應用領域分析
11.3.6 開發挑戰分析
11.3.7 產業發展前景
11.4 中國可燃冰開發動態
11.4.1 首次鉆獲高純度可燃冰
11.4.2 南海可燃冰資源勘查
11.4.3 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
11.4.4 海域可燃冰第二輪試采成功
11.4.5 可燃冰鉆探和測井技術海試作業
第十二章 2021-2023年海洋能產業發展分析
12.1 海洋能概述
12.1.1 海洋能資源定義
12.1.2 海洋能資源分類
12.1.3 海洋能資源特點
12.1.4 海洋能的優缺點
12.1.5 海洋能發電方式
12.2 2021-2023年全球海洋能開發利用狀況
12.2.1 全球海洋能開發狀況
12.2.2 全球海洋能發展規模
12.2.3 全球海洋能細分格局
12.2.4 美國海洋能開發規劃
12.2.5 歐洲海洋能技術進展
12.2.6 加拿大海洋能發展成果
12.2.7 英國海洋能技術進展
12.2.8 全球海洋能發展前景
12.3 2021-2023年中國海洋能開發利用分析
12.3.1 資源儲量與分布
12.3.2 海洋能發展現狀
12.3.3 海洋能技術進展
12.3.4 海洋能海上試驗
12.3.5 海洋能開發紅利
12.3.6 海洋能開發挑戰
12.4 海洋能利用的基本原理與關鍵技術
12.4.1 潮汐能發電
12.4.2 海流能利用
12.4.3 波浪能發電
12.4.4 溫差能發電
12.4.5 鹽差能利用
第十三章 新能源產業重點招商目標企業介紹
13.1 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3.1.1 企業發展概況
13.1.2 經營效益分析
13.1.3 業務經營分析
13.1.4 財務狀況分析
13.1.5 核心競爭力分析
13.1.6 公司發展戰略
13.1.7 未來前景展望
13.2 中國大唐集團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13.2.1 企業發展概況
13.2.2 2021年企業經營狀況分析
13.2.3 2022年企業經營狀況分析
13.2.4 2023年企業經營狀況分析
13.3 協合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
13.3.1 企業發展概況
13.3.2 2021年企業經營狀況分析
13.3.3 2022年企業經營狀況分析
13.3.4 2023年企業經營狀況分析
13.4 深圳市拓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3.4.1 企業發展概況
13.4.2 經營效益分析
13.4.3 業務經營分析
13.4.4 財務狀況分析
13.4.5 核心競爭力分析
13.4.6 公司發展戰略
13.4.7 未來前景展望
13.5 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3.5.1 企業發展概況
13.5.2 經營效益分析
13.5.3 業務經營分析
13.5.4 財務狀況分析
13.5.5 核心競爭力分析
13.5.6 公司發展戰略
13.5.7 未來前景展望
第十四章 國內新能源主要產業園案例發展分析
14.1 天津北辰風電產業園
14.1.1 園區概況
14.1.2 產業定位
14.1.3 招商狀況
14.1.4 布局規劃
14.1.5 支持措施
14.1.6 項目動態
14.2 江蘇泰州新能源產業園
14.2.1 園區簡介
14.2.2 發展布局
14.2.3 優惠政策
14.2.4 人才政策
14.2.5 項目動態
14.3 無錫風電科技產業園
14.3.1 園區簡介
14.3.2 服務平臺
14.3.3 產業基礎
14.3.4 優惠政策
14.4 常州天合光伏產業園
14.4.1 園區簡介
14.4.2 發展優勢
14.4.3 項目動態
14.5 南京江寧區新能源產業園
14.5.1 發展優勢
14.5.2 發展重點
14.5.3 空間布局
14.5.4 保障措施
14.6 新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4.6.1 園區簡介
14.6.2 投資環境
14.6.3 優勢產業
14.6.4 園區成就
第十五章 新能源項目招商引資策略及建議
15.1 新能源項目價值分析
15.1.1 進入門檻
15.1.2 技術成熟度
15.1.3 政策扶持力度
15.1.4 社會綜合成本
15.1.5 潛在市場空間
15.2 新能源項目的融資策略
15.2.1 完善金融服務
15.2.2 鼓勵金融創新
15.2.3 完善資本市場
15.2.4 拓寬資金渠道
15.3 項目招商及產業升級策略
15.3.1 重大項目確定策略
15.3.2 重大項目實施策略
15.3.3 重點產業建設策略
15.3.4 產業升級策略
第十六章 新能源行業政策法規分析
16.1 國外新能源政策解析
16.1.1 發展新能源和節能政策的重要性
16.1.2 世界各國清潔能源發展調整政策
16.1.3 世界新能源和節能政策特點淺析
16.1.4 全球可再生能源政策發展趨勢
16.2 2020年中國新能源產業政策動態及解讀
16.2.1 能源安全保障指導意見
16.2.2 風電項目建設工作方案
16.2.3 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方案
16.2.4 非水可再生能源發展意見
16.2.5 電力法(修訂草案送審稿)
16.2.6 碳達峰、碳中和政策
16.3 2021年中國新能源產業政策動態及解讀
16.3.1 風電光伏發電開發建設
16.3.2 新能源上網電價政策
16.3.3 “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
16.3.4 配套送出工程建設政策
16.3.5 新型儲能發展指導意見
16.3.6 其他新能源政策動態匯總
16.4 2022年中國新能源產業政策動態及解讀
16.4.1 農村能源轉型振興實施意見
16.4.2 綠色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
16.4.3 2022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
16.4.4 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自查
16.4.5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方案
16.4.6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
16.4.7 光伏發電行業政策法規
16.4.8 儲能行業政策法規解讀
16.4.9 氫能行業政策法規解讀
第十七章 新能源產業規劃分析
17.1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
17.1.1 政策背景
17.1.2 發展目標
17.1.3 發展重點
17.1.4 創新技術
17.1.5 規劃實施
17.2 細分領域規劃解讀
17.2.1 太陽能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
17.2.2 風電產業“十四五”發展趨勢
17.2.3 核電產業“十四五”重點內容
17.2.4 海洋能“十四五”規劃重點
17.2.5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規劃目標
17.3 地方新能源發展規劃
17.3.1 浙江省新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17.3.2 黑龍江省新能源“十四五”發展規劃
17.3.3 河北省新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17.3.4 山東省新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17.3.5 甘肅省新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17.3.6 吉林省新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第十八章 新能源產業發展政策建議
18.1 新能源發展制度創新策略
18.1.1 改革立法體制
18.1.2 改革決策機制
18.1.3 引入激勵機制
18.1.4 完善政策框架
18.2 新能源發展技術創新策略
18.2.1 微觀層次
18.2.2 中觀層次
18.2.3 宏觀層次
18.3 新能源產能過剩解決策略
18.3.1 價格機制改革
18.3.2 提高技術水平
18.3.3 優化市場結構
18.4 新能源區域發展策略
18.4.1 產業體系建設
18.4.2 培育創新網絡
18.4.3 創新體系建設
18.4.4 培養專業人才
附錄
附錄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
附錄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
附錄三:《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
附錄四:《“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
附錄五:《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
圖表目錄
圖表1 中國水力資源分布示意圖
圖表2 2021年全國70米高度層年平均風功率密度分布
圖表3 2021年全國固定式光伏發電最佳斜面年總輻照量分布
圖表4 地熱資源資源儲量情況
圖表5 國內外專利被新能源產業及太陽能、風能子產業中國發明專利的引用次數
圖表6 被新能源產業中國發明專利引用次數TOP10的國家
圖表7 被新能源產業中國發明專利引用次數排名前十的國內省份
圖表8 新能源產業中國發明專利被中國專利的引用情況
圖表9 新能源產業中國發明專利被中國專利引用情況
圖表10 2020年全球新能源市場發電裝機容量
圖表11 2015-2020年按選定地區的財政完成年份的電力項目融資交易
圖表12 2017-2021年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總營業收入
圖表13 2017-2021年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入圍門檻
圖表14 2021年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國家分布
圖表15 2017-2021年500強企業中新興市場國家與發達國家企業數
圖表16 2017-2021年500強企業中新興市場國家與發達國家企業總營業收入
圖表17 2017-2021年500強企業中新興市場國家與發達國家企業總營業收入占比
圖表18 2017-2021年500強韓國企業入圍數和營業收入占比情況
圖表19 2017-2021年500強企業風能產業變化情況
圖表20 2017-2021年500強企業產業營收占比分布圖
圖表21 2021年500強企業產業鏈分布情況
圖表22 2021年500強企業核心產業鏈營收情況
圖表23 2021年500強企業營業收入超過400億元的企業
圖表24 2017-2021年500強百億企業營收及營收占比情況
圖表25 2017-2021年500強后百名企業營收及營收占比情況
圖表26 全球新能源行業技術來源地域分布
圖表27 2010-2022年全球新能源行業技術來源國專利申請
圖表28 2015-2021年一次能源生產總量及同比增速
圖表29 2020年、2021年能源消費結構對比
圖表30 拜登《基礎設施計劃》中新能源相關支持政策一覽